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微博应用研究
2014-04-13张鹏飞孙小平
张鹏飞,孙小平
(南通理工学院,南通 226002)
1 研究背景
微博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和宣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接受和使用。近两年微信、陌陌作为自媒体时代的新宠异军突起,获得不少用户的拥戴,微博的粉丝市场受到了挤压。据有关统计,微博用户变化中,高层次用户使用时间增减变动较为剧烈,此类用户不仅增加使用微博的比例最高,减少使用的比例也最高。微博吸引了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增加使用,但也面临着较大比例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流失的问题[1]。微博在高校的发展将何去何从是课题组成员希望发现和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通过调查江苏高校的开博日期、更新情况、主办部门、发表的微博广播条数、粉丝数(收听人数)等,分析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类型的主办部门所开设微博在开通的时间分布、微博的活跃程度、受关注的程度、微博广播条数等方面与粉丝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江苏高校微博的应用状况,为今后高校微博服务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调查主要面向江苏高校在新浪微博平台和腾讯微博平台上所开设的微博,主要调查通过机构认证的微博,调查截止日期为2014年3月11日。在调查的过程中主要使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用户搜索,通过标准的高校名称(部分使用简称)检索相关目标。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对象为江苏省的128所高校和25所独立学院在两个微博平台以学校或某个机构名义所开设的微博。按层次分,这128所高校可以分为985、211院校11所,本科院校33所(不含985、211院校,三本院校,下同),三本院校27所,高职院校82所(其中民办21所)。按高校举办者的性质分,可分为公办104所,民办24所,独立学院25所。
3.1 总体开通情况
如表1所示,153所高校在两个微博平台上共开通微博1 510个,其中985、211院校开博386个,占到总数的25.6%;普通本科院校开博645个,42.7%。这两者开博的数量占到总数量的近80%。从校均开博数量来看,分层现象明显,呈现出从高到低逐渐递减的趋势。在153所高校中,149所高校都开通了微博服务,占到总数的97.4%,仅有4所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开通微博服务。
表1 江苏高校微博开设情况分层、分平台统计表
3.2 主办部门
如表2所示,在所有的微博中,主办方为学生社团的最多,为663个,占总数的40%;其次为党团组织,349个,约占20%;第三名为学校,占到了10%。前三名所占比例接近80%。在平台选择上,大部分部门较为青睐新浪微博平台,学生社团尤为突出,其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博数占到该项目总博数的64.6%。党团组织则比较倾向腾讯微博平台,其在腾讯微博平台上的开博数占到该项目总博数的68.8%。按学校层次,分项目进行了校均开博情况研究,发现分层校均后的数据排名和表2基本一致,说明各层次学校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的开博热情是基本一致的。
3.3 开通时长
在新浪平台上最早开通微博的是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贴吧,开通日期为2009年08月16日。在腾讯平台上最早开通微博的是苏州大学我爱苏大论坛,开通日期为2010年04月26日。图1为江苏高校微博开博时长分层比较图。如果计算平均开博时长,985、211院校为25个月,超过其他院校2~3个月。说明985、211院校总体开博时间比较早,对新事物较关注些。
从开博时长上来看,1年以内的有307家,1~2年的有557家,2~3年的有 528家①有7家正在维护中,无法获取到开博时间和更新时间,实际分析的微博总数为1 503家。,3~4年的有105家,4年以上家6家。如果分季度统计开博时间,可发现2011年的第三季度和2012年的第三季度是两个开博的高峰期,分别开博191个和222个,如图2所示。总体上看每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高校开博的热情要高于其他两个季度,这说明开学,特别是新生入学对高校开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从整体上看,高校新开微博数在逐渐减少。
3.4 图标使用
图标的使用方面,有340家使用了院校的标识,以校徽居多;710家使用了部门或所在机构的标识,有一定的个性;53家选用了院校的典型建筑或风景,比如南京大学布满紫藤的钟楼;134家使用了党徽、团徽或团旗等党团组织的标识,使用这类标识的也都是党团组织;261家选用的图标不易分类,或看不出有显著意义,比如普通田园风景照、动物图像、人物图像等;12家没用选用图标。从认知的角度看,有意义的和容易识别的图标更容易获取听众的信赖。
表2 江苏高校微博主办部门统计一览表
图1 江苏高校微博开博时长分层比较图
3.5 活跃程度
根据最新微博发表时间,分时段统计发现,有943家微博在近3个月有更新,占总数的62.5%,详见图3。考虑到寒假和统计时差,这些微博可以视作活跃程度最高的微博;有198家微博在3个月至半年期间有更新,可以视为较为活跃的微博;半年及以上未更新的微博可以视为不活跃微博。从比例上看活跃的微博数占到总数的75%。从趋势上看,不活跃的微博数
