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管医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2014-04-15王宏宇
王宏宇
血管医学是近10年逐步形成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血管为基础,将人的血管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发生在心、脑、肾、肺、肠道、外周等器官和系统疾病的一门新型交叉医学学科。本文介绍中国血管医学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1 中国血管医学学科的形成与现状
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症,其病理生理基础是供应脏器的血管发生弥漫性硬化、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最新的《中国心血管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2.3亿,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2010至2030年,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等血管相关疾病的负担增长近50%,庞大的血管病群体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家庭经济压力。血管医学学科的创立对于提高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199 7年,国外有学者进行了动脉功能和动脉僵硬度的研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龚兰生和张维忠教授的研究团队也率先在国内启动了针对血管功能的系列研究,并于1999年10月在首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会议上报告了针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研究的成果,这是中国首份关于血管功能方面研究的报道,具有里程碑意义[1-3]。2004年集合国内外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笔者首次提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概念,随后制订了国际上第一个血管领域的指南——《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并于2011年进行了更新[4-5]。同时国家卫生部在2004年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批准为“十年百项计划”向全国推广,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的国家。同年我国还举办了国际上第一个针对血管领域的专业学术大会——中国国际血管医学大会,目前已成功举办10届(2004-2013年),并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
在血管病早期检测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笔者联合国内多家医疗单位进行了血管功能方面的系列研究——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系列研究(Chinese Arterial Stiffness Evaluation Study,CA SE),包括不同疾病状态下血管功能的评价[6-8]、生物标志物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9-11]、超声技术评价血管功能的研究[12-15]、心踝血管指数评价血管功能的研究[16-19]、不同人群血管功能状态研究[20-24]、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25]等,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项目的推广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学科分类如心内科、神经内科、外周血管科等对于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综合地评估患者的全身血管功能状态。为此于2010年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在首钢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集血管病变早期检测、血管病综合治疗和系统康复、血管生物学研究为一体的血管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该中心的创立为倡导以血管为中心的健康理念,提高血管疾病的综合评估及防治效果,开辟新的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以及促进血管医学学科的形成提供了实体支撑。
2004-2013年间,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内蒙古、上海、江苏、宁夏、江西、云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黑龙江、辽宁、新疆、西藏、海南、甘肃和青海等地的大、中型城市及县级医疗机构推广,同时对相关专业医务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同时联合开展临床检测及科研工作,协助各地医疗机构建立血管病变早期检测部门,目前中国血管医学专业队伍已集合了国内血管相关疾病领域的数千名专家。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国内医学院校率先开设血管医学专业课程,标志着血管医学这一新型学科的诞生,随后南方医科大学也开设了相关课程。笔者于2013年6月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内医学院校血管医学教育论坛,为我国血管医学的院校教育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血管医学院校教育的发展。
2 中国血管医学发展趋势
对于血管疾病的防治,只有长期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终末期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血管医学发展的重点应聚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2.1 抓住早期血管病变检测这一全身血管病防治的关键 动脉血管系统在人的一生中随年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认识血管早期结构和功能障碍并进行科学准确的早期检测是维护血管健康的前提。血管内皮参与维持血管壁的正常生理功能,评价内皮功能不仅可独立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了解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而且能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脉压决定于大动脉和小动脉的顺应性,动脉顺应性降低可导致与衰老相关的收缩压升高,而脉压增加是动脉僵硬度升高的信号。脉搏波形(包括收缩期波形和舒张期波形)分析可用于评价早期动脉功能异常。超声检测体表可触及的动脉(如颈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股动脉)可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横断面弹性改变。踝臂指数即下肢收缩压与上肢收缩压的比值已成为评价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外周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应用上述无创性血管结构和功能检测指标建立的血管病变早期评价系统可以整体评估血管健康状况,早期识别血管病变。
