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2014-04-12卫慕
“俄罗斯最具智慧和才华的爱国者之一、一个毕生奉献给祖国的人去世了……”
——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总统沃尔科夫
“你的名字,像第一位太空宇航员加加林一样,是20世纪俄罗斯的一个象征!”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
“一代枪王”的离去
2013年12月23日,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总统发言人证实,卡拉什尼科夫当天在该共和国伊热夫斯克市病逝,享年94岁—“一代枪王”的逝世令世界唏嘘不已,也不禁让人们回想起卡拉什尼科夫90岁生日时的情景……
2009年11月,为了庆祝世界上最成功的枪械设计师之一—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90岁的生日,伊塞夫斯克市歌剧院举办了大型的庆祝盛典。与会者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人物,包括政府要员、军队将领以及枪械相关行业人员,总共约有2000人。当时会场内的大屏幕播放着俄罗斯国家元首梅德韦杰夫总统授予卡拉什尼科夫“俄罗斯英雄”荣誉(俄罗斯国家最高荣誉)的画面;影像中,梅德韦杰夫总统对卡拉什尼科夫称赞道:“AK47是所有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品牌!”的确如此,据说20世纪70 年代曾有这么一句话,“美国出口的是可口可乐,日本出口的是电器,而苏联出口的是AK47。”
叶利钦为他庆祝75岁生日,普京为他庆祝80岁生日,而那次90岁生日庆典则是历次关于卡拉什尼科夫主题活动中规模最为盛大的一次,欢声笑语似乎还历历在目,但没想到现在竟成为了“绝唱”。回顾卡拉什尼科夫的一生,他有着太多的故事,享受过无尽的荣誉,也经历过漫长的清贫,伴随着、支撑着他战胜无数人生坎坷和心灵沉浮的也许正是他最初研发的AK47—从他的成长际遇中,人们或许可以得出更多的人生感悟。
28岁前的人生与AK47的诞生
他28岁之前的人生属于“卡拉什尼科夫”,而他28岁之后的人生则属于“AK47”。
1919年11月10日,卡拉什尼科夫出生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阿拉木图远郊库里亚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他就对机械制造充满兴趣,还喜欢搞点小发明;7岁时入读10年制学校;1936年毕业后就职于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下属部门;1938年在基辅入伍服役,由于他表现出对机械制造的才华,于1939年被军队领导推荐进入军械技工技术训练班学习,很快又被保送到坦克驾驶学校学习,这期间他设计出坦克油耗计和新履带,并因此而获奖,他也因此被调往列宁格勒工厂,负责指导生产他所设计的坦克部件。这一切都奠定了这位枪械设计师之后的成功之路。
时间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秋天,卡拉什尼科夫作为一名苏联的坦克兵在对德战斗中负伤,于是被转移到后方医院—正是这次经历使得卡拉什尼科夫得以有机会研发出经典的AK47。
在卡拉什尼科夫休养期间,他常听到战友们谈论德国人使用的冲锋枪等自动化武器如何厉害,以及对自己武器的落后的感慨,于是卡拉什尼科夫想,应该设计一款自动化单兵武器来对抗敌人。虽然他有过一些机械设计经验,但是实际上当时他对于枪械设计毫无头绪。他开始查阅相关枪械设计的技术资料并试做草图,当时的医院图书馆为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伤势的原因他不能重返战场,这反而使他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安心研发。此后他很顺利地设计出一款冲锋枪,虽然这款枪的风头被“波波莎”、“波波斯”等冲锋枪盖住了,但这次设计为他开启了新的机遇—1943年,卡拉什尼科夫被推荐进入正规军事学校学习,并被分配到武器试验场担任技术员。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以7.62×39毫米M43中间威力步枪弹为基础,设计了一款适用该口径的卡宾枪,该枪应用的相关自动原理奠定了此后AK47的基础;1946年,他带着经过改进的这款卡宾枪参加了一次公派的枪械选型,在1.5万发子弹的连续射击中没有出现任何卡壳或其他故障,其强大的火力与可靠性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此前籍籍无名的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脱颖而出,直接跻身于国家最顶尖的核心武器设计团队之中。终于在1947年,他在这款卡宾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突击步枪(自动步枪)被苏联军方制式定型,制式名称AK47,A代表自动步枪,K代表卡拉什尼科夫,47则为定型年份(1947年)—闻名于世的AK47由此诞生!
