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源流考
2014-04-15李超然刘德柱姜德友
李超然 刘德柱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癃闭源流考
李超然 刘德柱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关于癃闭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癃”改为“淋”。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将“小便不通”、“小便难”归为癃闭。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应将“淋”与“癃”同源异名。明清时期众医家对癃闭的见解相对统一,认为两证常合而出现,又可相互转化。癃闭的病因病机包括湿热蕴结、肺热壅滞、脾气不升、肾元亏虚、肝郁气滞、燥邪内伤、尿路阻塞。治疗有内治和外治两大法,内治法包括清金润肺法、清热利湿法、滋肾化气法、温补脾肾法、散瘀行水法以及塞因塞用法,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外敷、探吐等。
癃闭 考证 中医学
中医对癃闭的认识较早,后世医家对该病均有阐释,但因病情复杂,历代医家各持己见。笔者考察历代文献后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兹归纳整理分析如下。
1 癃闭病名的沿革
癃闭是指小便点滴不出或排出艰涩淋漓不畅的一类疾病。其证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即有癃、闭、不得小便、小便闭等表述。《黄帝内经》中对于此病名的记载有癃、闭、气癃、胞痹、不得小便、小便闭等,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慄癃闭,清先而劲……”《灵枢·本输》云:“三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阐明了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关系密切。《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未将癃与闭合称,而是单以“癃”提出[1]。《素问·痹论》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肠,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此处的“胞痹”实则指膀胱痹,是因邪客膀胱,膀胱气闭,郁而化热,湿热蕴结所致的癃闭。
东汉时期张仲景为避讳汉殇帝刘明隆的名号,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癃”改为“淋”。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在沿用先前称谓的基础上,又将“小便不通”、“小便难”归为癃闭,丰富了该病的范畴。唐代医学文献《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均以“小便不通”等称谓来记述此类疾病,观其证候表现与癃闭基本类似。
宋金元时期,不同医家对该病病名仍有不同见解。如宋代医家陈无择认为“淋”当与“癃”同源异名。他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说:“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金元医家李东垣、朱丹溪等在医籍中则仍以“小便不通”、“小便闭塞”等名称记载之。
明清时期,对该病病名见解相对统一,均以“癃闭”称之。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首将“癃”、“淋”二病分而详述。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小便闭癃》中认为“闭与癃两证也,新病为尿闭,盖点滴难通也;久病为尿癃,盖屡出而短少也。”清代医家林珮琴在《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中说“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闭为暴病,癃为久病。闭则点滴不通……癃则滴沥不爽。”由此可见,此时医家已经逐渐意识到“癃”、“闭”两证的不同。因两证常合而出现,又可相互转化,所以现代临床多将二证合而称谓。
2 癃闭之病因病机
癃闭之基本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主要病因与湿热蕴结,气化失司密不可分。其病理变化总属三焦不畅,浊阴不降[2]。若肺失其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脾气虚弱,则不能升清降浊;若肾失气化,气不化水,发为本病。
2.1 湿热蕴结过食辛辣厚味,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湿热素盛,肾热下移膀胱,膀胱湿热阻滞,气化不利而为癃闭。如《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
2.2 肺热壅滞肺为水之上源,热壅于肺,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又因热气过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而成癃闭。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癃闭》曰:“滴水之器,闭之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
2.3 脾气不升劳倦伤脾,饮食不节,或久病体弱,致脾虚而清气不能上升,则浊阴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利。所以《灵枢·口问》指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4 肾元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水,是以“无阳则阴无以化”而致使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积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耗,水府枯竭而无尿。
2.5 肝郁气滞七情所伤,引起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和气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调受阻。且从经脉分布来看,肝经过阴器,抵小腹。这也是肝经有病导致癃闭的原因。所以《灵枢·经脉》指出:“肝足厥阴之脉……是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2.6 燥邪内伤燥邪易耗伤津血,津血不足,不能下输膀胱,导致小便不利。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提出:“治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涩窍也”。另外,燥邪外袭,直接犯肺,可影响肺气肃降,亦能导致小便不利。
2.7 尿路阻塞瘀血败精,或肿块结石,阻塞尿路,小便难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闭。即《景岳全书·癃闭》所言:“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3 癃闭之治法
关于癃闭的治法方药,东汉张仲景首创五苓散、猪苓汤、蒲灰散等,治疗气化不行、水热互结、瘀血夹热之小便不利,为本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3]。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中记载了最早的导尿术,其曰:“……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之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可谓是中医治疗本病的一大突破。其后,历代医家对癃闭的治疗思维日趋完善,大致归纳总结如下。
3.1 清金润肺法此法用于肺热壅盛,上焦不通之癃闭。《医宗必读·小便闭癃》曰:“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主气化者,太阴肺经也。若使肺燥不能生水,则气化不及州都,法当清金润肺,车前子、紫菀、麦冬、茯苓、桑皮之类。”[4]
3.2 清热利湿法若火热之邪下移膀胱,膀胱之气化功能失司,则可出现癃闭,此时单用淡渗利水法恐不能奏效,治非若纯阴之剂,并分三焦论治。上焦热者,重在清心肺,加黄芩、栀子;中焦热者,重在清脾胃,加黄连、芍药;下焦热者,则加黄柏、知母。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泻火开闭之功。
3.3 滋肾化气法此法适用于因肾阴不足导致的癃闭。肾主水液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若肾阴不足,肾气之蒸化作用失常,则关门不利,小便不通而成癃闭。张景岳多以左归饮、六味地黄丸为主方,以滋肾水、填真阴、助气化,求肾水充沛,小便得通。
3.4 温补脾肾法《医宗必读·小便闭癃》言:“大虚者,非与温补之剂,则水不能行,如金匮肾气丸及补中益气丸是也。”如果出现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不足的临床表现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如果出现小腹胀满、时欲小便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语声低微等中气下陷表现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3.5 散瘀行水法败精槁血阻塞水道,可致癃闭。瘀结者,并不局限于瘀血,湿热瘀阻、精瘀互结、痰瘀互结等皆是也。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小便淋漓不畅,或尿如细线,或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大便不通,舌色紫有黯蓝斑点,脉涩或细数。临床可选用当归、制大黄、桃仁、炮甲珠、怀牛膝、车前子、虎杖、滑石、通草、琥珀、沉香、贝母等随证加减[5]。
3.6 塞因塞用法即用补药治疗假实真虚证的办法。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阳分虚损,气弱不能宣通,或阳分虚损,血亏不能濡润均可使三焦气化不利,导致癃闭。”故宗塞因塞用之旨,创“宣阳汤”[6]。
对癃闭的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外敷、探吐等。如对癃闭实证采用针刺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以泄水液;对排尿无力,点滴不爽者,进行少腹膀胱区按摩;民间采用独头蒜、葱白等捣匀敷脐周以通小便;借用取嚏、探吐等方法开肺气以通下窍等。这些特色疗法分散记载于许多中医书籍中,操作简捷,行之有效,为癃闭的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恕不一一详述。
[1]张春和.对中医“癃闭”病名的再认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53
[2]张艳东,杨桂芝.电针治疗癃闭50例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78
[3]王琦,曹开镛.中医男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5
[4]王晓阳,夏进.运用通法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初探.陕西中医,2008,29(4):468
[5]徐福松.男科临证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1
[6]邱志济.“锡纯治癃闭方”治前列腺增生.中国中医药报,2010-06-11(5)
R256.53
A
1672-397X(2014)08-0069-02
李超然(1990-),女,硕士研究生,针灸推拿学专业。
姜德友,jiangdeyou@126.com
2014-02-28
编辑:傅如海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ZHY10—Z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