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三背景与三前景
2014-04-12盛世良
盛世良,先后任新华社国际部和参编部翻译、编辑和编辑室主任。1978~2000年,任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和副社长。现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和俄罗斯内政室主任,俄罗斯中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对日民间索赔联合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
乌克兰危机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乌克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国家可能分裂,政局将持续动荡。俄罗斯、乌克兰同西方的关系将继续不断恶化。
国际背景: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
世界格局的形成,往往是大战的结果。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战后安排不公正、不彻底,不到20年,爆发了二战。二战后对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安排比较清晰合理,形成的世界格局在某种程度上保留至今。
冷战后没有开和会签文件,未作明确安排。20年一过,美国和西方后悔当初没有拆分俄罗斯,致使冷战成果付之东流,“战败国”俄罗斯东山再起;俄罗斯不服输,不仅不偏安于1707万平方公里的残余国土,反而要重整后苏联空间,“收复失地”,搞欧亚联盟,崛起为世界独立一极,与美欧中分庭抗礼。
西方执意让俄罗斯成为孤家寡人,拉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欧洲三国以及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南高加索三国疏离俄罗斯。乌克兰是俄欧地缘政治争夺的首要对象。乌克兰东倒,俄罗斯依托后苏联地区,成为世界力量中心更有底气。乌克兰西歪,欧盟将获得一个60万平方公里、4600万人口的大市场,让普京“复兴帝国”的理想化成泡影。
为了挖俄罗斯“特殊利益区”后苏联空间墙脚,西方第一招是北约东扩,把波罗的海三国收入囊中,再掠取格鲁吉亚等地。俄罗斯于2008年对格鲁吉亚打了场五日战争,刹住了北约东扩的霸气。武的不行来文的,欧盟登场,加紧推行“东方伙伴计划”,拉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又盯上乌克兰。
乌克兰独立后的四任总统,克拉夫丘克西倾,库奇马东靠,“橙色革命”产儿尤先科再度西倾,亚努科维奇本该东靠。然而,亚氏左右逢源,两面讨巧,以亲俄面目登台,却唱“欧洲一体化为外交优先”的花腔。
让乌克兰脱俄入欧,西方志在必得。
国内背景:乌克兰“民主转型”
乌克兰搞“民主转型”,政治转制—转为民主制,经济转轨—转为市场经济,社会转型—转成公民社会,目的是提高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转”,乌克兰表面上完成了,“两提”却没有实现。
乌克兰已实行三权分立、总统直选、舆论自由。
但该国缺乏经过残酷政治斗争磨练的独立政治家。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第二任总统库奇马是苏共干部、国企经理,第三任尤先科是买办,第四任亚努科维奇是寡头。上至总统,下至地方领导,精心治国者少,贪污腐败者多,不具备重建公正合理社会、实施良政善治的能力。
对外,历任最高领导都有依赖性和寄生性。2013年底,俄罗斯让乌克兰不要“西倾”。乌克兰要钱,要优惠。普京拿出150亿美元贷款、每年合50亿美元的天然气优惠,外加几十亿美元的军工订单。欧盟不仅拿不出亚努科维奇要的每年200亿欧元的经济补贴,反而挥舞大棒,要乌克兰符合人权、民主和经济改革标准。亚氏顺势收回承诺,不再签欧盟联系国协定。
乌克兰经济转轨随俄罗斯之大流,国有资产私有化时,党政干部化公为私。经济转轨不成功,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2001年增长9.2%,2006年增长7.3%,2009年负增长14.8%,2010年增长4.1%,2011年增长5.2 %,2012年增长0.2%,2013年增长0.1%,今年预计增长0.1%,甚至很可能负增长。2013年GDP按不变价格计仅相当于1990年的69.4%。
地区不平衡加剧。乌克兰有27个行政单位,东部和南部最发达的4 州2市的产值竟占全国59.9%,西部以农业地区为主,无一州产值过3%。
2013年,乌克兰国债相当于黄金外汇储备的1.5倍,纯外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4%。
