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共和国元帅

2014-04-12魏雅丽

军事文摘 2014年2期

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军事学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就有四人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他们分别是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和林彪。

叶剑英:屡建奇功的儒将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二期炮科。毕业后怀着革命的愿望,投奔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开始踏上了漫长的革命征途。

1924年1月,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并指派蒋介石、廖仲恺等人主办。当时叶剑英在孙中山创建的建国粤军中任第二师参谋长。应廖仲恺邀请,叶剑英满怀革命热情投入军校的筹办工作。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掌管军事理论的学科教育。叶剑英讲课深入浅出,善于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当年听过他讲课的黄埔第一期学生苏文钦多年以后回忆往事,说:“记得我在军校先后听叶剑英教官讲过三次课,讲的都是兵器学、兵器性能、如何使用等等。他讲课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很风趣,大家都很愿意听。”

军校日常生活节奏紧张有序。叶剑英常常黎明即起,亲自检查教官、学生的军训和生活情况。从军容风纪、整理内务、擦拭武器到出操、晚休等起居作息的各个环节,他都认真检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以辛勤与恪己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当年同在军校执教的聂荣臻称叶剑英是“军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1924年7月,盘踞在粤北地区的林虎率部威胁广州,叶剑英奉命调回二师,协助师长张民达指挥作战,又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叶剑英在黄埔军校执教期间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但他并没有灰心,正如后来他自己的诗中所述:“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右派势力极其猖獗。在这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深得蒋介石赏识的叶剑英,在革命与反动的选择中,不计个人私利,毅然选择了反蒋的道路,他公开通电反蒋。究其根由,他是“一生只为百姓谋,不爱乌纱不要钱”的人。就在全国笼罩于白色恐怖、到处充满血腥气的时刻,叶剑英再次提出了入党要求。1927年7月上旬,党组织正式批准叶剑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张国焘提出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红军和危害党中央。叶剑英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火速赶到党中央驻地,把此事告知了毛泽东。毛泽东感到情况危急,他当机立断,同中共中央立即率红一、红三军团北上脱离险境。后来,毛泽东说:“ 没有叶剑英,我们就没有了脑袋,他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引用古语赞叹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红军到达陕北后,叶剑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他协助周恩来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形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一致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到南京、武汉、长沙和重庆等地参加党的领导工作。回到延安军委总部后,他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我军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晋西北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党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指挥全军作战。1949年他指挥解放广东和海南岛的战役,夺取了华南战场的最后胜利。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领袖层中,叶剑英向来以温文尔雅、宽容大度的“儒将”风度而著称,从不训人骂娘,也很少动怒发火。叶剑英戎马一生,英勇善战,在多次历史紧要关头,临危不惧,屡建奇功,为我们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聂荣臻: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读中学期间,他因带头大闹学潮,受到当局和校方的迫害,遂离川去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春,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他离开法国去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1月,他被抽调到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并兼做党团工作。

为满足国内大革命对干部的迫切需要,1925年7月,聂荣臻奉命从苏联回国。9月中旬到达广州,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协助主任、副主任领导政治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还兼任政治教官。

当时,黄埔军校左派和右派斗争激烈。戴季陶等人积极反共,廖仲恺刚被暗杀,左派有识之士都主张反击,而陈独秀一味退让妥协。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叮嘱聂荣臻:工作中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党团活动,扩大影响。聂荣臻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全身心地投入到黄埔军校的工作当中。

后来聂荣臻回忆,由于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大力协助下创办的,共产党在军校中有很高的威信。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更是党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党在政治工作方面威信更高。聂荣臻在政治部管党的工作,是黄埔军校党团领导小组的成员。他筹划党团活动的内容,宣传扩大党的影响。军校政治部还负责出版刊物,聂荣臻被任命为政治军事月刊社编纂委员会的政治编辑主任。

聂荣臻离开黄埔军校后,转到广东区委军委,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为北伐做准备。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聂荣臻历任中共两广区党委特派员、湖北省委委员、省军委书记(后湖北省军委改称为中央军委)。1927年先后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从1932年3月到抗日战争爆发,聂荣臻担任红一军团政委历时5年,与军团长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在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和陕北根据地,与敌人进行了无数次的浴血奋战,使红一军团成为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抗日战争初期,聂荣臻深入日本侵略军后方创建根据地,更显示出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主力转往晋西南。聂荣臻带一部分兵力从五台山区向周围广阔的地域发展,创建了敌后第一块最大的根据地——晋察冀边区。1938年6月,毛泽东曾对准备前往晋察冀根据地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风趣地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抗日战争胜利后,聂荣臻回到晋察冀,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并继续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4月~7月,聂荣臻指挥正太、青沧、保北三战役;11月组织发动石家庄战役,解放石家庄,全歼守城敌军2.4万余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长期领导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为国防武器现代化、特别是核武器的研制呕心沥血,成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名副其实的奠基人,被誉为“两弹之父”。

