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乙醇性脂肪肝合并腹型肥胖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14-04-13蒋建华唐芸张宝管石侠侯丽丽程靖
蒋建华,唐芸,张宝,管石侠,侯丽丽,程靖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合肥230022)
非乙醇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有观点认为,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表现形式[1]。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2]。因此,本文通过对NAFLD患者的178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NAFLD合并腹型肥胖患者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11年7月在某大学附属医院参加体检被检出患NAFLD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共178例,其中合并腹型肥胖者90例,以非腹型肥胖的NAFLD的88例为对照组。合并腹型肥胖组男性44例,年龄(46.9±6.7)岁,女性 46例,年龄(58.1±9.0)岁。对照组男性 80 例,年龄(46.9 ±6.8)岁,女性8 例,年龄(53.9 ±9.5)岁。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被检查者使用同型号的器械,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人员对其进行身高、体质量的测量。在平静状态下,使用血压仪测量血压,记录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12 h以上清晨采肘静脉血5 mL,检测血液生化指标。主要测定内容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酸(BUA)等指标,采用日立-7600型生化分析仪测定,试剂购于Roche公司。采用韩国Biospace Inbody 720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人体成分检测。主要测定内容包括: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WC)、内脏脂肪面积(VFA)及体脂百分比等。
1.2.2 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 男性腰围(WC)≥90 cm,女性 WC≥80 cm[3]。
1.2.3 NAFLD的诊断标准 无饮酒史或每周饮酒折合乙醇量<140 g(男性),乙醇量<70 g(女性);除外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可致脂肪肝的疾病;有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伴有血清转氨酶的升高,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主;影像学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4]。
1.2.4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动脉血压≥140/90 mm Hg或已诊断为高血压病[5]。
1.2.5 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5.6 mmol/L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6]。
1.2.6 高血脂的诊断标准 TG≥2.26 mmol/L或TC≥6.22 mmol[7]。
1.2.7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 BUA男性>420 μmol/L,女性 >350 μmol/L[8]。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对非正态分布数据先转换为自然对数呈正态分布后再进行分析,两组资料比较用μ检验,两因素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法,两组间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间观察指标的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体脂指标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分析NAFLD伴腹型肥胖组的BMI与DBP、T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5、0.338)(P<0.01),WHR 与 DBP、LDL 呈正相关(r分别为 0.344、0.228)(P<0.01,P<0.05),WC、VFA 与 DBP 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0.279)(P<0.01),体脂百分比与 SBP、TC、LDL 呈正相关(r分别为 0.337、0.301、0.308)(P<0.01)。对照组的 BMI、WHR、WC、VFA、体脂百分比与 SBP、DBP、TC、TG、HDL-C 及 LDL-C 无相关性(均 P >0.05)。
表1 两组间观察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间观察指标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SBP(mmHg)DBP(mmHg)BMI(kg/m2) WHR WC(cm)VFA(cm2)体脂百分比(%)对照组 88 130.69 ±18.93 82.29 ±13.16 24.54 ±1.64 0.88±0.02 83.67 ±4.12 89.87 ±18.89 25.81 ±4.36伴腹型肥胖组 90 139.71 ±19.04a83.60 ±10.89 27.57 ±2.42a0.92 ±0.03a91.37 ±6.02a115.28 ±26.23a33.74 ±5.55a μ 值3.17 0.72 9.80 10.49 9.98 7.42 10.61 P值 <0.01 >0.05 <0.01 <0.01 <0.01 <0.01 <0.01组别 例数 HDL(mmol/L)LDL(mmol/L)TC(mmol/L)TG(mmol/L)BUA(μmol/L)ALT(U/L)AST(U/L)对照组 88 1.14 ±0.25 3.02 ±0.84 4.99 ±0.96 0.29 ±0.22 361.37 ±71.13 3.25 ±0.52 3.04 ±0.34伴腹型肥胖组 90 1.13 ±0.24 3.13 ±1.01 5.17 ±1.07 0.36 ±0.23a368.89 ±79.97 3.40 ±0.52 3.14 ±0.38 μ 值0.27 0.79 1.18 2.08 0.66 1.92 1.8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NAFLD伴腹型肥胖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NAFLD伴腹型肥胖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TG、WC、体脂百分比是NAFLD伴腹型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见表2。
2.4 两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各因素患病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NAFLD合并腹型肥胖组年龄、SBP、BMI、WHR、WC、VFA、体脂百分比及 TG 均高于对照组。而上述指标均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提示腹型肥胖常与胰岛素抵抗现象并存,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又可促进NAFLD发生、发展。
肥胖患者多伴有糖代谢异常,其体内产生大量的内生和外生糖,与高胰岛素血症共同作用,可增加肝内游离脂肪酸(FFA)的合成,若机体同时伴有FFA利用障碍,过量的FFA在肝内堆积便可导致肝脂肪变性[9]。NAFLD患者血中 FFA水平上升,又可增加肝糖及TG的输出,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进一步加重脂肪在肝脏堆积。因此,在IR的状态下,高FFA血症和高糖血症可共同促进NAFLD的进展[10]。
BMI、WC、WHR、VFA 及体脂百分比是体脂肪分布的常用指标,也是腹型肥胖有效衡量指标。本次研究也显示,腹型肥胖的体脂肪的相关指标与血压、血脂的指标呈正相关,提示腹部脂肪的堆积可增加血压、血脂异常的危险性。而在不伴腹型肥胖组中,上述体脂分布的相关指标与血压、血脂的指标无相关性。NAFLD是否伴腹型肥胖与TG、WC、体脂百分比的相关密切,提示WC可能对腹型肥胖的诊断价值更优于BMI、WHR、VFA等肥胖指标。近年研究发现,在超重的NAFLD患者中,WC、TG、体脂百分比等指标均是其主要危险因素,而WC指标更敏感,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11]。提示反映体脂分布特征的指标WC与体脂百分比对血压、血脂的异常风险的预测应用价值更大。
[1] Kim CH,Younossi ZM.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manifest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bdrome[J].Cleve Clin J Med,2008,75(10):721-728.
[2] Thomas EL,Hamilton G,Patel N,et al.Hepatic triglyceride content and its relation to body adiposity: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J].Gut,2005,54(1):122-7.
[3] 宋秀霞,纪立农.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78-180.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乙醇性肝病学组.非乙醇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6] Genuth S,Alberti KG,Bennett P,et al.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follow-up report o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3,26(11):3160-3167.
[7]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8]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92.
[9] 田莉娜.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4):394-396.
[10] MA,Dabelea D,Hernandez TL,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J].Endocrine Reviews,2008,29(7):777-822.
[11] Seung HP,Byung IK,Sang HK,et al.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beyond obesity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mong overweight men[J].J Am Coll Nutr,2007,26(4):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