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性别分析及其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2014-04-13殷应传闫成锐李广琪何競何凡余本富王道年王佑民
殷应传,闫成锐,李广琪,何競,何凡,余本富,王道年,王佑民
(1.安徽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a内分泌科,b海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002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血脂异常患病率有性别差异,且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或超重等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相互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相关研究报道甚少。2011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开展了“中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调查了我国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流行特点及其与其他慢性疾病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3~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合肥市某社区调查常住人口进行抽样调查,入选标准:(1)40~79岁,(2)当地居住5年以上。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妊娠妇女、严重的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共抽取2920例,实际调查为2860例,应答率为98.0%。
1.2 方法
1.2.1 现场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问卷调查表,由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记录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等。
表1 不同性别各类血脂异常的患病率(%)
1.2.2 体格检查 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等。
1.2.3 生化指标测定 抽取入组者禁食后10 h测空腹血静脉血,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除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余受检者均行83.5 g含1分子结晶水的葡萄糖粉(溶于300 mL水中)负荷后2 h血糖(2hPG)测定。所有检查项目由专职固定实验员检测,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CX9)测定血脂、血糖等。测定方法:血浆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用酶比色法测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
1.3 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1)血脂异常:采用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2)糖尿病:糖尿病的诊断采用1999年WHO推荐的标准;(3)高血压:参照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4)肥胖或超重诊断标准: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
1.4 质量控制 人员组成:所有调查人员均为医务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对调查人群进行测定,统一标准和流程,全程质控。生化指标由专职检验人员采用固定方法进行检测。所有结果由上海瑞金医院提供的Epidata数据输入软件双录入,对同一项分析由2名分析员同时进行,然后比较分析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合肥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为标准进行年龄标化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及比较 共调查2920次,资料完整的有2860人次,有效应答率为98.0%,对2860人次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 093例,女性1767例,年龄在40~79岁,平均年龄为(56.4±10.8)岁,平均体质量(62.2 ±10.1)kg,平均体质量指数(24.3 ±3.3)kg/m2,SBP 的平均值(129.5 ±19.3)mm Hg,DPB 的平均值(78.0 ±10.4)mm Hg。
根据诊断标准,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25.8%,标化患病率为25.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病率12.0%,标化患病率11.10%;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19.5%,标化患病率为18.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病率 32.5%,标化患病率为33.3%;血脂异常总患病率59.4%,标化患病率为58.9%。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除了高三酰甘油血症及总患病率外,其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血脂异常人群与高血压、肥胖或超重及糖尿病的关系 研究对象中肥胖或超重患病率39.0%,标化患病率38.9%,糖尿病患病率14.0%,标化患病率为10.1%;高血压患病率36.9%,标化患病率34.1%。血脂异常患者中,其高血压、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病率均明显增高。任意一项血脂异常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41.5%,肥胖或超重患病率为46.2%,糖尿病患病率为16.4%。除了高 LDL、低HDL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与无高血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脂异常人群与高血压、肥胖或超重及糖尿病患病率关系(%)
3 讨论
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总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其造成的医疗花费以及伤残率都远远高于全部人群[2]。本研究通过对合肥某社区中老年人群血脂情况的分析发现,总体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59.4%,标化患病率为 58.9%,与辽宁(51.6%)[3]、北京(56.1%)[4]相类似,明显高于2002年合肥市42%的报道[5]。血脂异常类型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为主,和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一致[6]。另外,血脂异常患病情况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为 58.0%,女性 60.2%,女性总患病率高于男性,与王志会等[7]报道相一致。提示我们不仅要关注血脂异常整体情况,还要有针对性关注不同性别患者血脂异常情况,尤其要关注女性高TC、高LDL-C和低HDL-C血症。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男性,其原因考虑与女性与男性所从事的专业及劳动强度部分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构成了代谢综合征[8]。本研究发现血脂异常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 41.5%,与邢富坤[9]报道相一致。考虑其原因考虑为血脂异常的患者与高血压患者有相同遗传背景和饮食习惯,血症异常者增加动脉硬化的危险,可能也促进高血压的发生[10]。在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相关影响因素中,其主要为脂蛋白代谢相关酶以及载脂蛋白代谢相关酶,其中载脂蛋白为多种脂蛋白的一种结构蛋白,其在脂蛋白的代谢以及转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同时脂质代谢紊乱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表现在改变患者的血脂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其血压情况[11-12]。肥胖为成人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子[13]。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患者中肥胖或超重的患病率也明显增高,血脂异常患者中肥胖或超重的患病率为46.2%,其原因除了共同的遗传因素外,主要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有关[14]。本研究同时发现血脂异常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也明显增高,与张红霞[15]观察相一致。血脂异常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为16.4%,其原因可能与“脂毒性”有关,血脂异常造成的“脂毒性”损伤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抑制而加速糖尿病的进展[16]。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6):4-14.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同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3] 赖亚新,李晨嫣,滕晓春,等.辽宁省城乡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J],2012,41(2):151-154.
[4] Wang S,Xu L,Jost BJ,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dys-lipidemia in the adult chinese population[J].Plos One,2011,6(3):e17326.
[5] 沈干.血脂异常及治疗若干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1):68-71.
[6]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 王志会,王临虹,李镒冲,等.2010年中国60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状况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0):922-926.
[8] 张明军.血脂异常及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和代谢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J].2010,39(15):2036-2038.
[9] 邢富坤.北京市昌平区居民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21):2296-2297.
[10]王建炳,李素杰,牟燊,等.黑龙江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及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聚集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0-12.
[11]刘爱萍,李立明,曹卫华,等.脂蛋白脂酶 S447X及Hin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的关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22(2):151-157.
[12]张玉英,韩增雷,王津文.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脂联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1):34-36.
[13] Calle EE,Teras LR,Thun MJ.Obesity and mortality[J].N Engl J Med,2005,353(20):2197-2199.
[14]于雅杰,高丽敏,范波,等.体重指数与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等因素相关性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141-142.
[15]张红霞,柳洁,胡玲,等.山西中部地区成人血脂异常伴糖代谢异常的现状及特点[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2):1546-1549.
[16]杨文英.从脂毒性到糖尿病再到血脂异常[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4):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