社会转型没转好,成了一个混乱的“公民社会”。社会东西部撕裂、价值观分裂,这次爆发流血革命死亡过百。
苏联时代,乌克兰的生活水平不低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现在人均收入仅为上述三国的1/5~1/2。2013年9月,乌克兰工薪阶层平均月薪合306美元,平均退休金合200美元。强力部门“高薪阶层”、“金雕”特警月薪也不到500美元,尉官(连排长)工资仅合300美元,而俄罗斯尉官月薪达1300美元。
历史背景:俄乌恩怨情仇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族。公元9~13世纪辉煌一时的国家基辅罗斯奠定了俄乌共同的文化基础。13世纪蒙古铁骑打断了基辅罗斯的发展,东北罗斯处于蒙古统治下,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逐渐演化为俄罗斯族;西南罗斯免遭铁蹄践踏,走上了与东北罗斯不同的发展道路,后臣服于立陶宛和波兰。1569年成立的波兰-立陶宛共和国几乎囊括今天乌克兰全境,仅南部被奥斯曼帝国及其盟友克里米亚鞑靼人控制。波兰在乌克兰推行天主教,把坚持东正教信仰的乌克兰人视为二等公民。
乌克兰不断反抗波兰统治。1648年再次爆发起义,其领袖赫梅尔尼茨基于1654年以乌克兰名义接受俄国沙皇的保护和统治。乌克兰并入俄国百余年后,自治权被取消。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并入俄国。1954年,为纪念乌俄合并300周年,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
对乌克兰在俄国统治下的这段历史,乌俄学者各持己见。乌方认为,俄国对乌克兰实施殖民统治;俄方认为,俄国使乌克兰摆脱了波兰奴役,维护了民族安全。
俄乌两族互不买账。俄罗斯人称乌克兰为“小俄罗斯”,称乌克兰人是“霍霍佬”;乌克兰人则叫俄罗斯人为“莫斯科佬”。
克里米亚公投后,乌克兰外交部信息政策司司长佩列比尼斯于3月17日说,俄罗斯族在克里米亚没有自决权。土著居民才有自决权,而乌克兰只有乌克兰、克里米亚鞑靼、卡拉伊姆和克里米亚犹太这4个土著民族,其余民族,包括
俄罗斯族,都是外来族,其民族之根在乌克兰境外。俄罗斯某些政治家则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乌克兰族,在乌克兰存在的是“被波兰人弄坏了的”俄罗斯族。
前景一:俄罗斯加紧重整后苏联空间
乌克兰事件瞬息万变,俄罗斯的反应与时俱进。
谁也没想到,普京会出兵克里米亚,会把克里米亚“收归国有”。
3月16日克里米亚公投的投票率为83.1%,赞同加入俄罗斯的占96.77%。普京17日即签署总统令,承认克里米亚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次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同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代表签约,允许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
对“收回”克里米亚,俄罗斯早有考虑,没等公投举行,就透露要修建跨刻赤海峡(最窄处5公里)的大桥,把海峡东边的高加索村同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城连接起来。
“收回”克里米亚意义重大。这是苏联解体后首次“收回失地”,有标志性意义,有助于凝聚人心(普京支持率提升到80 %以上);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黑海舰队驻泊地问题,放手加强舰队建设(将为黑海舰队新建6艘3000多吨的护卫舰),增强俄罗斯在黑海和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地位;为同乌克兰新政权和西方谈判增加政治筹码;警示、震慑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地区的亲西方小国;告知美国和欧盟,俄罗斯要自定欧亚地区游戏规则,不再服从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为保卫本国核心利益,不惜与西方为敌。
俄罗斯预料,克里米亚独立和入俄,国际社会不会支持,但最终将默认。先例已有:印度吞并锡金,世界默认了;2008年2月科索沃独立,塞尔维亚起初绝不承认,后来为加入欧盟,只好让步,于2013年4月与科索沃达成《关系正常化原则协议》;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虽然仅个别小国承认,但毕竟是既成事实。
近日,乌克兰西南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也要求加入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已经有人议论,哈萨克斯坦北部六州本是俄罗斯领土,也应该收回。