量在逐渐增大。通过统计微博发表的条数可以发现,更新最积极的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微博,平均每个微博每月更新34条,其次是985、211院校的26.6条,紧随其后的是三本院校(25条)和公办高职院校(23.7条),民办高职院校仅为15条。
3.6 影响力
如果把微博的粉丝数(收听人数)作为评价微博影响力的一个指标,可以发现一本、二本院校(包括985、211院校和普通本科学校)和三本及高职院校有明显差异。前者每个博客的平均粉丝数超过了4 000人(985、211院校为4 606人,普通本科院校为4 800人),而后者的平均粉丝数不到前者的一半(三本院校为1 614人,公办高职为1 398人,民办高职为825人)。从主办方所在部门的博客平均粉丝数观察,可以发现居前两位的分别是学校(7 366人)、招就部门(4 580人),接着是图书馆(1 578人)、学生社团(1574人)、党团组织(1 506人)。若按月增粉丝进行排名,居前两位依旧是学校(平均每月增加225人)和招就部门(平均每月增加157人),接着是学工部门(85人)、党团组织(65人)、学生社团(56人)、图书馆(53人)。这说明校方和招就部门开设的微博更受关注。根据对985、211院校开博时长在1年内的学生社团的月均微博数和月均粉丝增加数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月均微博数越高,月均粉丝增加数也会增大,但递增幅度不大,如图4所示。从开博时长和粉丝数量上来看,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开博时长在30个月以内时,增幅很小,当开博时长超过30个月便会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3.7 标签使用
根据统计有584家微博使用了标签,占到总数的38.7%。如果以学校层次划分,最愿意贴上标签的是普通本科院校,一共是332家,占该层次学校微博总数的一半(51.2%),占微博总数的22%;其次是985、211院校,一共184家,占该层次学校微博总数的47.7%,占微博总数的12.2%;样本中的民办高职院校均没有使用标签。三本院校使用标签的热情一样不高,只有6家贴了标签,占到该层次学校微博总数的3.2%。标签使用最多的是南京大学歌声魅影音乐剧社,一共贴了13个标签。
图2 江苏高校微博开博时间分季度统计图
图3 江苏高校微博更新情况分时段统计占比图
4 结论及相关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江苏高校官方微博有如下特点:①分层现象明显。无论是开博的数量、开博时长、活跃程度,还是影响力都因为院校层次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微博开通的高峰期已过,微博将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③不活跃微博逐年递增,能持续活跃的微博影响力将更大。④微博更新数和开博时长与微博的影响力有较为密切的关系。⑤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是江苏高校微博主要的构成部分,但影响力最大的是以学校名义和招就部门名义开设的微博。
自媒体时代,微博作为一种宣传和沟通的工具,有利于高校树立自身形象,传播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微博的影响力也是高校软实力的体现。以下对策可以持续发挥高校官方微博在宣传和沟通中的作用:① 使用规范的名称和网址,以便于潜在受众关注和识别。在检索的过程中,使用规范名称的微博会被搜索工具自动地排在前面,而不规范或使用简称的微博不仅排名靠后,也容易和其他高校混淆。例如简称东大的,可能是东南大学、东北大学、东华大学等等。同样,一个通过腾讯或新浪平台认证的微博也更容易获取听众的信任。②要持之以恒,持续更新。不仅开博时长与微博粉丝数量之间的特殊关系支持这个观点,同样,不停更新的微博会因其活跃度而反应在搜索工具的排名上,也可以避免被粉丝遗忘[2]。③应积极利用多种活动宣传和推广微博。比如今年兴起的抢红包游戏,就是一种有效吸引粉丝的方法。应使高校的微博成为学校立体宣传、互动交流的一部分,将学校网站、博客、QQ群等平台和微博工具有效地融合。④应不断提高微博的质量。微博的语言尽可能轻松、活泼,紧扣时代的气息。微博的内容尽可能考虑大学生受众群的需求,避免官样文章,自说自话。⑤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强微博建设,不能放弃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微博作为一种信息发布平台,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更应通过这个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自己的影响。⑥高校要主动占领微博阵地,避免给李鬼留下机会。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已有一些微博假借高校的名义混在微博平台中,从发博的内容和潜在的需求不难发现他们的真实目的,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损失,因此,高校要主动出击,用李逵应战李鬼。
图4 985、211院校微博(学生社团主办)月均微博更新数与月均粉丝增加数散点图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4-03-20)[2014-03-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
[2] 刘钟美,张文彦.高校图书馆的微博新时代[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