APP下载

从方证谈温热病和六经病的关系

2014-04-15杨运明李伟

江苏中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热化血分复脉

杨运明 李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250011)

从方证谈温热病和六经病的关系

杨运明 李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250011)

方药的适应证,简称之为方证。选择《温病条辨》和《伤寒论》中有代表性的方剂,从方证的角度探讨温热病和六经病的关系。温热病的实证属于阳明病。虚证有两种情况:上焦和中焦的虚证乃津液不足,属于阳明病;下焦的虚证是精血不足,属于少阴病之热化证。

温热病 六经病 方证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1]。温病有不同的分类,按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湿热病和温热病两大类。六经病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湿温、热病、温病即属于温病学的范畴。《伤寒论》之“伤寒”和“伤寒有五”之“伤寒”的含义是一致的,即广义伤寒,指的是一切外感疾病。清代柯琴说:“六经钤百病。”可见,《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是包括温病在内的。只是温热病属于六经病中的哪一经病,历来众说纷纭,不尽相同。

方药的适应证,简称为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白虎汤证等等[2]。从方证的角度来探讨温热病和六经病的关系,比较容易明确。

吴瑭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温病理论来源于叶天士,《温病条辨》是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的方剂有三大来源:一是《伤寒论》;二是叶天士医案;三是其他医家,包括李东垣(如普济消毒饮、清暑益气汤)、张景岳(如玉女煎、加减理阴煎)等。本文选择《温病条辨》和《伤寒论》中有代表性的方剂进行辨析,即从方证的角度来探讨温热病和六经病的关系。

温热病又可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证。从八纲来看,温热病属于阳证、热证、里证,有虚、实之分;阳明病属于阳证、热证、里证、实证,或兼有虚证;少阴病之热化证属于阳证、热证、里证、虚证,或兼有实证。温热病的实证属于阳明病。虚证有两种情况:上焦和中焦的虚证乃津液不足,属于阳明病;下焦的虚证是精血不足,属于少阴病之热化证。下面从卫、气、营、血四证分别论述。

1 卫分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有卫分证的论述。卫分证是由于郁热所致,其微恶寒乃阳热内郁,卫气不达于表所致。清代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说:“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3]此处的“表证”是指“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身痛”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是由于“里热结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所致[3]。温病大家赵绍琴认为:“温病初起……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4]2还说:“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4]13河北名医李士懋亦说:“温邪袭肺,肺气郁,卫阳不得宣发敷布,外失卫阳之温煦,于是出现恶风寒一症”;“卫分证的出现,其本质属肺之郁热”[5]。可见,卫分证属于里热实证之阳明病,而非表寒之太阳病。

桑菊饮和银翘散是治疗卫分证的代表方剂。桑菊饮之连翘、苇根,银翘散之银花、连翘、竹叶、苇根皆是清内热之药。其中桑叶、薄荷、豆豉、芥穗非为发汗散寒,而是为了疏通畅达、发散解郁之用。赵绍琴先生亦认为银翘散中应用荆芥穗,“目的是宣阳开卫分”[4]18。

2 气分证

气分证在《温病条辨·上焦篇》有论述,而在《中焦篇》重点论述。《中焦篇》第一条:“面目俱赤……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此为气分证的典型表现以及治疗的代表性方剂。《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二条的症状描述是一致的。很明显,气分证为里热实证,即为阳明病。

本篇中所采用的方剂,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诸承气汤加减方,亦为治疗阳明病的主要方剂。

另外,还有热盛伤阴、津液不足的情况。治疗此证的方剂,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玉竹麦门冬汤以及雪梨浆、五汁饮等,通过滋养津液而清退余热。如同《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治疗阳明病之气津两伤、余热未清。此等方证亦属于阳明病。

3 营分证

营分证在《温病条辨·上焦篇》和《温病条辨·中焦篇》中论及。清营汤是治疗营分证的代表方剂。叶天士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6]。此方由三部分组成,用银花、连翘、竹叶质轻味淡之品“透热转气”,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犀角、丹参、黄连清热泻火、凉血活血。后两组药与犀角地黄汤的证治类似。

此方证可看作是少阴病(热化证)和阳明病的合病或并病,而以少阴病为主。故营分证虽处于气分证和血分证之间,而更接近于血分证。

4 血分证

血分证重点在《温病条辨·下焦篇》论述,《上焦篇》和《中焦篇》亦有涉及。

4.1 黄连阿胶汤证少阴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根,因而少阴病不仅有阳虚火衰的寒证,而且还有阴虚火旺的热证[7]。黄连阿胶汤是治疗少阴病热化证的主方。《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亦有:“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阿胶汤由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组成,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使相火潜藏于肾水。

4.2 犀角地黄汤证犀角地黄汤证在《温病条辨·下焦篇》正式提出:“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叶天士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6]犀角地黄汤就反映了这种治疗思想。方中犀角凉血解毒,“入下焦血分以清热”[8]138;生地黄、白芍滋阴凉血;丹皮凉血散血。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散血之功。

4.3 加减复脉汤证加减复脉汤亦是治疗血分证的重要方剂。《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一条即提出:“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此方由炙甘草汤(复脉汤)加减变化而来。炙甘草汤为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之方,加减复脉汤“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8]129,变为单纯滋阴养血之方。另外,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救逆汤、大定风珠诸方亦从加减复脉汤化裁而来。《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条说:“宜复脉辈,复其精”;第八条:“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其“少阴”指的是“肾精”,“厥阴”指的是“肝血”。“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8]131,即精血同源,故“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8]131。

以上三个方证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精血不足,即阴虚。只是兼证不同,或阴虚火旺,或阴虚血瘀,或阴虚阳亢,或阴虚风动。故治疗在滋阴(滋补精血)的基础上,或加芩连泻火,或加丹皮散血,或加“介属潜阳”。所以,以上三方皆能治疗少阴病热化证,亦是治疗血分证的主要方剂。由此可以看出,血分证属于少阴病热化证。

5 结语

综上所述,温病之温热病属于阳明病和少阴病(热化证)的范畴。其中,卫分证和气分证属于阳明病,营分证和血分证属于少阴病(热化证),而营分证尚兼有阳明病。

关于温病中的湿热病,薛雪在其《湿热论》第一条自注中云:“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9]。可见湿热病属于阳明太阴合病。

无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都与阳明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兼湿则多合太阴病;不兼湿而兼燥,病久易合并或变为少阴病(热化证)。这是因为“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8]129。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凡例》中说:“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温病条辨》确实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主要发展了阳明病和少阴病热化证的治疗。

[1]孟澍江.温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

[2]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2

[3]清·杨栗山.著.宋乃光.校注.伤寒瘟疫条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3

[4]赵绍琴.赵绍琴温病讲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李士懋,田淑霄.中医临证一得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3

[6]清·叶桂.著.张志斌.整理.温热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

[7]刘渡舟,任应秋.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证治类诠.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7

[8]清·吴瑭.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9]清·薛雪.著.张志斌.整理.湿热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

编辑:韦杭 吴宁

R254.21

A

1672-397X(2014)05-0007-02

杨运明(1974-),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肾脏病的临床诊疗与研究工作。yangyunming001@163.com

2013-12-12

猜你喜欢

热化血分复脉
长波红外光学系统混合被动无热化设计
浅述少阳与血分病证陈申达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理解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基于MTF的红外镜头无热化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复脉汤治疗心脉痹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血分证探析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复脉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Cx43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