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2014-04-14郭建磊
郭建磊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济南250011)
高校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郭建磊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济南250011)
当今世界,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创新计划顺利实施,从而,推动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前沿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协同意识、创新意识,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努力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驱动高校自身发展。
高校;协同;创新;驱动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作了战略部署,高等学校必须认真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依靠创新驱动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深刻认识协同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段话包含了3个关键词:“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协同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在宏观层面,强调决策层面的统筹协调,完善科研决策体系,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低效;在中观层面,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和产学研合作,突出知识、技术、区域等创新体系的有效互动;在微观层面,强调高校内部的协同,强调项目组、学科组之间的协同,强调教学、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从协同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就是多个独立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形成的目标趋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互补、运作配合、收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
当前,就山东高校而言,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尚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个体户”式的科研方式普遍存在,严重影响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及其产业化。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促进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体系,从而,打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改变小而散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方权责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高校是二者的重要结合点。没有高校与企业、社会、科研院所、政府等的协同,就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在19世纪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过程中,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导向、“研学”协同的研究型大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中心,以“产学研”协同方式服务于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麻省理工学院、服务于美国信息产业的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功不可没。在科学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高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协同意识、创新意识。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是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加快转变高校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不与协作方争利益。实际上,只要协同创新的目标实现了,各方都是赢家。只有树立开放心态,促进各方形成有效的协同机构,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协同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互利共赢。知识产权、中试成果、最终产品等利益分配机制方面的障碍,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和宽广胸怀,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使各参与主体都能在协同创新中受益。
二、注重创新的经济、社会价值
国际上关于“创新(Innovation)”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个是联合国经合组织提出的概念。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才成为创新”;另一个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美国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场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过程、新方法和新服务”①转引自葛霆:《要准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及其本质》,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第6期。。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完全等于技术发明,而是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些论点都强调创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②参见熊彼特·约瑟夫:《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类社会前资本主义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非常缓慢,甚至长时期停滞不前。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经历了上千年。古代和中世纪农业经济中,农民使用的犁耙,手工业者使用的锤头和风箱,长期保持原样。以18世纪工业革命为开端,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近200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科技创新历史,可以说日新月异:创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不是个别学科,而是一系列学科都发生了创新,创新的进度加快,新的发明和发现几乎是一项接一项不间断地推出,特别是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众多学科和众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前所未有,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前所未有。
最近国际媒体热炒“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有人预言,“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他们定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代表。这场新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二是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要求生产者更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一种可能的趋势是,过去为追逐低劳动力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会很快转回发达国家。最近的一些调查显示,已有近40%的美国企业开始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无怪乎有外国媒体认为,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将是这场新工业革命的最大受害者。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已经越来越不具有竞争力;在新兴领域,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退出,“中国制造”将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从山东经济发展看,虽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但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不多,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整体创新能力与先进省市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我们有人力资本优势,却没有转化为创新优势,总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没有强大的知识力量,无论经济规模多大,都很难避免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我们的“中国梦”会不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关键在于创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能力的衰退。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研究认为:1799年(乾隆皇帝死的那一年),中国的人口是3.1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3%,也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到1820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还是世界第一,约为英国的7倍。被日俄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破坏之后,中国GDP仍居世界第二位。直到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中国GDP约为日本的1.9~2.8倍。但GDP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却屡遭欺凌,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鸦片战争在英国史书上几乎是一笔带过。因为那时候英国是到处征战的“日不落帝国”,对中国的这场战争小到可以忽略不记。中英鸦片战争时,英国并没有在本土进行战争动员,也没有从本土派遣部队,而是从印度和好望角调集了16艘军舰、4艘武装气船、28艘运输舰,总兵力仅4 000人,把大清国的40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英国兵只死了86个。①数据出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可见,是否具有旺盛的科技创新能力,关系一个民族的兴衰。18世纪晚期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后期,闭关锁国的中国那时没有赶上工业革命的这班车。20世纪初以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忙着搞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在后面。今天,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军事、文化特别是市场竞争优势上的巨大压力。形势逼人,刻不容缓,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正在全球涌动,各国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核心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转化。现在我们的生产率比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在能源消耗方面,我们以占世界 11%的GDP,消耗世界40%的煤炭、50%的水泥、60%的石油和天然气。要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关键是科技创新,是人才。钱学森有个“世纪之问”,英国的李约瑟也曾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似乎在老祖宗那里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孔夫子那个年代,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君臣臣。那时候希腊人已经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而且非常执着。阿基米德完全痴迷于圆的研究中,士兵攻城攻到他跟前,他说别动我的圆。布鲁诺为了“日心说”献出了生命。在公元前,希腊欧基里德的平面几何教科书已经出来了。我们一直到明朝,徐光启才和利玛窦一起把平面几何翻译成中文,差了十多个世纪。我们确实需要花很大力气去赶超。创新对我们性命攸关。
