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探析

2014-04-15郑倩周美启彭长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胎儿

★ 郑倩 周美启 彭长林

(1.安徽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8;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3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各个民族崇尚养生者学习的法宝。所谓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卫生。养生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体内自身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1]。《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生不是一时,而应该贯穿从出生到老年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应该分胎儿养生、小儿养生、青壮年养生及中老年养生等,分别研究其养生之道,如果到老年才讲养生或只研究老年人的养生之道,则“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 胎儿养生

男女媾精,阴阳相合,受孕怀孕,新的生命就产生了。先天之本,是一生的根基,胎儿保健养生,对于后天体质强弱、智力高下有着深远的影响。胎儿期间,母体与胎儿息息相关,正如《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安则俱安。”因此,胎儿的强弱,禀受于父母,必须依靠父母及妊娠期孕母的保健来实现。

父母的良好身体素质,是胎儿健康发育的基础。早在《周礼》中就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认为女子虽然14岁左右就有生育能力,但要到21至28岁才能发育成熟到最佳状态;男子虽然16岁就具备了生殖能力,但要到24至32岁才能发育达到肾精充沛的强盛状态。从优生观点来看,只有父母“精满血盈,纯乎本始”胎儿才能先天禀赋充足。怀孕期间,孕妇应注意外界环境的安宁和身心的宁静。孕妇的精神状态对胎儿的影响早有详细的记载。《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孕妇要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气机通顺,胎儿才会健康发育。

2 小儿养生

小儿自出生到成人,始终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年龄越小发育越快。小儿无论是在形体、生理、病理还是其他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早在《灵枢·逆顺肥瘦》就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此时脏腑“始全”,但犹是“全而未壮”,因此“脏腑柔弱”,“气血未实”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时期,尤其需要注重调理饮食。

小儿脾胃比较薄弱,《小儿病源方论·养子调摄》:“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食物品种要多样化,搭配要合理;要培养小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进餐,相对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景岳全书·小儿则》:“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无不致病。”父母要保证小儿饮食的营养供给,又要防止食伤致病。《万氏家藏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四》云:“幼儿无知,口腹是贪,父母娇爱,纵其所欲,是以脾胃之病视大人犹多也。”《素问·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明确指出了饮食养生的原则,即“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注重膳食结构的平衡,以谷类为主食,肉类为副食,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这也符合现代营养学中金字塔膳食结构模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谨和五味”。许磊认为春天应“省酸增甘”[2],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初夏“少苦适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适当添加些辣味;长夏应“免甘加咸”,即不应食用甘味食物,除补充大量的水分外,还需补充人体必需盐。秋天应“省辣补酸”,即少食辣味食物,适当补充些酸味;冬天应“清淡添苦”,即少吃盐,饮食偏向清淡,辅以些许苦味。

3 青壮年养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的发育,青壮年时期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都达到了筋强骨健、神完气足的鼎盛状态。《素问·天年》:“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如何才能将这种状态更好的保持下去呢?青壮年生气旺盛,工作负担重,应将重点放在运动和节欲。“形劳而不倦”,避免“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早在《周易》中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形劳而不倦”的养生法,《后汉书·华佗传》:“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反对久视、久坐、久卧、久站,《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养生宜运动劳作,维须适当。如运动过久,劳作太过,则反而有损健康。节欲不仅仅指节制欲望也包括房劳节制。《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千金要方·养性篇》也提到:“衣服器械,勿用珍玉金宝,增长过失,使人烦恼根深”,“至于居住,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这是以反对追名逐利、口腹之欲的满足以及追求感观的刺激为内容而主张淡泊名利、生活俭约。实践证明那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心态是对健康大有裨益的。历代医家强调青壮年应做到房事有度,孙思邈认为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状况而定,“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六日一泄”。

4 中老年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在衰老之后的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从病理上指出人衰老的原因:“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出现的主要征象是“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情,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味,寝处不安”及“人年五十以去,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痢”。说明人的衰老可以从精神、体力、心智、情志、视力、听力、性情、饮食、睡眠、大便、多病等各方面体现出来[3]。因此中老年养生,尤其需要注重保养正气。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黄帝内经》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生之本也”,《类经·治形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欲去外邪,非从精血不能利而达;欲固中气,非从精血何从使之降升;脾为五脏之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从使之灌溉?”后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十分强调固精,《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精微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实指元气)有余也。”此说明,元气既决定人寿命的长短,且元气盛还可使老年人仍具备生育的功能。《老老恒言·戒怒》:“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焕然冰释。”曹庭栋强调老年人息怒的必要性和止怒的诀窍,确为经验之谈,值得重视。神为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篇》:“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来往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古人认为,心主血气的运化衍化,故能产生精神情志等活动以统帅身形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效用。中医的理论认为,心神虽由人体精气(先天的父母元气和后天的饮食谷气)所生,但又反作用于精气而主司性命,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老大例》提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健康问题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谱和死亡谱呈现由传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骨关节病等)转变的倾向,而这些疾病几乎都与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有关。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健康问题的严峻性,防治意识薄弱,往往都是等疾病真的来了才去诊治,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养生中“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十分重要,《黄帝内经》中指出养生之举应从年少时开始,贯穿人的一生,而不能待衰老之象出现后才重视。探讨和挖掘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86.

[2]许磊.《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季节与五味的调和[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54.

[3]赵春妮,罗永兵,冉川莲.从孙思邈的《千金方》看老年人的养生与防病[J].江苏中医药,2004,25(10):20-21.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素问胎儿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MRI在胎儿唇腭裂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