AK47的成长之路与动作原理
AK47定型这一年,卡拉什尼科夫只有28岁;而在他此后66年的人生中,“卡拉什尼科夫”这个名字则与享誉世界的AK系列武器紧紧联系在一起。“AK”的俄语发音是“阿卡”,而英文发音才是“AK”,所以两种称谓都对,为了显得更加专业,大家喜欢使用苏俄血统的“阿卡”。
人们似乎很少听闻AK47性能上的负面消息,即使有的话,经核实发现大多是仿造的杂牌武器或者非正规苏俄厂商出品的组装货。而苏俄正规生产的AK47则始终保持着它在世界枪械领域内骄人的地位!“士兵没有大学学位,他需要一个简单可靠的武器。当敌人逼近你的时候,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操作一个复杂的武器。”正如卡拉什尼科夫所说,简单、可靠是AK47最好的注释:“你可以把它放入水中几个星期,然后把它从水中拿出来,给它上膛,就能射击。”
提到AK47惊人的可靠性,不得不提到美国的“越战”。当时的丛林潮热环境对参战人员与武器装备都是相当严苛的考验。也正是这个时期,美军开始列装和使用M16系列自动步枪,就此树立了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两大枪械阵营!而当时两者的对比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是:在战场中使用M16的美军放弃自己号称“划时代的杰作”,而去捡取北越装备的AK47—很多人都会对此津津乐道,这就是AK47可靠性优于M16的有力证明!
但其实不然,M16被美军列装之初,因为士兵们被上级告知该枪“极其优秀,甚至不用保养”。正是由于这个误导,使得士兵们甚至不去维护使用后的M16,严重的火药残渣混合上潮湿环境中的污物腐蚀,导致构件精密的M16屡屡出现卡壳或击发不良的现象。事后证明只要适当维护,M16在当时环境中依旧可以保持不错的稳定性,虽然在“越战”中人们低估了M16的性能,却使得发挥更加稳定的AK47扬名天下!
AK47和当时的冲锋枪、步枪相比,拥有更加适合突击作战的性能和外形。标准的AK47拥有上下机匣结构,清理或维护时可以方便打开兼做防尘盖的整个上机匣,而所有动作部件则都安装在下机匣,所以即使不安装上机匣,AK47依旧可以正常射击。配合木质的枪托、手枪型握把以及上下护木结构,重量不轻,符合人们对苏俄产品的一贯印象,虽然不够精致却夯实耐用。并且为了适应苏俄独特的严寒气候,AK47设计有便于戴着厚实手套就可以操作的扳机护圈和发射模式选择拨片,尤其是这个拨片非常之大,可以控制保险、单发(半自动)、连发(全自动)三档。枪管上方是导气部件,用于完成自动方式的循环动作,枪管下方是通条,用于清理枪管。标准的机械式瞄具,准星护圈里设有可调式柱形准星和可翻倒式U形缺口照门表尺,可以通过调整表尺刻度来设定照门射击距离。
说到AK47,还是要先了解其研发演变的过程。前文提到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曾设计过一种发射7.62×39毫米M1943式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半自动卡宾枪,当时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导气管在枪管上方,导气活塞和活塞导杆相连,有了后来长行程活塞的雏形,弹匣容量10发。该枪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参考自美国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在经过1945年试验型后才进化到1946年让卡拉什尼科夫扬名立万的参选枪型AK46(样枪),进而在AK46基础上开始全新改进之后,最初的AK47又历经了多种改进和试制枪型后才正式定型,并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产,被称之为“第1型”。可见,AK47虽在1947年就被定为苏联军队的制式装备,但直到1949年才最终定型,并正式开始大量生产。1951年改进为“第2型”,通过机械铣削出来的机匣虽然强度大大增加,但是耗工耗力,效率比之前低了很多,所以很快便被“第3型”取代。1953年,在改进了机匣加工方式之后,这种便于大量生产的“第3型”才正式确定——这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AK47标准型了。实际上,直到1959年,大量生产的AK47才算真正成熟起来!
