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14-04-15许红
许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而引发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地纷纷掀起高校新建、改建、扩建的高潮,投资规模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如果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不善,势必导致建设资金的浪费,同时还会滋生腐败现象等等。
为了实现高校建设的目标和期望,需要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所谓全过程管理,即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机构按照学校建设计划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从确定代理机构、工程招投标、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到工程验收,就工程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目标进行全面监督管理的过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校工程建设的管理实践,从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要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阐述,以便与业界同行进行探讨和交流。
1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是由于学校作为业主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位特殊,主要表现如下:
1)高校本身作为使用者按照基建项目投资者对项目的要求,并对基建项目实施管理,体现了投资者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各种利益诉求,同时,需要出面协调各种对外关系,其中包括建设方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建设方与各参建单位间等多种关系,以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2)高校在整个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行使着全面管理的职责,不仅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同时也是工程项目实施的组织者;不仅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受益者,同时又是建设风险的承担者。高校与建设工程项目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十分紧密,这一点是其他参建者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对建设项目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
3)从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上来看,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数高校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大都采用间接方式。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不同领域和各类相关专业,由于高校本身专业、时间和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来完成全部管理工作。高校往往采取各种方法把建设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管理职责以及各项风险,通过委托分解到各个专业单位,高校自己负责宏观控制和总体协调,最终目的是要保质、保期完成建设工程项目,并尽可能节省投资。
2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要点
通常,建设工程的管理应当从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管理模式3个方面进行,把握好了这几个方面,就是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始。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也是如此,现对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程序和模式进行分析如下。
2.1 管理内容
除对项目风险的管理要进行必要的考虑外,建设工程项目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结算、审计等各方面都是跟踪管理对象。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首先应该与工程项目的使用方充分沟通,减少设计方的重复修改,减低设计费用,缩短设计时间,重要的是减少工程完工后进行的二次施工,浪费资金;其次,尽量减少因设计人员盲目增大安全系数所带来不必要的投资,优化设计,降低施工成本。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繁多,有的施工企业中标后,将工程层层分包,导致人员不到位、材料以次充好、施工质量欠佳等问题,这些都给建设工程项目带来了隐患。
2.2 管理程序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是指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整个建设过程,这其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然而随着我国高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期的不断紧迫,使得管理方在走这些程序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或者经常要求走绿色通道,特事特批。常常是立项、资金等都未落实就进行工程的后续工作,施工许可证未办理就开工,验收工作走形式,结算工作不严谨、审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可能给后续的工作造成隐患。
2.3 管理模式
综观各大高校的架构,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临时成立校内基建管理部门,对本校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的模式。这种临时组建的部门,在人员配备方面往往存在很大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将建设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各个专业人才全部配齐,往往是边工作边学习。而建设工程的项目具有规模庞大、投资高、往往任务重工期特别短的特点,这会使得临时组建的管理部门需要消耗很大精力和人力物力去完成这项工作,并且往往很难应付,有时甚至会被合作方牵着鼻子走,而有关的协调管理工作会受到诸如时间、地点、地质状况、工程量、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误、投资加大、浪费严重的后果。因此,创新高校基建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管理层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
3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问题
一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部门钻法律法规的空子,肢解工程,将应依法招标的工程项目进行拆分或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分段实施,使其达不到规定的必须招标的要求;或只对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招标,附属工程直接发包;又或以工程项目工期紧,以直接委托的方式进行发包。还有一些招标人以实行招标会加大成本、增加工作量,浪费时间为由,直接将工程项目委托给曾经合作过的、关系好的一方,规避招标,孳生腐败。还有一些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时,在招标文件上做文章,设定有益于某个投标单位的条款,做出违反招投标工作公平公正的事情。
3.2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问题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缺乏规范的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不重视合同归档管理,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都是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
部分招投标工程项目的合同主要条款与招标文件、投标书主要内容不一致;合同条款不清晰、意思表达不明确;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主要人员未经正式授权就自作主张代表学校签订合同;用部门公章代替学校合同专用章签订合同;承包方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等也都是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常见的现象。
3.3 建设工程项目变更及经济签证问题
多数院校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没有对工程变更签证做相应的制度约束,导致有的工程项目施工合同以外涉及工程投资增减的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洽商等工程签证,不是进行现场签证,而是事后签证,项目变更随意性很大,校方现场人员或者施工方想改就改,改错了也不追究责任;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签证不实事求是,有的项目已经结束了还在补签证,甚至在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还在补签证。有的签证只有工程量,没有附变更图示尺寸,有的只有金额,不写具体变更内容;多数高校的工程项目,一个施工现场只派一名代表,这样工程项目变更涉及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甲方均由同一个人签字起不到相互制约作用;有的设计变更不分清责任方,将为了弥补设计方或者施工方失误而产生的费用,一味地纳入到项目工程量中,无形地增加了校方的投资。
3.4 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管理问题
部分高校未能将工程项目投资资金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而是由临时组建的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小组控制,而有的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又是既管工程现场又管工程款使用和审批等,权力过大,没有制约,容易造成工程进度款不按合同规定支付,随意性很大,或者是与施工方串通,故意写大工程量,以获取相应进度的工程进度款。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都会给工程的顺利完成以及结算审计带来困难。
4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4.1 健全制度 规范施工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立项、设计、发包、施工、采购、监理、验收及结算、审计等各方面、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完善招投标制度,规范建设工程管理的程序,从源头预防工程项目管理漏洞;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行为,加大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力度,强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备案管理;加强招标代理、资格预审、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备案、中标跟踪管理等主要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的制度是建设工程顺利完成的保障。
4.2 建设专业化的工程管理队伍
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相应的,高校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工程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担负着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工作,它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济管理水平;具备较强的现场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同时还要有爱岗敬业、清廉勤勉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改变目前高校专业工程管理人才少、专业知识较差、外行管内行等问题,让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
4.3 健全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审计制度建设,抓好审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审计部门的审计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走过场,象征性地签个名,必须严格认真地到现场核对工作量,做好竣工结算审计和施工现场跟踪审计,提高工程项目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坚决杜绝审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单位串通,做出损害学校利益的事情。目前我校的大中型工程项目均必须由区审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事务所审计,但学校审计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应无条件配合外审部门,做好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审计;对于部分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由学校审计部门完成,建议采取主复审制度,防止人为犯错,规避管理风险。
5 结语
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特点,头绪繁多,过程复杂,但只要我们足够重视,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各项机制,落实各种对策和措施,做到层层把控,时时跟踪,一定能体会到,管理降成本,管理出效益,管理避风险,管理促质量。
[1]吴剑.阐述现代建筑施工管理所存在的几个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
[2]周栩.高校大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2005(4).
[3]李国成.高校建设工程审计之“困”及解决途径[J].工程管理学报,2013(2).
[4]曹敬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4).
[5]李强.关于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问题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