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启示
2014-04-15王新宏
收稿日期:2014-01-13
作者简介:王新宏,广州美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法学硕士,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广州/510006)
*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特点研究” (2013ZZ013)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提出了人类自身解放旨趣的理想目标,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路径,并客观辩证地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实现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观照。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揭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实质:大学生在现有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要实现解放的主旨和现实适应相统一,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肯定个体解放理想追求、兼顾社会公众道德认同的考量标准。
关键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代人就业形式趋向多样化发展,同时,大学生频繁转换工作单位,职业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选择问题,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提出了人类劳动和人自身解放旨趣的理想目标,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路径,并客观辩证地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实现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观照。它解决的正是关于人在社会实践劳动过程中如何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客观现实适应匹配的问题,揭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问题的本质。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选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结果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是以人才流动为指标的,一个国家、社会的人才流动的情况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资源是否符合合理可控的配置规律,是社会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的必然表现。在此所说的人才流动即职业发展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揭示了劳动者有追求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诉求和立足现阶段劳动关系的现实需要,反映了大学生在现有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如何实现解放的主旨和现实适应相统一的问题。
(一)职业发展的选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
从1980-2000年,调查数据显示,“世界上发达国家人才流动率保持较高的水平,美国人才年流动率为16%,日本为8%-10%,而我国的人才流动率仍处于0.4%的低位”[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才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户籍制度相对放宽,编制、铁饭碗的存在空间萎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促使人才趋利性、流动性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大量新兴职业,中小企业将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服务业、新兴产业、自由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特别是具有高知识储备的就业群体,更换工作单位的频率和可能性不断增加。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34%的应届毕业生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98%为主动跳槽。有42%的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大学生跳槽频繁的现象及其引发的个人价值观、职业发展、社会道德、法律纠纷种种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来完成,人力资源流动领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首先,从产业与行业角度来看,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战略转移支持了大量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的吸纳能力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产生大量高理念、高经验值、高流动的职业门类,从事自由职业、创意创业的人数逐年增长。其次,从劳动力管理制度来看,城镇化进程拓展了就业空间,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二元化对立逐渐消融,由此迈出了劳动力流动领域市场化的重大步伐。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而言,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相对市场化,对编制、个人档案、户籍等约束力大大减弱。劳动力不再约束在某一地区,就业选择面更加广阔,跳槽的成本降低。第三,从社会文化氛围来看,社会总体氛围趋向公平竞争、包容开放,个人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得到重视,个体生活的幸福度和自由度得到保障,人对追求劳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个体感受需求更加强烈。这些人才流动的趋势是劳动力市场成熟的必然过程,是社会现代化进程推进的标志,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体现劳动者的个人价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与学生·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启示 (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选择折射出的现实问题
职业发展的选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频繁跳槽、盲目跳槽却引发了一系列现实问题。现有研究结果指出,大学生跳槽虽对职业生涯做出了有益尝试,但频繁跳槽并不一定能达到个人预期,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各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从个人发展角度上,职业选择的目的是提升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但大学生在更换职业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存在个人职业规划不够完善、过分追求薪酬、工作环境等短期利益的情况,造成人际关系资本、经验资本、信任度资本的三大流失,还有可能造成跳槽后物质生活无改善反而下降,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情况。第二,从企业发展角度上,中小型企业和自由职业的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却尚未建立。许多企业缺少凝聚力、感召力,员工频繁跳槽的结果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的增高和人才无序竞争的流失机率,人职匹配无法实现,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从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上,专业、培养层次、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尚未充分发挥其效能,大学生求职观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对称问题,就业专业不对口、职业发展无动力成为跳槽的主要成因。第四,从社会道德认同上,大学生频繁更换职业所引发的诚信缺失、价值失衡、法律纠纷等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批判,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部分失范行为对社会道德体系构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实质是人在现有的社会历史实践中主旨理想和现实适应相统一(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内涵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全面论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目标、途径和可行性。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理论的提出以人的劳动为基础。以《1848年经济学手稿》为标志,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的片面畸形发展,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历经13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更深入的辩证唯物主义论证,揭示出制约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论著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断完善并最终确立,《共产党宣言》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自身内在本质的终极关怀,与我国当代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外在世界观照形成内外统一的体系。
(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揭示了职业发展选择的实质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全面论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目标、途径和可行性,通过四个基础揭示了职业发展选择的实质。
第一,人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作为通过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人,应该从劳动中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并体现出人的主体性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且包括人的个性的彻底解放,人的志趣、思想、道德、审美等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应该把每次成功的跳槽都看作职业生涯的一个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个人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全面把握的情况下的,是个体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通过跳槽解放制约个人发展的桎梏,寻找更加适合个体志趣和价值标准的生活道路,提升劳动的幸福度。在这个层面来看,成功的跳槽是一种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常途径,也是个体发展的要求。
