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生态林业建设模式研究
2014-04-15周林
周 林
(建湖县林业工作站,江苏 建湖 224700)
建湖县生态林业建设模式研究
周 林
(建湖县林业工作站,江苏 建湖 224700)
生态林是现代林业和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湖县为例,对其实施的框架生态林业项目定位与布局、建设模式及其生态、景观功能[1]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推进生态林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生态林;建设模式;建湖县
建湖县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水网农区,境内沟河密布,水网纵横,地势低洼,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县总面积1 160 km2,其中耕地面积607 km2,占53.2%,水域面积256 km2,占22.5%。以种植稻麦粮食作物和水产养殖业为主,宜林资源匮乏。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县域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生态建湖,建设水绿建湖”的建设目标。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建湖”建设工程,造林绿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12 300 hm2,四旁保存树木1 360万株以上,宜林地绿化率达96.4%。森林覆盖率达18.4%,林木覆盖率达到20.25%;全县建成了1 100 km以上的国、省、县、镇绿色通道为框架,1 500 km以上的河道防洪圩堤林带为屏障,4 000 km2以上的生产沟、排灌渠、机耕道绿化为支撑,80多个围村林村庄绿化为点缀的平原绿化特色防护林体系;形成南北2个大循环,内部8个小循环的绿色长廊。
在2轮绿色建湖建设中,建湖县提出在生态位区突出部位重点建设一批生态林工程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生态林业的基本框架与布局
建湖县不但人地矛盾突出,林业用地数量有限,而且在现有的森林中存在着树种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不强、景观色调单一等诸多弊端。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的需求日益增长,县委、县政府在制定2010年底新一轮绿色建湖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改善现有林种、树种结构为抓手,把部分生态位区相对突出地段的造林绿化项目列入绿色建湖建设方案的重点工程,并将其工程按照建设生态林、景观林的标准要求单独规划。为此,专门邀请景观园林设计专家进行现场实地规划。以功能位区、林地斑块、通道走廊、本底等景观要素[2],将穿越县城的生态林建设分为5大框架、18个功能区、形成了“3横3纵5区”的总体布局。整个功能区规划以县城中心区域为核心,规划实施的5大框架项目为:一是231、234省道、盐徐高速公路、建宝公路、盐淮公路160 km的生态景观廊道,景观廊道宽度20~50 m,占全县204 km高等级公路的78.4%;二是双湖、秀夫、城中、沈杨、湖垛5处斑块状公园,面积223 hm2,占县城公共绿地286 hm2的77.9%;三是县城四周的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城东农业示范区的环区生态景观林,造林绿化长度达75 km,林带宽度10~20 m;四是西塘河、建港沟、盂兰河营建的18 km河滨景观风光带;五是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与九龙口湿地公园景观林58 hm2。通过生态林、景观廊道建设将生态功能区串联成网,功能区分别是建湖西塘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城市综合服务发展生态功能区、九龙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城市工业与城镇发展生态功能区、城东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功能区、近湖民营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功能区、建湖经济开发区工业发展环境生态功能区、建湖高新区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建湖城南新区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区、黄沙港流域生态防护及水源生态功能区等18个功能区,构建满足多功能的生态需求,为建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2 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模式
根据生态林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规划项目要求,全县生态林由景观廓道、大中型景观园林、规划区分散的小型自然斑块和景观基质等组成。生态林建设模式主要有通道(廊道)景观林、体验与休闲式观光林、园区生态林、社区景观林、湿地生态景观林、村庄景观林和生产性景观林等7种生态林建设模式[3]。
2.1 通道(廊道)生态景观林
分为带状、线状和网状3种形式。
2.1.1 带状通道 一般道路规划林带宽度5 m以上,高等级公路规划林带宽度20~50 m。以营造生态防护和兼顾珍贵树种培育为特色的景观林带,配置树种较为丰富,以常绿阔叶女贞、香樟与落叶阔叶树红叶杨、黄山栾树、无患子、垂柳、榉树、银杏以及彩色灌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等树种组成的复层混交林。
2.1.2 线状通道 通村的小型道路、排灌渠、生产沟的狭长条状林带,配置树种结构相对简单,一般以落叶或常绿乔木单行栽植,乔木下部配置常绿或彩色灌木。
2.1.3 网状通道 河流堤岸的林带,是生态林中重要的廓道,动植物分布相对较多,林带的宽度随着河流大小以及堤岸的宽窄而定。配置的树种丰富,一般以高大落叶乔木杨、柳、枫杨等和针叶乔木池杉、水杉、落羽杉等为主。
2.2 园区生态景观林
园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约10 000 hm2。主要利用园区周边道路和园区内部骨干道路,营造生态防护景观林,林带宽度10 m以上。其生态景观防护林不同于一般生态林,具有生态防护、景观隔离和景观营建等多重功能,着重考虑森林的防护、隔离功能,理顺园区界限,兼顾发挥景观功能。在树种配置上,以速生乔木为主配置速生灌木和花草,形成以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的稳定性较高的复合结构景观防护林带,主栽树种为香樟、榉树、栾树、广玉兰、枫杨、垂柳,伴生树种为雪松、樱花、红叶石楠、金森女贞、高位嫁接金叶女贞,并在部分地段营造连片杂竹林。
2.3 体验式与休闲观光林
主要是户外较大的健身活动场所、游憩性景点和观光采摘园。建湖县已建的体验式休闲观光林主要有双湖公园、沈杨公园、秀夫公园、城中公园、湖垛公园和城东农业示范园区,面积约500 hm2,占城区面积的18%左右。其功能性强,主题差异突显,满足了城市造景美化视觉效果,塑造出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空间和人居生活空间。
2.4 社区景观林
依托居住区开发,是居住与森林景观交相辉映的生态人居场所。森林景观空间相对较小,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锻炼、散步、孩童嬉玩等户外活动空间,直接体现“人居”与“森林”的融合。已建成具代表性的有上海花苑、增岁园、双湖一品、翡翠家园、新世纪花苑、欧保利亚尊园、太阳城等。在树种配置上,以观花、观果、观叶的大乔木和亚乔木树种为主,采用的树种有栾树、合欢、银杏、榉树、香樟、女贞、樱花、桃、海棠、棕榈等。通过景观生态小品、季相变化的植物配置,形成了色彩斑斓、春华秋实、景观宜人的居住空间。