聂荣臻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对人对事,他都讲究党的原则,绝不搞人情交易,绝不见风使舵。1975年冬,周总理病情严重,“四人帮”更加猖獗,在全国掀起了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邓小平的处境很困难,有的同志不敢去见邓小平。聂荣臻知道后批评说:“小平同志还兼着总长嘛,中央没有免他的职,为什么不向他请示报告工作?”周总理逝世后,聂荣臻去北京医院向总理遗体告别,之后他特意转到东郊民巷,为的是看望住在那里的邓小平。可惜邓小平当时开会去了,没有见到。在“四人帮”气势汹汹的年代,聂荣臻这种态度,足见其为人之耿直。

徐向前:智勇兼备的“布衣元帅”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一生说山西话,爱吃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

在军校中,徐向前学习努力,但寡言少语,喜欢静静地看书、思考,被看成是一个腼腆的青年。校长蒋介石每月要找十几个学生当面测试和谈话,从学生中网罗人才。一天,轮到徐向前了,他被叫进去,对话是这样的:

问:叫什么名字?

答:徐向前。

问:是什么地方人?

答:山西五台县人。

问:在家干过什么?

答:当过教员。

……

一问一答,机械刻板。

蒋介石挥挥手,徐向前转身走了出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校长没看中眼前这个腼腆语讷的山西青年,更不会料到若干年之后这个学员会成为威震中国的著名革命军事将领。

1925年夏,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被调到河南国民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先后任教官、参谋和团副。1926年11月,徐向前到达北伐军占领的武汉,不久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一队任少校队长。1930年春,徐向前升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他抓住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的有利时机,率红一师三次出击平汉路,连克云梦、光山、罗田等县城,取得了三战三捷三扩编的重大胜利。徐向前的威名此后在红军内部和敌人当中广泛传开。次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当宣布徐向前任总指挥时,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年仅30岁的徐向前总指挥,穿着平整的灰布军装检阅了部队。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自然也是徐向前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事件。此后,他的名字和红四方面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率部攻克太原、临汾,解放山西大部,再次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华,为家乡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晋中战役,徐向前用6万人1个月歼敌10万,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成功地运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术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中央军委重大决策。“文革”期间,他临危受命,极力稳住军队,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的一天,毛泽东接见八大军区司令员,见到徐向前时紧紧握住他的手,意味深长地连声说:“好人!好人!”

1990年9月20日,徐向前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对儿女们说:“我说不了多少话。我要说的是,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言。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贯彻党的路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林彪:野心膨胀的“军校之鹰”

林彪,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林家大湾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受到两位族兄林育南、林育英的影响,林彪的思想倾向于革命,与那个时代许多热血男儿一样,他渴望投身革命,打倒列强,打倒军阀。1925年在恽代英、林育南的推荐下,他报考黄埔军校,成为军校第四期学生。

林彪此前经过了从私塾到高中的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较好,人又聪明,因此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的各科成绩在考评时均为“优良”。此外,由于他个性孤僻,不爱交际,因而更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专攻术业,思考问题,掌握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有次战术课上,教官要求学生以刚发生不久的惠州攻坚战为例,分析这次战斗的取胜要素。学生们轮番上台,口说笔划,滔滔不绝。轮到林彪上台,只见他一脸怯生生的模样,也不多言语,就开始在黑板上画起惠州地形图。他画得很仔细,很投入,城郭民居、地势地形、山川河流,一一标点清楚。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林彪凭着其天生的禀赋,接触到了战争艺术的精髓,因此深受一些军事教官的青睐,同学们不无妒嫉地称他为“军校之鹰”。但在政治上林彪并无出色表现,尽管在校时他已成为共产党员。

1926年林彪毕业,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后改编为第25师73团)任见习排长。次年4月,他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任连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连长。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3月9日耒阳之战,林彪一啸冲天,指挥1个营击溃敌军2个团,令全军刮目相看。16日林彪指挥敖山庙阻击战,以3个连的正规军,击溃敌军2个团,毙敌200多人,击伤敌500多人,成为湘南暴动期间工农革命军取得最重要的胜利之一。这一仗,使林彪声名鹊起,不仅令部下心悦诚服,还赢得了朱德的青睐。可惜,对于他的伯乐朱德,林彪的感激之情只保持了很短的时间。朱毛会师后,林彪便把目光投向了毛泽东。

1929年,红四军重新整编,下分3个纵队,林彪担任主力纵队——第一纵队司令,与伍中豪、黄公略并称为毛泽东手下的“三骁将”,深受毛泽东器重。这一年,林彪才22岁。1930年,在毛泽东的提携下,23岁的林彪出任红四军军长,进入红军最高领导层。1930~1932年,林彪率领的红四军纵横驰骋,战功卓著,其声望也超过一般军事将领,与号称为“红军之狮”的彭德怀并驾齐驱,双峰对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林彪同样功勋卓著。但林彪身上有许多毛病和缺点在战争年代已有所显露,但这些毛病和缺点不仅没有在革命战争中得以克服,反而在其战功之下被掩盖了起来,甚至不断发展。这就埋下了在建国后他的个人主义恶性发展的种子,继而使他堕落成野心家,最后沦为暴尸荒野的叛国者。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安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