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Science、Cell封面故事的国际比较研究*
2014-04-14王国燕姚雨婷
■王国燕 程 曦 姚雨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大25系 230026,E-mail:gywang@ustc.edu.cn
科学研究中开辟的新学说、探索的新规律、创立的新方法、积累的新知识,常以高水平科技期刊为首选传播平台。Nature、Science、Cell作为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的代表,常被学界冠以“CNS三大刊”的称号,为众多前沿科学成果的必争之地。由此,其封面故事和封面图片特征在科技期刊领域中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前沿科技期刊的封面,是科学创新成果展示的重要视觉媒介,是决定期刊发行量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一家美国服务机构曾在对影响期刊发行量的各因素统计后发现,封面以75%的影响比例位居所有因素中的首位[1]。曾为某著名消费类杂志的经营商Baird Davis认为,一个成功的期刊封面与失败的封面对一本杂志的影响力相差20%。而且,封面不仅对整本期刊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其刊载的文章也具有强大的传播推动作用。这与封面故事的特征和机制密切相关。
1 封面故事作为科学成果视觉表达的意义
1.1 科学可视化——封面故事的运行依据
视觉是人类所有感知器官中的主要信息来源通道,人脑中50%的神经与其相关[2]。为了更好地将视觉传播应用于科学展示,布鲁斯·麦考梅克(Bruce H.McCormick)在1987年首届科学计算领域之中的可视化研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科学数据需要通过图像的形式观察或审视。科学成果的可视化表达由此诞生。科技期刊的封面故事,作为科学可视化的重要平台,以封面图片为载体,传播期刊文章中最具亮点的内容。传播知识是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因此其封面故事必须兼备艺术美和科技美,由此区别于其他娱乐性期刊。作为期刊的门面,封面故事也是期刊学术范围、研究层次和办刊特色的展示窗口,能对读者的认知层面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确保封面故事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众多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故事图片一般由论文作者团队提供,期刊美编则从艺术审美角度进行把关,对图片后期进行加工,封面故事由此产生。
1.2 首因效应——封面故事的影响机制
首因效应,指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对象时心中留下的印象,其作用强、时间长,往往在人们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当作日后评判对象的主要标准。第一印象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人们后期对事物产生的连贯和整体印象。封面作为读者目光的初次着陆点,符合首因效应产生的条件,它带来的第一印象会帮助人们对期刊水平进行定位,并影响其后的认知选择。同时,相比期刊里的其他文章,封面故事所处位置突出,作为期刊文章的引荐平台通过视觉冲击激发人们的阅读欲望。因此,封面故事是第一视觉冲击与第一阅读欲望的结合。
1.3 视觉派对——封面故事的灵活展现
科学研究具有抽象性和动态性,图片可以其形象性、创造性、多元性弥补文字在两种特性描述上的“力不从心”。图像表达来源于现实却不受限于现实,可为作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借助于作者的理解,图片可以形象展示视野不及的观察范围和抽象的反应过程。科学研究中遥不可及的太空世界、微不足道的微观世界、扑朔迷离的反应过程,都可以通过图片传播来减少读者的构想负担,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图片多变的表现风格可缓解受众,尤其是普通公众阅读在科研成果时可能产生的空洞、晦涩之感,有效改变科学在人们认知中的呆板形象。如此自由的创作条件下,作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理解和设计特色。例如2012年9月Nature Photonics所刊登的封面故事——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成果,图片以“太极”为主要创意元素,用道家的“对立”和“统一”暗示本次实验探测到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特征,既巧妙的呈现了实验结论,又展现出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风韵。
1.4 名声鹊起——封面故事的传播成果
根据Web of Science关于文章被引次数统计后发现,CNS三大期刊封面故事文章平均被引用次数皆高于其他文章(详见表1)。首先,囿于首因效应影响,封面故事引荐的文章在读者的印象中强于其他文章。而且,为满足期刊的层次定位,编辑本身偏向选择质量最高、成果最新颖,并且代表某领域世界研究前沿的文章作为封面故事。同时,二次传播在也扩大文章影响力上作用显著:二次传播是指文章在科技期刊首先发表之后,其他传媒再对该科技成果进行的新闻性报道。某一文章作为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故事刊登后,文章所属机构或地区会对这一成果进行第二次宣传,其宣传广度和效果深度上远远超出原始刊登期刊的影响力,带来整个事件的影响面迅速扩大。
表1 2008-2012年Nature、Science、Cell文章引用次数对比[3]
科技论文类型多样,根据Web of Science统计,CNS三大期刊所发表的文章类型共有11种,包括article,letter,review等。在所有的文章类型中,原始创新型研究论文(article,report,letter)的被引次数高于所有文章类型的平均水平(详见表1)。原始创新型论文一般包括长文(article)以及短文(Nature中的letter以及Science中的report)。Article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paper,科学家通过理论上分析某一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和现象,总结形成的科学见解。它应包括研究目的、过程、数据、结果、猜想等所有过程,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某一科学研究,在可信度和严谨性上优于其他文体。Letter也被称为communications,中文可译为研究快报,是指对某一课题研究中突破性进展的快速报道,相比article,它在形式上更短小精悍,时效性上也高于其他文体。
