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出没——印度“毒蛇”反坦克导弹
2014-04-12谢瑞强
2013年8月27日,莫斯科航空展览会在俄罗斯莫斯科附近的茹可夫斯基城如期举行,此次航展吸引了44个国家1000多家公司的参展。在此次航展中,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对其国产的“楼陀罗”武装侦察
直升机进行了重点推销,从展出的“楼陀罗”武装侦察直升机的模型来看,该机内侧挂架挂载了2具比利时泽布勒赫冶金公司研制的12联装70毫米火箭发射巢,外侧挂架则挂载了2具两联装导弹发射装置,相关信息显示,这是印度为空射型“毒蛇”反坦克导弹研制的新型发射装置,印度正在以推销国产“楼陀罗”武装侦察直升机和LCH武装直升机为契机把“毒蛇”反坦克导弹推向国际市场。
“蛇”出有因
1962年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提醒国人:“印度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什么都不是。”这句警言激励着印度国人孜孜不倦地朝着“有声有色”的大国目标勇往直前。研制出一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让世人刮目相看,无疑可以为这一目标加分不少。可以说大国情结是印度研制“毒蛇”反坦克导弹的原动力。20世纪80年代不少军事强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相继服役,这些新型坦克不仅战斗威力强、机动灵活,而且还配备了新一代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防护性能大大提高。反观当时的印度,装备的反坦克导弹大部分是AT-2、AT-4和AT-5等苏联20世纪60~70年代生产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导弹。这些导弹存在体积庞大、射程近、制导方式落后等缺点,无法对付那些既“耳聪目明”又“皮糙肉粗”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虽然军事强国入侵印度的可能性很小,但“未雨绸缪”并不是件坏事。要命的是,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正忙着扩充自己的装甲部队,还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研制第三代主战坦克(1988年巴基斯坦开始与中国合作研制“哈立德”主战坦克),因此研制新型反坦克导弹势在必行。1983年在前印度总理甘地的亲自主持下,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投资9亿美元实施了一项为期10年的“综合导弹发展计划”,集中研制国防现代化急需的5种导弹:“毒蛇”反坦克导弹、“大地”系列近程地地弹道导弹、“烈火”系列中程地地弹道导弹、“阿卡什”中程防空导弹、“特里舒尔”近程防空导弹。
孕育“毒蛇”
和LCA战斗机、“阿琼”主战坦克等印度国产武器发展计划一样,“毒蛇”反坦克导弹的发展也经历坎坷。1988年“毒蛇”反坦克导弹正式立项研制,主承包商是印度大名鼎鼎的巴拉特动力公司(“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大地”系列、“烈火”系列弹道导弹就是其杰作)。1991年“毒蛇”反坦克导弹红外成像导引头在首次试验时完成对目标的跟踪,随后制导系统问题频出,影响了导弹的研制进程。直到1997年9月,安装了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毒蛇”反坦克导弹才试射成功。
1998年3月,空射型“毒蛇”反坦克导弹在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米-17直升机进行了首次空中发射试验。同年10月,印度陆军组织了“毒蛇”反坦克导弹的用户测试,“毒蛇”反坦克导弹通过使用白昼型的红外成像导引头成功测试了其“发射后不管”的能力。2000年初,“毒蛇”反坦克导弹进行热成像仪系统野地测试,系统在5千米范围内锁定了一辆T-55坦克并发射导弹,导弹在距目标4千米处将目标击毁。同年2月,“毒蛇”反坦克导弹开始小规模生产,共生产了25枚导弹,全部用于测试。正当“毒蛇”反坦克导弹形势一片大好、服役在望之时,印度军方却推迟了“毒蛇”反坦克导弹的生产计划,并继续进行试验,原因是“毒蛇”反坦克导弹战场生存能力和实战能力不足。这无疑给高歌猛进的“毒蛇”浇了冷水。
冷水归冷水,试验也还得继续。2005年3月中旬,印度陆军在阿迈德那格尔区靶场试射了2枚在研的“毒蛇”反坦克导弹,首次演示验证了导弹的作战效能水平。尽管不清楚这2枚导弹是否均配装实弹射击用战斗部,但至少有1枚导弹命中并摧毁了4千米外的移动坦克目标。试验期间,巴拉特动力公司与欧洲MBDA公司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MBDA公司将帮助巴特力公司改进“毒蛇”反坦克导弹。2009年印度陆军对“毒蛇”反坦克导弹进行了最后一次试射,其作战性能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就等军方下订单。然而,印度军方似乎并不十分热情,迟迟不下订单。
