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2014-04-15张志彬刘燎原

江苏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卢氏扶阳学派

张志彬 刘燎原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张志彬 刘燎原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卢崇汉是卢氏第三代传人,深受“重阳思想”影响,临床擅用姜附桂等温性药物。卢氏提出“阳主阴从”论,并强调“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始终保持阳气通畅,扶先天肾护后天脾胃,使阴阳合德。

学术思想 扶阳学派 中医学术发掘

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精通仲景之学,擅用温热药起沉疴重疾,集一生经验之总结著述《郑钦安医学三书》。郑师师古不泥古,重视肾阴肾阳,为扶阳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卢崇汉(下称卢氏)完全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为扶阳学派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新的理论与学术观点,现简述于下。

1 卢氏扶阳学派起源与背景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但其历史学术渊源却源远流长,扶阳学派是以《伤寒杂病论》为时代背景,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医家探索与创新,最后完善于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先生,其专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的问世标志着扶阳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形成。

扶阳大家卢崇汉为四川德阳人,出身中医世家,正是基于历史因缘先后从师祖父卢铸之大伯卢永定。尚师“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从小研读《黄帝内经》、《周易》、《伤寒杂病论》期间一起学习郑钦安医学三书,因尽得其真传,19岁时便有“小火神”的美誉,如今被誉为“国内中医界扶阳学派领军人”。卢崇汉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对扶阳学派有了突破性认识、创新与发展,先后著有《扶阳讲记》、《扶阳论坛》等一系列专著。

扶阳学派后世更是薪火相传,扶阳大家辈出。如上海著名中医学家祝味菊受扶阳思想影响创立“伤寒五段学说”,祝师传人沪上名医陈苏生亦崇尚扶阳思想,师徒一起著述《伤寒质难》一书。云南中医学院主创办人吴佩衡先生擅长用附子,因屡起沉疴有“吴附子”之称。后又有范中林、唐步祺,现扶阳大家李可、吴荣祖、刘力红等均传其衣钵,深受国内外中医界颂赞。

2 卢氏扶阳学派之理

卢氏为何如此重视人体阳气?华佗在《中藏经》中言:“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又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乎无阳乎,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1]

卢氏谨遵《周易》中乾坤大旨,用坎、离二卦来说明和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坎、离二卦分别代表肾和心,卢氏独重肾阳即坎中之真阳,认为阳气为生之本,有阳则生,无阳则死。阴阳之间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卢崇汉祖父卢铸之亦谈到:“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需识得《黄帝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奥义。”[2]45而卢崇汉教授临床可以广泛大量的运用姜附桂及其他扶阳药物来治疗疾病,正是运用“阳主阴从”这一理论核心指导的结果。卢氏推崇阳气,而且阳气时时刻刻都必须处于“通”的状态,这也是卢氏能够自成一家在医林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

3 卢氏扶阳学派之法

法即治法与诊法。卢氏提出“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这一指导思想,所以在疾病的病理方面卢氏独具慧眼,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皆为阳气虚损、郁结、寒邪伤阳所致,在治疗方面提出扶持和温通阳气的重要治法治则。

在生理方面,阳气关系到生命的存亡,人体各脏腑组织官窍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的运行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作用,因此卢氏治病始终以固护人体阳气为第一要务,治病立法以扶阳为要诀。

在诊法方面,卢氏继承郑钦安“万病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尔”的学术思想。如郑师在《医理真传》中说:“切脉一事,前贤无非借寸口动脉,以决人身气血之盛衰耳。盛者,气之盈,脉动有力,如洪、大、长、实,浮、紧、数之类,皆为太过,为有余,为火旺,火旺则阴必亏,用药即当平其有余之气,以协于和平。衰者气之缩,如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皆为不及,为不足,为火虚,火虚则水必盛,用药即当助其不足之气,以协于和平。只此两法,为切脉用药至简至便至当不易之总口诀也。”[3]卢氏在切诊时但凡见到脉象沉、沉弱、沉缓、沉迟皆可认为阳气不足,判定为少阳阳虚,属阴寒阻滞。