普京预判西方不会为“保卫”原苏联国家而对俄动手,于是借邻国大乱之机,果断决策,火速行动,收回争议领土,得大于失。
在重整后苏联空间问题上,普京有紧迫感:再不动手,俄罗斯在军事力量、能源、军工、外交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丧失殆尽,届时就不用想“收复失地”了。
有利必有弊。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所作所为,展示了其扩张性的对外战略,暴露了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增强后苏联国家对俄的疑虑和恐惧,甚至是憎恶。普京倡导的欧亚联盟前景黯淡。
前景二:乌克兰分裂
西方及其支持的乌克兰新政权的如意算盘是,乌克兰保持统一,脱俄入欧。布热津斯基希望俄罗斯接受乌克兰“芬兰化”的前途,既成为西方世界一部分,又跟俄罗斯相安无事。
欧盟趋向于让乌克兰最终入盟。联系国协定的政治部分已经在最近的欧盟峰会上签署。
俄罗斯认为,乌克兰分裂难免,有几种可能的方案。
一是现政权强行恢复国家统一,造成国家分裂。
如果新政权得到巩固,强力制止分裂意图,在东部和南部实施“乌克兰化”。在这种情况下,东乌克兰可能“克里米亚化”。顿涅茨克州和哈尔科夫州要求保留俄语和俄罗斯文化,反对中央政权干涉,可能联络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俄罗斯族集中的三州,成立“东南乌克兰自治共和国”。南部的赫尔松、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三州可能加入。2004年11月28日举行的“北顿河代表大会”曾决定成立“东南乌克兰自治共和国”。
乌克兰最西部的外喀尔巴阡州曾受奥匈帝国统治,有15万匈牙利族居民,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时主张自治,遭当局否决,现在可能重新争取自治。
西乌克兰的切尔诺夫策州1918~1940年为“北布科维纳”,属于罗马尼亚。这里的居民也可能要求自治,或加入罗马尼亚。
这样,乌克兰将“碎片化”。俄罗斯可能把东南乌克兰作为“安全带”,取得实际控制。
二是实施联邦制,“软性分裂”。
如果温和派主政基辅,放宽对地方的控制,经过大国斡旋,乌克兰可能出现1974~1988年的南联盟格局,形成由东南乌克兰自治共和国、外喀尔巴阡自治共和国和其余部分组成的乌克兰联邦,获得俄美德波匈罗的保证,求得稳定。
三是放弃东部三州,成单一民族国家。
去掉东乌克兰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三个“亲俄州”,乌克兰就成为民族构成较为单一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可能像卡钦斯基任总统时(2005~2010年)的波兰,反俄亲西方,最终“加盟入约”。北约军事基础设施将沿乌克兰苏梅、波尔塔瓦和敖德萨三州部署,俄乌边界将像冷战时期的东西德边界一样,成为俄罗斯的欧亚联盟和西方的北约与欧盟两大阵营的分界线。
前景三:重启“铁幕”和冷战
俄罗斯同美国以及西欧的关系在普京第三任开始后迅速恶化。这里有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原因,也有美国政治家对普京的厌憎因素,甚至有相互敌对的意气用事成分。例如,美国通过制裁违反人权的俄罗斯官员的《马格尼茨基法案》,俄罗斯就通过禁止美国人收养俄罗斯孤残儿童的《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
在美国看来,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比2008年打格鲁吉亚更蛮横无理:那次是俄罗斯维和军人遭格军袭击,俄罗斯是反击;南奥塞梯多数居民持俄罗斯身份证,俄罗斯算是保护本国公民。
普京3月18日在克里米亚和俄罗斯同西方关系问题上的强硬言论,被俄罗斯评论家比作丘吉尔开启冷战的“富尔顿演说”。过去,俄罗斯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定顾及美国的反应,今后,俄罗斯将只重视本国安全和经济利益,对美国的感受不予考虑。
俄美失去战略互信。为应对美国的军事和贸易制裁,俄罗斯考虑停止接纳俄美核裁军条约的美国视察员。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使双方战略矛盾显性化、固定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对抗烈度,将创冷战后纪录,后果将延续数年。
考虑到普京崇尚务实的保守主义,近年来收紧内外政策,俄罗斯政论家担心普京会再设“铁幕”,与美国的关系将进入冷战状态。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