2009年印度军方决定紧急购买4100枚法国制造的“米兰-2T”反坦克导弹。分析人士指出,印度进口如此大量的反坦克导弹,与其国产“毒蛇”反坦克导弹研制进度严重滞后有关。2010年,印度国防与发展组织透露,6月中旬印度成功试射“毒蛇”反坦克导弹,相关工作定于2010年底结束。事与愿违,2011年3月,俄罗斯新闻网报道,印度政府签署了一项特别许可,同意印度国防部与以色列拉斐尔防务集团签署采购8365枚“长钉”反坦克导弹。“毒蛇”再一次失宠表明“毒蛇”反坦克导弹还未进入印度军队服役,印度陆军对其表现并不满意,试验还将继续进行。2012年2月,印度军方公布多张印度“楼陀罗”武装侦察直升机发射“毒蛇”反坦克导弹的照片,并称这是继2009年陆地车载型“毒蛇”反坦克导弹通过鉴定试验后,取得又一重大进展。根据印度媒体报道,目前空射型和陆射型“毒蛇”反坦克导弹都已经完成了全部试验,正在等待军方的订单。
“毒蛇”凶猛
“毒蛇”反坦克导弹弹长0.8米,弹径为0.13米。导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4片可折叠梯形主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前缘后掠尖切三角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舵面呈X型布置,位于同一平面。“毒蛇”反坦克导弹为了提高攻击速度,减小被拦截的概率,采用了先进的两级固体冲压式发动机。推进剂主要成分是三硝基苯甲硝铵,具有无烟化和大推力的优点。其推力达到普通固体发动机的两倍,导弹发射3秒后,飞行速度即可超过1马赫,导弹最大射程达6千米。
针对当今现役主战坦克普遍采用了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毒蛇”反坦克导弹采用了两级串联破甲战斗部。前级装药的药型罩材料采用了钼,而不是常用的紫铜,用于破坏坦克上的爆炸反应装甲,后级用于摧毁坦克的主装甲,破甲垂直穿透厚度可达1000毫米。“毒蛇”反坦克导弹采用了无线电指令加红外成像的复合制导方式。红外成像制导具有(焦平面阵列技术)分辨率高(图像质量与电视制导相近)、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毒蛇”反坦克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提高了导弹发射平台或人员的生存能力。为了保证攻击效果,“毒蛇”反坦克导弹采用正面攻击和攻顶两种交战模式。众所周知,坦克顶部是坦克防护能力最薄弱的地方,新一代反坦克导弹普遍具有攻顶模式。因此,“毒蛇”反坦克导弹的攻击能力不可小觊。
目前“毒蛇”反坦克导弹有两种型号。一是陆地车载型,导弹发射车由印度梅达沃德南斯工厂在BMP-2步兵战车基础上改进而成。印度曾在苏联的许可下生产了1000多辆BMP-2步兵战车,目前印度陆军仍装备了1500多辆BMP-2步兵战车,因此使用BMP-2步兵战车底盘作为“毒蛇”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也在情理之中。导弹发射车用回旋式发射装置代替了步兵战车上的炮塔,全重约为15吨,但仍具备水上浮渡能力。回旋式发射装置上有2个长方形的导弹发射箱,各装有4枚待发导弹。车上有再装填系统,车组成员不需要暴露在车外就可以实现再装填,2个发射箱之间布置了观瞄控制设备,设备包括:潜望式光学瞄准镜、热成像仪瞄准具、激光测距仪等设备。热成像仪对坦克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4千米,整个武器系统具备全天候昼夜间机动作战能力。
另一种型号是直升机型。“毒蛇”反坦克导弹可安装在印度陆军现役的各种直升机和正在装备部队的ALH国产直升机上。标准的配挂方式为8枚导弹,由两具四联发射筒装载,分别挂在武装直升机的两个短翼上。直升机机头装有供导弹制导、火控使用的固定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搜索发现目标,激光测距仪完成定位,驾驶员将目标数据输入导弹,弹上导引头比照数据自行引导导弹攻击目标。
平心而论,“毒蛇”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达到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水平,特别是采用了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红外成像制导和攻顶模式。而印度周边国家的新型主战坦克如巴基斯坦的“哈立德”、我国的99A式、96A式主战坦克顶部装甲都未安装爆炸反应装甲,顶部防护能力薄弱。所以“毒蛇”反坦克导弹一旦服役,对周边国家坦克的威胁还是比较大的。
“毒蛇”还将进化
“毒蛇”反坦克导弹采用了红外成像制导,抗干扰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但云雾烟幕对红外成像会造成较大干扰。“毒蛇”反坦克导弹在设计之初就有采用毫米波制导的构想,只是因为印度在毫米波制导模式的发展存在问题太多而暂时放弃。毫米波制导是当今世界先进反坦克导弹普遍采用的制导方式,其制导精度不亚于激光驾束制导,对云雾烟幕的穿透力强,能量空间传播衰竭小,对于有源和无源的抗干扰能力都比较强,具有真正“发射后不管”的能力,特别有利于武装直升机使用。因此,印度国防与发展组织未来可能会为“毒蛇”反坦克导弹研制毫米波制导导引头,提高导弹的全天候作战能力。
直升机携带轻型空舰导弹攻击小型高速水面舰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印度海军缺少轻型空舰导弹,而印度具备发射“毒蛇”反坦克导弹的ALH“北极星”直升机(海军型)已经装备印度海军。因此印度国防与发展组织可能会在“毒蛇”反坦克导弹基础上研制一款类似AGM-114R“海尔法”多用途导弹,用于打击水面舰艇,增强印度海军应对小型高速水面舰艇的能力。
结 语
从立项到定型,“毒蛇”反坦克导弹耗时30余年,成为世界上研制时间最长的反坦克导弹。如今已经定型的“毒蛇”反坦克导弹仍在苦苦等待印度军方的订单,其明天究竟是熠熠生辉还是黯淡无光,留待时间来验证吧。
责任编辑:李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