2.5 湿地生态景观林
利用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和九龙口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旅游区的主干道和九龙湖区的地形进行适当改造,形成湿地保护的缓冲带,创造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为发展生态湿地旅游提供物质基础。湖区采用生态化的固坡设施,湖岸浅水区主要配置耐水林木,以落羽杉、中山杉、乌桕、苏柳、垂柳、竹柳、枫杨为主要造景树种,伴配菖蒲、芦苇、菱藕、鸢尾、水葱等沉水和挺水植物,优化湿地植物群落,充分体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物、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2.6 村庄景观林
分为自然村庄景观林和集中居住区观景林2种形式。
2.6.1 自然村庄景观林[4]自然村庄主要有团状和带状2大类型。按照创建森林示范村和推进村庄绿化的标准要求,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坚持森林化和园林化相结合,多栽树、多造林。突出围村林建设、农田林网、沟渠水体和农户的庭院绿化,形成村外森林环抱,村内绿树成网,农户绿树掩映的景观格局。围村林带一般宽度在10~20 m,营造4~6行的主林带。经过多年的建设,能反映建湖时代持色的村庄绿化主要有:县开发区的丁港村、新河村、建阳镇东尤村、颜单镇任杨村、九龙口梅苏村、沿河镇天美村等,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不少村的集体积累,道路、桥、涵等公共设施修建和维护费用都来自林业或依托林业。主栽树种早期以杨树、柳树、苦楝等落叶阔叶乡土树种为主,中后期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培育榉树、银杏、楸树等珍贵阔叶用材树种,伴生树种以常绿阔叶亚乔木女贞、珊瑚树为主,形成季相分明的森林景观。同时,农户庭院经济林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6.2 村集中居住区景观林 主要是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集中居住区绿化。首先在小区规划设计时留足绿化造景用地,绿化用地控制比例不小于30%。小区生态景观林配置以乔灌花结合,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结合,适当配置草坪地被,立体群落种植,形式上体现出季相变化,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乔木类主要是国槐、女贞、香樟、红花槐、榉树、朴树等;亚乔木有红叶李、紫叶李、樱花、海棠等;灌木类有月季、黄杨、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
2.7 生产性景观林
主要分为2大类。一是复合经营型,以建立乔木林为主的林农、林苗、林渔、林菌、林药、林副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根据生物种类所处的生态位的差异性,空间上实现多层次、时间上实现多序列的应用,充分发挥不同种群植物的生产潜能,具有多种群、多功能、多效益的显著特点。近几年来生产景观林发展迅速、模式多样化。尤其是林苗、林农、林药、林菌等复合经营,不仅能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产出,而且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二是各类采摘园、生态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发展的采摘园、生态园前景被人们看好,它融入了体验娱乐、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生产性的景观林由于季节明显,提供了时令新鲜果蔬,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生态景观、健康体验娱悦等多样化需求。建湖县目前经营水平较高的有香香水果合作社、徐霞葡萄合作社、常绿生态果园、弘宇生态园、东华生态园、景虹生态园、九龙采摘园等,据不完全统计,年接待采摘、体验观光的游客10万多人次。
3 生态林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中,森林景观是生态文化的特征,是一个地区面貌的风景线。因此,森林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把造林绿化与城乡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等相衔接,构建多层面的规划体系,如何健全保障机制,提出3点建议与措施:
3.1 坚持科学制定规划
科学规划是实施系统工程的龙头、引擎。作为生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景观是一个长久增值、永不过时、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应和其他的基础建设规划一样在总体布局上得到高度重视,显示严肃性、权威性,避免重复建设,为具体项目实施提供保障,实现由见空补绿向规划建设转变,特别要防止因预留绿化总用地不足而作为城市建筑物附带的填充物等不良现象发生。
3.2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生态建设是一个自然系统培育和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城乡界限。就目前情况而言,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项目均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投入主体明确,投入量大。而农村的绿化,地方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持续发展,对生态区位突出的景观林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资,城乡联动,展示整体效果。在保障机制上,做到责任、投入、措施到位。
3.3 坚持多部门协调参与
生态景观林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展示对外的窗口形象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景观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必要建立多部门协调与参与机制,需要由规划、发改委、农林、财政、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参与,使城乡生态景观林建设与城乡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 杜 欢,叶根生.浅析景观生态林建设[J].科学之友,2011(7):163-164.
[2] 王礼先,王斌瑞.林业工程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 王赐忠.区域景观生态林建设技术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7(5):51-54.
[4]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TU985.18
A
10.3969/j.issn.1001-7380.2014.01.009
1001-7380(2014)01-0034-03
2013-09-13;
2013-11-26
周 林(1962-),男,江苏建湖人,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