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40例临床观察

2014-04-15马朝群

江苏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丹毒内服黄芩

马朝群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近年来,笔者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9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普通外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第2版)中关于丹毒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6.7岁;病程最短2d,最长15d,平均病程5.5d。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 1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3.2岁;病程最短2d,最长16d,平均病程6.8d。2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以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00万单位,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及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以克林霉素1.2g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以25%的硫酸镁纱布连续湿敷患肢,每日3次,每次30min。

2.2 治疗组 抗生素治疗同对照组。中药内服方予五神汤加减。主方药物组成:银花20g,紫地丁20g,黄芩 10g,黄柏 10g,丹皮 10g,赤芍 10g,虎杖 10g,萆薢15g,泽泻10g,车前子10g,防己10g,牛膝10g。加减:热重于湿,加强清热;湿重于热,加强利湿。中药汤剂由我院制剂中心煎制,每剂药物2次煎煮,得200mL煎液,分2袋早晚分服。中药外敷方(四黄苦地汤),药物组成:黄连30g,黄柏30g,黄芩30g,生大黄30g,苦参30g,地肤子30g。煎水得200mL,放冷,夏季可置入冰箱冷藏。以合适大小的洁净毛巾或棉布蘸药水冷湿敷,每日3次,每次30min。

2组均治疗5~7d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定。治愈:症状消失,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好转:症状缓解,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接近正常;无效:症状未缓解,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未见明显降低。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ASS18统计软件,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 治疗组40例,治愈16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治愈率40.00%,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39例,治愈4例,好转28例,无效7例,治愈率10.26%,总有效率82.05%。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急性下肢丹毒是临床外科常见病,治疗不当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或反复多次复发。本病现代医学认为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部分为葡萄球菌)侵袭人体所导致的皮肤淋巴管网的炎症感染,称为网状淋巴管炎,多由皮肤、黏膜的某种病损引起,最常见为足癣感染。病变蔓延快,愈后容易复发,反复发作易导致淋巴淤滞,在含高蛋白淋巴液的刺激下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中医学称本病为 “流火”,病因病机乃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火侵脉络,热毒搏结,挟有湿热,郁阻肌肤。治疗大法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对于复发者或病程较长者当活血通脉消肿。中药内服方中银花、紫花地丁、黄芩、黄柏清热解毒;丹皮、赤芍、虎杖清热活血;萆薢、泽泻、车前子利湿下行;防己清利湿热;牛膝活血引药下行。中药外敷方(四黄苦地汤)中黄连、黄芩、生大黄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苦参、地肤子祛风除湿止痒。临床观察表明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效果更佳。

湿敷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溻渍法,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渗透药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体使用时候注意,要待药液凉后,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轻拧不滴水,湿敷患处,30min换1次。冷溻适用于急性丹毒患者,多见有局部皮肤红热、皮温升高等症状,常见于阳证疮疡初期或溃后脓水较多者。热溻适用于阳证溃疡脓液较少者,或半阴半阳证和阴证疮疡患者。

2组中的无效患者是反复发作或是就诊时间较迟者,无明显全身症状,局部的焮红灼热也不显著,辨证属于湿重于热、瘀血阻滞,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继内服活血通络、利湿消肿中药,外治采用热溻法而得效。

综上所述,在下肢丹毒的治疗中,中医的外治方法具有直达病位、奏效迅速的特点,且治疗相对较安全,与口服中西药结合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37

猜你喜欢

丹毒内服黄芩
内伤内服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内服外敷防疫情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丹毒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