汤因比说过:挑战和回应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攀升的主要杠杆。面对挑战,只有抓住时机,奋起直追,乘势而上,才能取得比较主动的地位。对青年人的创新教育,对创业的政策支持,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都是需要研究落实的重大问题。形成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的大气候,同样十分重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肩负的历史责任繁重而艰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和服务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健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形式。促进团队合作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形成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科研模式。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跨部门的开放型研究机构。围绕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形成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以服务社会需要、弘扬先进文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标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改变简单以数量评价业绩、评价人才的做法。大力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坚持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动力。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①参见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第五章,陈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比如,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成果,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当然,想象力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知识成果的把握和领悟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强调想象力的重要而轻视知识的积累。但搞科学研究,重要的是有想象力,有悟性,思想解放,不迷信权威。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想象力、创造力强的年龄段,往往是年轻的时候。据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对1500—1960年的460年间的1 249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1 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的统计分析,虽然有大器晚成者,但90%的重大科技发现和发明是在人的25~45岁之间,人的创造力的峰值在37岁。古往今来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牛顿22岁发明微积分,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1岁发明电灯,贝尔29岁发明电话,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37岁。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弱相互作用下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34岁。比尔·盖茨50岁就宣布退休了,专心做慈善。最近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美国19岁的泰勒·威尔森登上了科技、娱乐、设计大会的演讲台,介绍了他设计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这个反应堆造价仅几百美元,却能产生50至100兆瓦电力,能为10万户家庭持续提供30年的清洁能源,且放射物浓度极低,对人身健康的影响微忽其微。另一位16岁的美国高中生发明了一种测癌试纸,准确率高达90%。还有一位英国17岁的少年开发的新闻摘要应用summly被雅虎以3 000万美元收购。中国历史上的贾谊、王勃、李白、李贺、苏东坡等文人学士,也都是在青春年少时写下不朽篇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更长时期的积累,产生重大学术成果的年龄或许晚一些,但也不是越老越好。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分别是30岁和28岁。亚当·斯密完成《道德情操论》的时候30多岁,完成《国富论》的时候不到50岁。
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环境。创新能力培养,仅仅在课堂上讲是做不到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从学科到学科,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从别人的论文中找出问题,再去写文章,会越来越脱离实践。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科研的优势在于学科全、人才多、门类齐,突出问题是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对外输出科研成果的能力弱。因此,高校科研应当围绕提升三个能力:创新能力、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来展开;应当遵循三个规律:经济规律、科技规律、教育规律,突出抓好科研体制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应当着力建设三个机制:评价导向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使高校科研更加开放。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当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转化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上,目前看,这一点做得很不够,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存在;第二个层次是技术转移,包括专利、版权、知识产权,突出问题是渠道不畅、政策不活、机制僵化;第三个层次是技术和知识的咨询服务,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合作,解决企业技术进步、发展方向等问题;第四个层次是转化为产品,实现市场价值,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问题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从现实出发,从研究实际问题入手,组织开展协同创新,产生经得起追问、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成果。在转型发展的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大量的课题。比如,如何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问题。文化是社会混凝土,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长治久安。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文化价值观认同问题,不仅会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而且会迷失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感,动摇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赚了7亿美元,《功夫熊猫》再次引起轰动。在网络游戏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商标都遭到日本企业的抢注。巨摩公司抢注了《西游记》《三国志麻将》等商标,使一些国内动漫游戏企业面临被诉侵权遭封杀的厄运。如果没有文化创新,不能生产出满足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我们不仅会流失文化资源,而且会消解文化凝聚力,下一代记住的将是迪斯尼的花木兰、巨摩的孙悟空,恐怕这不是危言耸听。
人文社会科学应当重视文理兼融。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文化成分比较重,科学文化成分比较轻,集权文化比较重,自由文化比较轻。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欧洲,绝不是偶然的,与希腊文明的渊源紧密相关。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应当充分吸收科技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是推进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和革命力量。从文化发展来看,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包含着新的文化特质,提供新的知识和价值,同时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之上的,先进文化的基石是科学技术。
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学风建设
在我们的民族传统里缺少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创新需要增强全社会尊重智慧成果、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欧美国家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历史悠久。如果从1709年英国制定的《安娜女王法令》算起,欧美的专利权制度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如果从诞生于1886年的《伯尔尼公约》(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算起,欧美的版权保护制度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创新成果需要有法律保护,需要公平的市场交易,因此就需要创造一种有利于自由创业和平等竞争的市场体制,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从全社会来讲,科技产品市场和创新成果交易市场亟需健全,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制度建设也需要加快。有了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形成了全社会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步伐才能加快。我们必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人都尊重别人的智力劳动和智慧成果,依法保护自己的成果。在信息时代的条件下,处理好资源共享与科研诚信的关系,把学习借鉴前人、别人的成果与创新结合起来,同样的素材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和结论。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学校领导,应当加强对《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健全完善学术和科研评价机制,促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依法开展,有章可循,强化监督。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崇高目标。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要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科研造假、抄袭剽窃行为屡屡发生,在高校研究生当中,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管理体系,推动学风建设融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全过程。改革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制度,对学术不端、科研失信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科学道德教育课程和职业伦理教育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加强科学道德课程建设,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生导师更要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精神追求。
责任编辑:贾 岩
G644
A
1671-3842(2014)01-0013-05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1.02
2013-09-29
郭建磊(1958—),男,山东莘县人,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兼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