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高等教育环境下育人职能分担的探索与思考

2014-04-14张硕秋

关键词:大众化育人大学生

张硕秋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大众化高等教育环境下育人职能分担的探索与思考

张硕秋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着巨大变化。育人过程中的职能分担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又是重要实践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优先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对育人关注不足,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缺位等诸多问题。为此,从法律与政策、权利和义务、使命和责任、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力求通过明晰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育人职能承担,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要素的内在动力,推动高等教育生态育人环境的形成,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和外延建设,促进科学合理育人体系的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育人;生态育人;职能分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更加注重育人体系的构建,力求通过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全人”的培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升学生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能力和水平。

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中的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实现育人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分别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构建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论证、认真探索,明晰其构成要素的职能分担,研究制定相对应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要素的内在动力,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的育人环境,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环境下育人职能分担的背景研究

(一)育人职能分担的提出及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先秦私学的兴起、西汉太学的创设、北宋书院的建立和清末近现代大学的诞生。[1]清朝末年,以官学、科举制度、书院(私学)为主体的古代高等教育体系逐渐瓦解,以新式分科学校为载体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开始确立。洋务派首先提倡“中体西用”,建立系统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学堂。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强调学生个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随之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早期过程中,也在探究和建立自己的大学。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习和比较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建设有中国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2]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其目标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端人才。例如在文革后恢复高考时,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对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7年达到23%,2010年达到26.5%,2012年达到30%。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3]因此,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高等教育的一场革命。[4]在这场革命中,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结构与布局、教学体制、教育管理机制、教学内容和手段等都发生着变化。因此,研究大众化高等教育环境下育人体系架构中的职能分担,对于推动扩大高等教育内涵和外延建设,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不断需求,促进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的竞争事实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因此,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等学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育人体系构建中的育人职能分担,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家庭等要素自觉承担育人职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育人职能分担的现状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现状,我们认为各要素在育人职能承担上存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适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早在21年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就已写入了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但是由于缺少配套法律规定和科学规范的政策支撑,加大教育投入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不能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育人职能中教育战略地位的优先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二是高校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适应。从目前高等教育现状来看,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仍不完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模式相对固化,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存在着教书育人“两张皮”现象。高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仍旧局限于精英教育的模式,内容和手段陈旧滞后,与实践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手段创新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明显,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发展目标缺失的现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令人堪忧。外国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卢梭、杜威和中国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不论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5]还是“生活即教育”理论[6],都有一个主旨,那就是教育永远要与实践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而当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高校教育尚存在着观念、内容、手段与实践脱节,不能完全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规律和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问题。

三是社会在营造育人环境中的作用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不适应。社会有关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有些社会单位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就是高校的责任,在计算成本和追求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育人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很多社会单位愿意接受从高校培养的现成的人才,且一劳永逸地使用,不能主动履行为在校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实践提供锻炼平台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对本单位员工只注重使用,忽视培养,没有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升到增强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认识。社会对于推动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四是家庭教育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不适应。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家庭教育总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发展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学生家长希望学生从兴趣爱好到专业选择乃至就业创业,能够完全按照家长铺就的“成才之路”发展,忽视了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特点等成长需要;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片面关注学生智育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品格、体质等方面的训练和培育,忽视健康人格的完善,在物质上给予无条件的满足,在精神上缺少关心关注;受腐朽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作为人生启蒙老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和发展中的教育引导出现误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众多问题,造成在校大学生在小学乃至中学这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出现了偏差。

二、育人职能承担上的探索与实践

自2004年《意见》下发以来,我国高校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在育人职能分担、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上做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例如,济南大学的辅导员家访活动就是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总结和探索出的一种全员参与的育人载体和手段。

