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味”“语用”相得益彰

2014-04-14李春霞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味斗笠

李春霞

【关键词】诗味 语用 《斗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77-02

现代诗作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更重视古诗的教学,他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现代诗浅显易懂,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只要让学生读通会背就行了。现代诗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几乎成了被忽略的文学样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小学高年级的现代诗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把握“语用”的核心目标,让现代诗教学慢慢“浸入”学生的心灵,培养比较纯正的诗歌趣味呢?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斗笠》的备课及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三步走”解读教材,确定“语用”核心目标

(一)把握“学段”“学情”特点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首先,从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斗笠》写了儿子在离开家乡时,母亲吩咐儿子戴上斗笠,由斗笠生发开去,把故土情思和母爱融合在一起。其次,从文本的表达角度审视:诗题《斗笠》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这句诗在文中六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通过研读文本发现,这首诗还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戴上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花儿,把斗笠比作故乡的热土、月亮等。最后分析学情:这首诗内容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诗歌的内容,体悟作者的情感。“借物抒情”的写法学生已在本册书第二单元其他略读课文中学习过这种写法,但是初次领悟现代诗“反复”“比喻”的表达技巧,并且要进行运用则有很大的难度。

(二)把握文体特点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斗笠》这首诗韵律和谐,每一节都是偶句押韵,朗朗上口。诗歌语言精炼讲究,特别是“采”“滑”两个字的使用,集中体现了王宜振最擅长的“抽象化的具象”手法。从分析诗歌丰富的想象和感情上看,《斗笠》是王宜振的一首情感之作,表达了诗人的故乡情节及对深沉母爱的赞颂。诗歌的艺术想象力非常丰富,由“斗笠”这一意象衍生了一系列的载体,如“蘑菇”“鸟鸣”“热土”等。

(三)把握课型特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从叶圣陶的阐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方法,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斗笠》是一篇选读课文,既可把它定位为精读课文,又可定位为略读课文。因为内容简单,笔者把它定位为略读课文,配合第二单元主题“月是故乡明”做延伸阅读,用一课时完成。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单元导读中,指出了“语用”学习要求:“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反复研读文本,笔者依学情结合学段、文体特点、课型定位,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诗歌的音律美,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2.品读感悟“采”“滑”二字,感受诗歌用词的精妙,领悟这首诗运用反复、比喻等手法的表达技巧;3.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二、“四部曲”实施教学,“诗味”“语用”相辅相成

(一)品析赏读语言,感悟用词之妙

【教学片段一:品读“采”字,感悟精妙】

师:同学们,请把目光聚焦到第3小节,这一小节中有一个字非常值得推敲,你们发现是哪个字吗?(学生自由读)

生:是“采”字。

师:请大家拿出笔圈出这个字。同学们,从“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畅谈体会)

师:“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这一句式看起来有悖常理,但仔细一想却入情入理。故乡的“温暖”无形无体,只有心中有故乡,有思乡的行动时,才能“采”得到。这是王宜振最擅长的“抽象化的具象”手法。

师:诗人对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都细细推敲,准确表达。(为了说明诗歌用词的讲究,多媒体出示王宜振《摸亮》中的句子)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把心放到诗歌中去,自由练读第2小节。

(生自由读后,教师创设情境“母子村口别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师范读……)

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学生在教学中咀嚼和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品析中悟尽字中意、品尽字中情,感受语言美和音律美,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从而进入言语的情感世界。通过品析赏读,学生体会了诗歌用词的准确,感悟到诗歌推敲语言的精妙,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通过赏析和创设不同情境的朗读,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教会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二)关注文本表达,学习写作之法

【教学片段二:读诗悟法,关注表达】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已有所了解。现在请你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品读这首诗。我们先默读诗歌第一至第四小节,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表达出来,边读边画出句子,并写出批注。

(生默读诗歌并画出句子)

生:“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在诗歌中出现了六次,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交流)

师(小结):反复的手法使诗歌耐人寻味,让人产生话虽说完而情意未尽、余味悠长的感觉。说说这首诗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生交流文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

教学挖掘诗歌元素,运用诗歌的表达技巧把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诗味”浸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领悟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比喻等表达技巧。教学的过程中以“语用”为核心,关注文本如何表达,着力于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仿写创作诗歌,习得言语之能

【教学片段三:即兴创作,抒发情感】

师:一首《乡愁》诉说了思乡之情,一首《斗笠》表达了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心中的情吧!写诗歌时试着运用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如:乡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可以写一小节,也可以写几小节。生进行模仿或创作如下:

母子情深

小苗茁壮生长, 小苗蓬勃成长,

需要雨露的滋润。 需要阳光的普照。

我是一棵小苗, 我是一棵小苗,

妈妈就是雨露。 妈妈就是阳光。

悠悠小苗心, 谁言小苗心,

难报甘霖情。 报得三春晖。

会学语文,还要会用语文,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赋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他的创作泉源,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音乐。”创造机会让他们写诗,为他们搭建写诗的舞台,通过读写结合体会现代诗的意境,感受现代诗的神韵,培养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小诗人”。学生创造美的语言,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性情,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阅读,培养自学之法

【教学片段四:拓展迁移,明晰写法】

师:“反复”“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经常运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中,让我们一起读读下面这首诗,再次去诗中感受这两种手法的妙处吧。(出示诗歌《乡愁》)

(学生自由读《乡愁》,并谈《乡愁》和《斗笠》两首诗修辞手法运用的相同之处)

【教学片段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不论是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品析,还是充满稚气的仿写都让我深深陶醉。就让这些美丽的诗句、美丽的情感伴着我们前行吧!同学们,今天的课外作业有两项:1.细细品读王宜振的两首儿童诗《父亲从乡下来》《母亲的来信》(教师给每一个学生下发资料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2.完成和修改刚才上课时没写完的诗歌。

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拓展阅读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好阶梯。课堂中列举相似的诗歌作为例子,让学生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去分析、比较其他诗歌。课外品读同一作者的诗歌,会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品味诗歌的意识,还能做到试着通过写诗歌表达他们的情感。

现代诗教学不仅要讲出浓郁的感情、优美的意境等“诗味”,还要讲一点诗歌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感悟写法之后,在自由创作中体会现代诗的意境,从而感受现代诗的神韵。在“语用”指导下,“诗味”“语用”相得益彰,诗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波澜,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彰显个性,促进诗歌审美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诗味斗笠
从“诗味”到“诗情”
斗笠
奶奶的斗笠
五味识字教学初探
汉字买斗笠
诗歌翻译时对诗味的理解与表达
作品一
美哉侗都 诗味乡愁
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
那一顶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