2.2 推动以转化医学为核心的血管医学研究 血管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具有鲜明的转化医学特性。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充分证实,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血管疾病最早期的表现,明显早于斑块和临床症状的出现。这一观点的确立使在该阶段采用一些无创伤检查方法测定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评价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的内皮功能障碍成为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血管医学涵盖了从血管生物学到血管疾病诊治的整个领域,实现了从基础到临床的有机结合,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而基础医学的发展可进一步促进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3 优化以社区医疗和全科医师为主体的血管健康管理 我国现有2亿高血压患者和近2亿高血脂患者,对于这一庞大的处于血管病危险状态的人群,为有效避免致死和致残的血管事件,应该重视维护血管健康及早期识别血管病变。依靠社区和全科医师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公民对自身健康情况的关注及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早期控制,提高对早期症状的警惕,发现可疑症状能够及时就医,提高对自身疾病及其控制情况的知晓率;采取简单无创的方法对社区人群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者进行定期筛查,结果异常者由社区和全科医师、心脑血管专科医师共同制订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积极进行血管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逆转早期血管病变,避免终末期血管事件的发生。血管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集合社区医疗服务和全科医疗服务,形成包括早期预防、发病后治疗和后期康复在内的完整的血管疾病患者服务系统,综合防治血管疾病,全面维护血管健康。
2.4 坚持中西医结合防治血管疾病的方略 人类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是血管健康管理、血管疾病早期检测和早期逆转,应依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养生及调理。早期血管疾病患者往往较年轻,通常无传统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无西药可用。但此类人群通常已存在需治疗的血管早期病变,因此,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毒副作用较少的植物药成为理想的选择,如丹参、银杏叶提取物等。此外,终末期血管病患者往往多器官疾病并存,患者服药种类和数量较多,尤其存在多种并发症时,需要应用中药调理或联合治疗。在血管疾病的早期及终末期应用中药调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这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尤其是血管医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1]Wang HY, Li ZM, Zhang WZ, et al. Clinical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arterial distens ibility and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hypertension[J]. Chin J Hypertens, 1999, 7(3): 209-212.[王宏宇, 李志明, 张维忠, 等.高血压大动脉扩张性与左室结构和功能变化临床研究[J]. 高血压杂志, 1999, 7(3): 209-212.]
[2]Wang H, Zhang WZ, Gong LS. Large arterial distensibility in pri mary hypertension[J]. Chin Circ J, 1999, 14(6): 367-368.[王宏宇, 张 维忠,龚兰生. 原发性高血压不同节段动脉缓冲功能临床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 1999, 14(6): 367-368.]
[3]Wang HY, Zhang WZ, Gong LS, et al.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artery distensibility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Chin J Cardiol, 2000, 28(3): 177-180 .[王宏宇, 张维忠, 龚兰生, 等. 高血压病大动脉扩张性与左室肥厚关系探讨[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3): 177-180.]
[4]Expert working group of early vascular disease detec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proposal of China (Draft). Early vascular dise ase detec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proposal of China (Draft) [J]. Med J Chin People Health, 2005, 17(Suppl): 1-4.[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标准化建议(草案)专家工作组.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标准化建议(草案)[J]. 中国民康医学, 2005, 17(增 刊): 1-4.]
[5]Wang HY. Chinese guideline for early vascular disease detection (Second report of 2011)[J]. Adv Cardiovasc Dis, 2011, 32(3): 3 18-323.[王宏宇.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2011第二次报告)[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32(3): 318-32 3.]
[6]Liu TH, Xu FC, Wang HY, et al. Arterial stiffness parameters integrated for vascular health evaluation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J]. Sichuan Med J, 2012, 33(1): 121-123.[刘天虎, 许锋成, 王宏宇, 等. 高血压病血管健康维护防治研究[J ]. 四川医学, 2012, 33(1): 121-123.]
[7]Guo Y, Bao H, Li W, et al. Impact of metabolic syndrome on arterial stiffness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Chin J Geriatr Heart Brain Vessel Dis, 2011, 13(12): 1070-1072. [郭远, 宝辉, 李卫, 等. 代谢综合征对老年糖尿 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12): 1070-1072.]
[8]Wang DZ, Wang J, Li SJ, et al. Peripheral atherosclerosis as a predictive value to the coron ary artery disease[J]. Chin J Arterioscler, 2011,19(4): 331-335.[王德昭, 王军, 李世敬, 等.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J]. 中国动 脉硬化杂志, 2011, 19(4):331-335.]
[9]Sun SH, Chen BX, Hu DY,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ocystein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Chin J Cardiol, 2003, 31(Z1): 141.[孙淑红, 陈步星, 胡大一, 等.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Z1): 141.]
[10]Sun SH, Hu DY, Wang HY,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homocysteine and carotid inti ma-medial thickness[J]. Chin J Med Guide,2004, 6(3): 164-165.[孙淑红, 胡大一, 王宏宇, 等.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J]. 中国医药导刊, 2004,6(3): 164-165.]
[11]Wang H, Liu J, Wang Q, et al. Descriptive study of possible link between cardio ankle vascu lar index and homocysteine in vascular-related diseases[J]. BMJ Open, 2013, 3(3): e002483.