2 Nature、Science、Cell封面故事成果的比较
封面故事在推动科学成果传播上优势明显,这其中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封面故事上的表现成绩不尽相同。此次研究以CNS三大期刊近5年(2008-2012年)的数据为统计目标,能基本反映一个国家或机构的阶段发展趋势。同时,由于原始研究型论文article在所有文献类型中影响力最高,封面故事数量最多,所以作为被重点分析的文章类型。
2.1 CNS封面故事的国家比较
(1)封面故事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
作为世界前沿科学成果的展现阵地,封面故事数量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2008-2012年间,美国以447篇的封面故事总数、351篇的领先优势傲视群雄。领先世界的研究水平为其遥遥领先的封面故事数打下基础,而先于他国发展的科学可视化,又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科学传播水平。
美国一直保有对引领性科学的敏锐先见,其中便包括科学可视化。1987年,科学可视化在美国被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兴起。如今在美国,科学可视化已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向所有科研人员展开普及,以帮助他们独立运用视觉化手段展现自己的科研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优势,诞生了许多专业人才和机构,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Viktor Koen、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的资深插画师Chris Bickel、医学领域可视化专业机构Threestory Studio等。同时,美国还拥有全世界可视化重点实验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科学可视化工作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电子可视化实验室等。
表2 各国CNS发文数及封面故事文章数量对比(2008-2012)
由于科学可视化的快速发展,美国于几年前兴起了可视化协作学习环境教育改革。所谓“可视化协作”,是指在合作情境中,以科学可视化为工具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和理解,简称为CoVis项目[4]。在此项改革中,科学可视化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更被看作是科研人员对科学问题进行理解和探究的一种工具,为科学全面地服务。
(2)不可忽视的科技创新型强国——荷兰、瑞士
荷兰、瑞士作为欧洲新型创新型国家的代表,2008-2012年间,在CNS世界三大期刊的封面故事数量上成绩显著。其中,瑞士发表的article类型封面文章数量为12篇,排名第六;荷兰为11篇,排名第八。瑞士和荷兰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被视为“小国”,但却在科学水平发展上呈现出“大国”的姿态。作为国家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标准,瑞士和荷兰在2010年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入强度上,分别保持约3%和2%的比例,处于世界优先水平。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甚高。2013-2016年,瑞士政府将投入260亿(瑞士法郎)用于教育发展,该数额领先许多欧洲国家。同时,瑞士建有世界上最密集的高等教育网,平均4位瑞士人中便有一人拥有高等教育毕业文凭。大学教育高于其他一切教育的发展定位,利于普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荷兰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25%,但科研人均产出量位居世界第三,所发表文章的引用率高达3%。这与荷兰高度重视原创型研究密切相关。秉持着“原创是最好的创新”这种理念,荷兰多数科研成果均来自于原创型研究[5]。封面故事青睐注重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荷兰在封面故事的数量上成绩骄人。同时,国家和政府也在不断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通过与公司合作进行引领创新,并供以大量资金扶持创新人员的研究。
(3)Article类型封面故事比例最高的国家——中国
中国article类型的封面故事数量虽位列世界第八位,但却以100%的article类型封面文章比例位于各国之首。中国历来重视article文章类型的表达,科研人员对此类型的文章熟悉度最高。这与发文数最多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的封面故事数量众多,但article类型封面文章比例只有70.02%。细究发现,美国发文中,期刊提供的编辑材料(editorialmaterials)和新闻(news item)类型的文章数量较高。由于Science、Cell两大杂志隶属美国,美国在期刊提供的文章数量上具有优势。当然,这也间接反映出科学传播在美国受到的高度重视。
2.2 CNS封面故事的机构比较
(1)封面故事数最多的科研机构——哈佛大学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表明了哈佛大学对于美国的意义;在封面故事的表现上,哈佛大学以28篇封面文章数、1071篇发文总数位列各机构榜首,从实力上再次验证了这句话。不仅如此,哈佛大学的发文数在CNS三大期刊分别都处于首位,同步领先于其他科研机构。
表3 全球各大学的封面故事文章数(2008-2012)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各专业在哈佛大学都得以全面优势发展。据统计,2008-2012年间,哈佛大学在CNS三大期刊上所发表的封面故事涉及的领域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物理、人文、管理等学科,还擅长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背后的各类科学问题展开探讨。例如,2010年11月28日,Nature杂志封面故事内容是“人们穿鞋和赤脚运动时对于脚的冲击力有何不同”。走路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没有人过多注意穿鞋走路与赤脚走路的区别,这便为此研究提供了一个创新空间。