从2009年开始,济南大学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百名辅导员访百家”活动,深入学生家庭、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温暖、联系就业和实习岗位,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输血、造血。2009年2月,新华社《内参》以“送温暖、保教育、促就业——济南大学春节前家访贫困大学生采访录”为题目,对济南大学辅导员家访活动做了跟踪报道。同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等领导分别对济南大学辅导员家访活动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仰望星空》栏目就济南大学贫困生家访活动作了专题报道。《光明日报》刊发“为学生的成长助航——济南大学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纪实”。济南大学的辅导员家访活动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了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推进全员参与,建立完善家访“输血”新机制。学校党政领导率先带头,动员全校机关干部、教职员工、辅导员、学生骨干积极参与学生家访活动,深入学生家庭,关心关爱贫困学生,帮助其解决经济困难,鼓励和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家访活动不仅为贫困学生送去了温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人间亲情和师生真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增强了学生的成长自信,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一种无私大爱和一种大学精神和文化。家访活动实现了由辅导员参与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全员参与,增强了育人效果。5年来,学校先后组织925人次深入贫困学生和问题学生家庭中走访,范围涉及到北京、天津、海南等全国部分省市,以及山东17个地市中的60多个县区。

二是与社会合作,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家访功能转变。学校注重发挥和动员校内外多方力量,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服务外包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家访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带动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单位积极参与到贫困大学生的家访中来,实现了由“送温暖”到“长本领”、由“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变。5年来,学校先后与93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新建就业创业基地93个,帮扶学生实习和就业。

三是与政府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访“接地气”。学校通过“给县区书记一封信”等形式,把山东辖区内所有贫困生名单分别送交147个县区政府,并主动与有关县区政府或者部门沟通联系,在进一步了解掌握当地大学贫困生家庭状况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建立共同帮扶机制。家访活动使地方各级政府加深了对贫困大学生的了解,并主动参与家访活动,扩大了帮扶面,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家访真正接上了地气。5年来,学校先后与126家县区以上政府及部门取得联系,并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对238名贫困生及其家庭给予帮扶,贫困生受助资金达38.9万元。

四是与家庭合作,筑牢学生成长的坚强后盾。学校以家访为契机,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开展深度沟通和联系,介绍学生的表现情况,让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与家长一起共同关心关爱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让家庭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育人职责,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励志成才。5年来,学校先后走访学生家庭1 233个,每年都收到很多家长的感谢信。家访活动,增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的成长发展筑起了坚强后盾。

辅导员家访活动建立起了学校、政府、社会、家长之间更加平等、自信、通畅的联系渠道,搭建了学生成长的阶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情感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济南大学构建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充分说明大众化教育环境对于育人工作的开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三、大众化高等教育中育人职能需要共同分担

一个良性的生态育人环境的形成,一个促进“全人”发展和成长的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个要素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需要从法律和政策、权利和义务、使命和责任、体制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职能分担机制加以保障。

生态育人是指通过创设一种生态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育人环境和氛围,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或育人模式。生态育人不仅强调学校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所熔铸的行为模式等,构成受教育者个体的学习情境及其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明显的影响,而且要重视受教育者个体在社会、家庭等特定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动对现实情景的改变以及对自身和其他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生态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对人的影响方式,开辟了一片人本教育的新境界。[7]因此,我们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从以下方面分担育人职责。

(一)国家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能

温家宝同志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努力将教育与经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积极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高等学校制度建设。

《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政府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高等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要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高等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高校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能

《纲要》对高校也提出了要求,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高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认真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认真履行育人职责,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育人环境。同时,高校要以辅导员家访、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社会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与高等学校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在职教育培训,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育人环境。

(四)家庭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能

家庭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教育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来讲,经济上的帮助是必要的,但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比经济帮助更为重要。一个人可以一贫如洗,但不可以没有精神动力,一旦精神垮了,也就预示着其成长和发展的终结。因此,家庭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全方位支持。家庭要主动与高校沟通和联系,积极参与家访、家长会、家长论坛等校家联谊活动,与学校一起帮助和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使其早日成为服务国家、社会、人民和家庭的栋梁之才。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需要优质的高等教育,优质的高等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育人环境。因此,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研究和把握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明晰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四要素的育人职能分担,并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关系,动员和发挥社会各阶层乃至全体公民的力量,走综合发展之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生态育人环境,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1]张传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2003,(2).

[2]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4]蓝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6,(1).

[5]王晓华.中外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胡国枢.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7]杨斌.生态育人的审美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5,(6).

责任编辑:杨 旻

G642

A

1671-3842(2014)01-0018-05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1.03

2013-10-18

张硕秋(1963—),女,山东滕州人,党委常委、副校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资助经费项目“三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12SY67)。

猜你喜欢

大众化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