卢氏在问诊中很重视抓主症,如《扶阳讲记》中说到:“每每在临症上,如果常常能够见到独恶寒身痛不发热的,都以桂枝汤重加附子,往往能起到奇好的效果。”[2]36

在望诊方面则独重舌诊和面色,卢崇汉教授认为一旦舌有齿痕,就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的指征。舌苔的白滑、白腻是由于阳失于温化的一个表现。又如舌苔上罩黄,但舌苔底是白色,苔表面是黄,虽提示是阳郁日久化热,但本质仍是阳虚。闻诊则重视大小便气味和颜色。

4 卢氏扶阳学派之代表方

卢崇汉教授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不断完善扶阳学派的方与法,最受被他推崇的当属桂枝汤和四逆汤。

桂枝汤和四逆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两张名方。卢崇汉在应用时将桂枝汤和四逆汤逐渐发展为桂枝法和四逆法,使应用范围更广。这也是卢氏两大名法,这两法也是卢氏立极之法。

据统计,桂枝法的基本组成是:桂枝、苍术或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炙甘草,四逆法的基本组成是:附片、白术或苍术、砂仁、淫羊藿、生姜、炙甘草。其中四逆法是以少阴病立法,桂枝法是以太阳病立法。二法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寒一热,一虚一实,蕴含了八纲之法在里面,所以加减好了可以治疗众多病症。

5 卢氏扶阳学派之药物

卢氏擅用温热药物,其中应用附子是卢氏特色。《本经》言:“附片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是中药四维之一(人参、地黄、附子、大黄),有斩关夺门之力,能立补坎中真阳,回阳救逆于命门之内。现代许多医家惧其辛温大热有毒,或如恶蛇蝎一般临床弃之不用,或主张不宜久服,否则耗伤气血,甚至伤阴使病情加剧云云。但卢氏独喜用此物,笔者将《卢氏临证实验录》中120个医案,794个药方,进行了一一整理,其中共用药物136种,其中温性药物使用频率统计如下:

姜(生姜、筠姜、高良姜、姜汁、炮姜、老姜)共使用802次,超过了100%;附(制附片、天雄片、黄附片、制川乌)共使用633次,约占81%;桂(桂枝尖、官桂、上蒙桂、安桂、上安桂)共使用517次,约占66%;炙甘草共使用790次,约占99%;苍术(茅术、贡术、于术、厚术)共使用590次,约占75%;砂仁(西砂仁、砂壳、砂头、缩砂仁)共使用433次,约占55%;淫羊藿共使用329次,约占42%。

上述药物的使用频率可以看出卢氏的用药风格,姜使用的次数最多,有的方用了2种甚至3种姜所以超过了100%。附子、姜、炙甘草这三种药用的频率最高,这也正是四逆汤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卢氏非常重视人体阳气尤其是先天肾阳,以火立极的观点。

其他几味使用频率高的药物又正好是桂枝法的组成,这也说明了桂枝法和四逆法是卢氏治病的灵魂,能活法圆通运用于临床的法宝。

6 体会

卢氏在治病和养生方面重在扶阳,其理论核心倡导“阳主阴从”观。其中卢氏大量运用温热药为什么没有伤阴?而且临床效果会很好?这也是我们学习扶阳学派的价值所在,值得我们对扶阳学派有一个科学的思考。

卢氏扶阳学派是对《内经》和《伤寒论》重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在重阳思想的指导下大量运用姜附桂,在《卢氏临证实验录》中也可以看出卢氏运用四逆法不单单是为少阴立法,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加减皆可服用,不必待四肢厥逆脉微细再服用。也正是卢氏这种独特的理论和方药的运用使他们在医林中独树一帜。

[1]卢崇汉,李可,吴荣祖,等.扶阳论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

[2]卢崇汉.扶阳讲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3]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成都:巴蜀书社,2006:202

编辑:陈诚傅如海

R2-06

A

1672-397X(2014)08-0007-02

张志彬(1984-),男,硕士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专业。413163774@qq.com

2014-04-22

猜你喜欢

卢氏扶阳学派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从方国到郡县:卢氏在先秦秦汉时期的发展历程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