[12]Wang HY, Wang J, Liu WP, et al. Evaluation of peripheral vas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 ypertension and coronary disease by echotracking[J]. Chin J Ultrasonogr, 2006, 15(7): 501-503.[王宏宇, 王靖, 刘望彭, 等. 回波跟踪技术评价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功能[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6, 15(7): 501-503.]
[13]Zhang L, Jin ZQ, Wang JH,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echo-tracking technology equipped with probe maintenance tool on carotid elasticity in rabbits[J]. Chin J Ultrasonogr, 2008, 17(7): 627- 630.[张莉, 金仲群, 王建华, 等.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兔颈动脉弹性的定量评价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 17(7): 627-630.]
[14]Guo HL, Liu TH, Chu HY, et al. Ev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l ipidemia, hypertension and atherosclerosis by echo-tracking technology[J]. Mod Prev Med, 2009, 36(13): 2550-2 552.[郭华莉, 刘天虎, 褚洪毅, 等. 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功能[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3): 2550-2552.]
[15]Hong YQ, Wang HY, Zheng CY, et al. Analysis on the age tendency of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blo od vessel[J]. Chin J Ultrasound Med, 2012,28(3): 247-250.[洪永强, 王宏宇, 郑长业, 等. 基于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探讨血管随年龄变化趋势[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 28(3): 247-250.]
[16]Wang HY, Lu N, Li LH, et al. The clinical value of pulse wave velocity, cardio-ankle vascu lar index and ankle brachial index in evaluation of early vascular diseases[J]. Med J Chin People Health, 2009, 21( 9): 953-956.[王宏宇, 芦娜, 李丽红, 等. 脉搏波速度,心-踝血管指数和踝臂指数评价血管早期病变[J]. 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9): 953-956.]
[17]Wang HY, Wang M, Li LH, et al.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in evaluation of arterial stiffne ss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J]. Med J Chin People Health, 2009, 2009, 21(15): 1784-1787.[王宏宇, 王敏, 李丽红, 等. 心-踝血管指数 评价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09, 21(15): 1784-1787.]
[18]Wang HM, Chen DR, Wang HY.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evaluati on in elderly subjects[J]. Chin J Mult Organ Dis Elderly, 2009, 8(4): 370-374. [王红漫, 陈登容, 王宏宇.心踝血管指数在老年人大动脉僵硬度诊断中的意义[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 8(4): 370-374.]
[19]Wang H, Liu J, Zhao H, et al. Arterial stiffness evaluation by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 in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subjects[J]. J Am Soc Hypertens, 2013, 7(6): 426-431.
[20]Wang HY, Roland A, Ni YB, et al. Chinese arterial stiffness evaluation (CASE)-1: Arterial stif fness in Chinese buddhist monk population[J].Chin Clin Prac Med, 2007, 1(2): 1-3.[王宏宇, Roland Asmar, 倪永斌, 等. 中国僧侣素食时间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2007, 1(2): 1-3.]
[21]Wang HY, Hong YQ, Li CJ, et al.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odymmic parameters and str ucture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Fujian She nationality. Chinese arterial stiffness evaluation study, C ASE-4[J]. Med J Chin People Health, 2009, 21(21): 2635-2641.[王宏 宇, 洪永强,李朝军, 等. 中国福建畲族自然人群血管功能评价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4[J]. 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21):2635-2641.]
[22]Huang J, Liu K, Long SL, et al. Evaluation of arterial function in Chinese Miao tribe populat ion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tial factors[J]. Clin Med Chin, 2009, 25(8): 790-793.[黄健, 刘康, 龙胜利, 等. 中国贵州苗族人群血管功能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09, 25(8): 790-793.]
[23]Hong YQ, Wang HY, Zheng CY, et al. Study on relations between homodymmic parameters and structur e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among the Ethic She population, China[J]. Chin J Epidemiol, 2010, 31(6): 688-691.[洪永强, 王宏宇, 郑长业, 等. 畲族自然人群脉压与双侧颈动脉血管功能的关联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6): 688-691.]
[24]Li YQ, Hong YQ, Liu K,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rterial stiffness of northern and south ern Chinese population[J]. J Shanxi Med Univ,2010, 41(9): 816-820.[李勇泉, 洪永强, 刘康, 等. 中国南北方人群动脉僵硬度的比较研究[J]. 山西 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1(9): 816-820.]
[25]Wang HY, Zhang RY, Luo JF, et al. Multi-center open label clinical study on regression of arter ial stiffness by atorvastatin[J]. Med J Chin People Health, 2010, 22(9): 1067-1068.[王宏宇, 张瑞岩, 罗建方, 等. 阿托伐他汀逆 转动脉僵硬度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9): 1067-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