与此同时,许多优秀的研究团队为实力强劲的哈佛大学所吸引,这其中也包括高水平的可视化团队,它们的加入更不断了提升哈佛大学的研究和传播水平。哈佛大学注重可视化传播,成果显著,著名的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便坐落于大学校园内。
(2)封面故事比例最高的机构——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生态学所
封面故事比例是指封面故事数与期刊发文总数之比。2008-2012年间,马普学会化学生态学所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期刊上总发文数为10篇,其中5篇入选为封面故事,封面故事比达到50%,是唯一一所比例超过10%的科研机构。
马普学会作为德国科研水平最高的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国家级的战略基础研究。旗下的化学生态学所成立于2001年[6],致力于化学和生物两大学科间的跨学科研究。随着研究层次的深化,许多部分不能再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来解释,跨学科研究可打破现有学科的界限,互以对方的学科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持,以此展开对新问题和新领域的探索,是今后科研发展的趋势。由于卓著的跨学科合作,马普学会旗下众多科研成果创新型突出,符合作为封面故事展现前沿成果的要求:化学和生物领域关系密切,生态问题需要化学领域的技术支持,化学领域需要生态领域的现象反映,同时,二者的关注度和可视化水平较高,利于封面图片的视觉展示。
3 中国的CNS科学成果及封面故事分析
3.1 中国顶级科研成果情况
2013年5月份英国Nature杂志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中国2012》(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2 China)报告显示,2012年度,中国作者在Nature和自然子刊上共发表文章303篇,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中国科研机构的前两位。不仅如此,Nature杂志中有高达8.5%的论文来自于中国作者,这一数字比2011年同比增长了35%,2011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225篇,占当年总数的7%;2010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152篇,占当年总数的5.3%。如果追溯到2000年,Nature及其系列子刊中只有6篇论文有中国作者的参与。
Nature每年51期、Science每年48期、Cell每年26期的数量相对固定,每期刊发的各类文章数量也基本稳定。最近20年,中国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顶级学术论文数量呈现出递增趋势(详见图1),在全球各国所占的论文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这显示出中国科研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图1 中国近20年Nature、Science、Cell正刊发文数量趋势图
3.2 中国科研机构的封面故事情况
根据Web ofScience统计,2008-2012年间,CNS上刊登的article类型文章数最多的五个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封面故事数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各为2篇。
表4 2008-2012年CNS中国各科研机构Article发文情况
5年间,上述5所科研机构的article类型发文数上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并在2012年增势明显。其中,4所国内享誉最高的大学虽在发文总数上领先,但在封面故事数(CNS三大正刊的封面故事)上却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与国内其他学校相比略显逊色(这与美国高校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前沿科技成果及其视觉传达在国内研究中的缺乏。中国的高等学府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但在具有国际引领能力的创新发现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在对于科学成果视觉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也稍显不足。
科学知识的可视化作为封面故事的展示手段,是当今科技传播的重要方式。由于在中国起步较晚,其研究设计水平相对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基于科技期刊封面对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要求,国内兼备科学研究和艺术设计能力的人员稀少。科学家虽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了如指掌,但是欠缺艺术创作能力,需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交付于他人设计;而艺术工作者对于科学知识掌握能力有限,对科研成果抱有理解上的困难和偏差也在所难免。因此,需对专门从事科学可视化研究的科学传播予以重视。国内目前仅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开设科学传播专业,但也无专业的传媒机构或者个人能够胜任来自不同学科最新进展的科研成果美术设计任务,可视化的发展存有很大空间。
4 小结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实力正飞速发展,在成果的可视化展现上也存有基础,在提高可视化能力上具有一定发展空间。随着日后对此领域的不断重视和相关资源的凝聚,提高我国科技可视化水平和封面故事的数量指日可待,进而推动更多科学成果的展现和宣传。
1 王寒梅.科技期刊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商业文化,2011,(8):342-343.
2 王国燕.浅议科学可视化与《自然》封面设计.科学,2013,(2):42-44.
3 王国燕,汤书昆.论科学成果的视觉表达.科学学研究,2013,(10):1472-1476.
4 李妍.美国科学教育的可视化协作学习环境——CoVis项目的理念,设计与评析.全球教育展望,2005,(11):50-54.
5 全博.荷兰科技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2):18-22.
6 谭宗颖,黄群,阳宁晖等.马普学会的学科布局与学科优势分析.科学观察,2007,(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