第二,劳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4]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劳动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职业生涯和个体发展必须以参加社会劳动为基础,在社会劳动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志趣,发展自己的能力,享受个体的自由。英才网联和腾讯教育2012年的一项职场心态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1%的人员不安现状欲跳槽,超3成现职业倦怠。”[5]劳动从异化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前提条件,异化劳动是物质生产还未完全满足人类需求之前的劳动状态,人的劳动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必须而不是满足自己内心自发的需要,这种状态在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将长期存在,意味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尚未达到能随心所欲的理想阶段,总会存在专业不对口、从事职业跟自己兴趣不合、生存压力大、对职场现状不满等种种职场倦怠情绪。职业发展选择引发的负性心态是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第三,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理论的现实基础,劳动发展到自主活动,实现全面性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7]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自身的存在表现为三大历史形态, 即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物质依赖性阶段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可逾越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它为实现人的解放主旨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这一阶段人仍处于物质依赖之下,社会关系还未达到理想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个体发展要受到社会关系中其他链条的制约,与其他人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契约相关联。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对个人发展的满意度为唯一评判标准,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跳槽,随意寻求新的兴趣点。当一个人跳槽行为不是经过客观科学分析而进行的时候,就会为现有社会条件所限而产生反作用力。一方面阻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打乱了职业能量的积累过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因跳槽引发的连锁反应,如单位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团队合力的发挥等也损害了社会关系链条中的其他群体的利益。
第四,可行性的基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理想社会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其可行的客观历史规律和实现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对“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应允。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的前提, 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 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9]“马克思在这里所揭示的是人的特殊的‘生活活动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回答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也回答了人类的理想性追求与历史必然道路之间的辩证关系。”[10]个人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既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也不是虚幻不可行的。人作为“历史经常的产物和结果”,凭借历史的条件和理想的力量去改变生活的世界,最终将按照自己的科学认识创造历史,实现理想。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实现要遵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考量标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大学生实现职业发展选择提供了辩证客观的考量标准。它指出了一种终极的价值理想,而同时也在追求理想的实践活动中提供了客观现实的尺度,用尺度反观价值理想,支持价值理想,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主旨。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上来看,职业发展选择实现的三个考量标准体现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其中,客观规律是基础,理想目标是旨归,道德认同是底线。在承认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现象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的基础上,为如何从实际出发,选择科学的实践道路,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要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考量标准,充分认识现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将个人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国家、学校、社会、个人多维度着力,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以某种暂时的障碍牺牲为代价,而这种牺牲不会毫无意义,而是促使历史前进的必经过程。同样,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要正确看待前进中的暂时性困难,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职业发展的选择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第一,从行为的选择上看,要符合客观条件发展的情况。第二,从行为的代价来看,要有可控的承担度。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初入职场有一个适应社会和经验沉淀的过程,面临着实践操作、人际交往、企业文化、薪酬待遇等多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个人价值追求和异化劳动的矛盾,社会各方应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困难,给予科学的引导。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新兴产业的就业潜力,完善新兴服务业、自由职业等多种职业门类的劳动法律法规,制定人事管理、劳动保护、财政补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解决多种就业形式下存在的发展机会不均问题;在用人单位层面,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优化职场的专业化培训和人性化管理平台,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职场信心;在高校层面,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学科设置,推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指导体系,从就业环境的分析上引导个人立足客观实际,探索职业世界,从职业发展规律性上引导个人正确认识职业生涯的阶段性和发展障碍,从自我认识上引导个人确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理性看待薪酬、待遇、条件等短期利益和职业发展、职业愿景等长期利益的关系,制定客观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要肯定个体解放理想追求的标准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道路指明了个体解放理想价值的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相统一的,是以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物质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种必经过程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做准备的。人类的当代使命决不仅仅是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停滞在现阶段的历史水平,而是要使人从异化劳动中释放出来,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当今公众有一种倾向,容易把大学生职业选择现象的负面反应扩大化,其实肯定个体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追求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肯定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敢于追求个性发展和更加自由幸福的发展道路的勇气,社会各方都应创造合力,充分发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和积极动力,完善政府、社区各类职业咨询和服务机构,为个人的自我提升、继续教育、职业探索等行为提供条件支持和精神鼓励。要加强职业发展选择效能的研究分析,甄别科学职业选择对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盲目跳槽对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大学生个体也要根据实际调整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积累职场能量,追求人职匹配的理想职业状态,使职业劳动接近于自身的内在需要,从而提高职业的幸福感,并最终达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要兼顾社会公众道德认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发展不能离开他所处时代的所有人的发展,只有社会所有人都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才可能实现。大学生通过职业选择实现职业发展的时候,要兼顾社会公众的道德认同,不能损害社会公众其他群体的利益。如何规避大学生职业选择现象中的失德行为,应从整个社会行为的道德体系的建构上着手。第一,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泄露商业秘密、非法毁约等引发的劳动纠纷依法处理,从社会公共规范的角度进行规范。第二,高校要加强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增加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处理好个人发展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引导。第三,全社会要树立起诚信正气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出现的失范行为受到公众道德的谴责,从社会舆论监督的角度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陶明泉,徐泗河.对青年人才“跳槽热”的冷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3(3):23-2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时媛媛.职场心态调查:51%不安现状欲跳槽 超3成现职业倦怠[J].河南化工,2012(29).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6,102-1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10]孙正聿.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人的解放、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