AK47的外形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本文不再赘述,下面详细介绍AK47的动作过程:
扣动扳机,阻铁释放击锤(AK47的扳机和阻铁是一体式,而在一些步枪上扳机和阻铁是两个不同的部件,通过连接轴联动),击锤向前方转动,撞击击针。击针撞击装填到弹膛内的7.62×39毫米步枪弹的底火,底火点燃发射火药,弹头被向前喷出的火药燃气推动,在枪管膛线作用下旋转加速射出。在这一阶段中,由于闭锁块的作用,枪机与弹膛后端紧密闭锁,使得枪机和枪机框不会后退。
接近枪管前段的上部加工有小孔(导气孔)。弹头经过这一小孔后,部分前推的高压燃气通过小孔流入上方的活塞筒内,进而产生动能。AK47的导气孔直径很大,但没有气体调节器。
流入活塞筒内的气体向后推动活塞。由于活塞和枪机框形成一体,枪机框也一起后退。枪机框后退约10毫米时,枪机开始旋转。枪机框进一步后退约6毫米时,枪机已旋转90度,解锁与弹膛后端之间的闭锁状态,并与枪机框一起后退。发射数百发或数千发枪弹后,活塞筒内会积攒一些火药残渣,但大直径导气孔设计和机匣与枪机框之间预留的充分间隙等设计,正是确保AK47在恶劣环境中也能动作可靠的主要原因。
后退的枪机(机头)卡住空壳,从弹膛内抽出空壳。在这一阶段,弹头已经飞出枪口,膛压已经下降到安全程度。后退的枪机框压倒击锤,使其进入待击位置。扳机护圈前方设有解脱部件,选择单发模式时,击锤被该解脱部件卡住。
空壳被抛壳挺向枪体右侧弹出。完全后退的枪机框和枪机借助复进簧的力量,开始前进并从弹匣内推入下一发枪弹,枪机闭锁,完成循环。
从弹匣内推出枪弹的枪机被复进簧继续推动前进,将枪弹推入弹膛内。枪机框右侧设有拉机柄,拉机柄与枪机框和活塞组件形成一体。即使活塞筒内污垢过多、活塞被迫在中途停止前进(不完全闭锁)时,可以用向前方敲推(甚至用脚踹)拉机柄的方法来使枪机强制闭锁,依旧可以继续射击。
据说有人作过统计,自AK47诞生后,死于其枪口下的人数已经超过几百万,而且还以每年几十万的数量增加—卡拉什尼科夫也曾因此遭受抨击,据说卡拉什尼科夫最反感被人问及“对那么多人因为你的发明而死亡,你感到遗憾吗?”这样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敌意至少是不友好的问题。的确,由于AK47造价低廉、性能可靠、简单易用、补给方便等原因,导致AK47在世界上尤其是一些动乱地区泛滥成灾,但正如卡拉什尼科夫所说:“罪孽不在于步枪,而在于扣动扳机的人!”
结 语
60多年来,AK47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生产量最大的单兵自动化武器。150个国家引进或仿造,产量超过1亿支,从美国的“越战”到之后一系列的“反恐战争”,从苏维埃国家崛起到第三世界的纷争,从正规武装部门到黑帮罪犯,从特战人员到索马里海盗,AK47似乎无处不在,甚至AK47的经典造型还成为了某些国家(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东帝汶)国旗和国徽的素材,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可见一斑。
满载荣誉的AK47并没有给卡拉什尼科夫带来锦衣玉食的生活,尤其在与斯通纳(M16系列发明者)那次著名的会晤后,卡拉什尼科夫的境遇在人们看来就更显辛酸:之前他的退休金、各种补贴和奖金全部加在一起,每月总共只有1.48万卢布,折合成人民币不到3000元,但卡拉什尼科夫依旧充满自豪地说:“你能在其他国家找到本人还活着就给他建铜像的设计师吗?你能在其他国家见到总统和总理亲自向一名设计师祝贺生日吗?”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这句经麦克·阿瑟将军之口而尽人皆知的名言,现在用在卡拉什尼科夫身上再恰当不过,虽然“一代枪王”逝去了,但AK47和其他的AK系列枪族则依旧会延续这位老兵未走完的道路……
责任编辑:李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