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苏联研制反导系统全过程

2014-04-12阿列克谢·莫斯科夫斯基

军事文摘 2014年4期

1961年3月4日,苏联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试验型反导系统(A系统)成功地拦截了目标导弹—以每秒超过3000米的高速度飞行的R-12弹道导弹,并摧毁了该导弹的头部。而美国的专家们直到1984年6月10日才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比苏联晚20多年。1961年夏天,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兼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苏联研制出了一种精确度极高的新型武器,“它能够命中苍蝇的眼睛”。

反导系统诞生的时代背景

1953年8月20日,美国在佛罗里达州的卡那维拉尔角首次发射了由总设计师韦纳·冯·布劳恩领导研制的“红石”中程弹道导弹。试验结束后准备将这种导弹部署在西欧国家。与此同时,美国还完成了研制射程达8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可能性的论证工作,这使美国空军得以计划研制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阿特拉斯”导弹。核导弹进攻武器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种武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苏联面临遭受核导弹打击的危险。

在此背景之下,1953年8月,苏军7位元帅(索科洛夫斯基、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涅杰林、科涅夫、韦尔希宁和雅科夫列夫)联名给苏共中央主席团写信,对面临的威胁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建议着手研制反导系统。他们在信中说:“可能的敌人将很快拥有远程弹道导弹,该导弹可作为向苏联重要战略目标投送核弹药的主要运载工具。而我们国家现有的和正在研制的防空武器无法对付弹道导弹。我们请求责成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反弹道导弹武器的研制工作。”

1953年9月,苏共中央邀请国内著名科学家讨论元帅们的这封来信。虽然科学家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有一个一致的意见,即首先必须搞清楚研制反导系统是否可能。1953年10月,苏联部长会议颁布了名为《关于研制反导系统可能性》的命令。1953年12月,又颁布了《关于研发与远程导弹做斗争的方法》的命令,决定以第一设计局为骨干,多家科研机构为辅助,开始研制苏联第一代反导系统。第一设计局以研发制导导弹和防空武器著称,拥有众多无线电技术、电子、自动化控制、概率和随机过程理论等领域的著名工程技术人员。第一设计局专家格里戈里·基苏尼科被任命为反导系统的总设计师。

研究工作紧锣密鼓

1954年8月,第一设计局将研制反导系统的技术方案提交给国家特种机器总局审核。1955年7月7日,按照国防工业部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的命令,在第一设计局组建了特别机构,负责在反导系统领域开展工作。

1956年2月3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在研究了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的建议以后,发布了《关

于反导系统》的联合决定。国防工业部奉命制定试验型反导系统方案,而国防部负责建设反导系统试验场。

1956年8月18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下达了关于“A系统”试验型反导系统研制工作的施工、方法和期限的命令,向各部门和主要机构布置了具体任务。

由于反导系统是一种新生事物,苏联的科研工作者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预先的想象。当时,美国和苏联都在开展反导系统的研发工作,两国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况且两国正处于冷战时期,互为假想敌,因此更谈不上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于是,苏联科研人员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在摸索中寻找前进的道路。

总设计师基苏尼科在最终形成的《反导系统总体建设构想》中明确提出了反导系统的5条设计原则:第一,通过选择最佳工作波段、采用高灵敏度接收设备和大型天线阵列,研发出新式大型大功率辐射雷达,以扩大雷达的探测范围和提高雷达的探测精度;第二,要想提高雷达的三坐标探测精度,必须抛弃传统的雷达测量方法,采用新式的三角测量法;第三,研发和应用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和数据处理程序,电子计算机与雷达之间应通过宽带通信线路相互链接,以提高雷达的实时测量能力和雷达数据的传输处理能力;第四,增强雷达的识别能力,特别是当来袭弹道导弹的弹头与弹体实施分离之后,应能根据二者之间不同的雷达反射信号迅速准确地辨识出弹头目标,并继续对其跟踪;第五,确定拦截导弹击毁弹道导弹的方式,拦截导弹弹头爆炸后产生大量弹片,这些弹片凭借动能与敌方弹道导弹实施碰撞,从而将其击毁。

1956年夏天,在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岸边,苏联军事建设者们开始建设新的试验场—巴尔喀什试验场(后来被命名为第10国家反导系统科学研究试验场),面积为81200平方公里。

反导试射成功进行

由第二设计局研制的V-1000反弹道导弹具有独特的技术性能。该导弹是两级导弹,安装有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固体燃料加速器,可控的第2 级装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其平均速度为每秒1000米。控制系统能确保导弹必要的过载机动,并能拦截高度25公里以下的目标。反弹道导弹在专门建设的技术阵地存放和装填。

试验型反导系统设施在巴尔喀什试验场快速建设和展开,但存在一个没有人能够肯定回答的问题:雷达能否发现和跟踪以极快速度飞行的弹道导弹的小型头部。因此在研制反导系统的同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在最短时间内专门研制和在试验场部署了РЭ试验型雷达。1957年夏天,雷达开始工作,后来部署在弹道导弹头部坠落区域的РЭ-2雷达和部署在堪察加的РЭ-3雷达也开始工作。由试验型雷达成功进行的这些探测与跟踪弹道目标的试验显示了解决其拦截问题的真实能力。在研制试验型雷达的同时,还积极进行了研制弹道导弹远程探测雷达的工作。第108科学研究所先后为反导系统研制了代号为“多瑙河-1”和“多瑙河-2”的远程探测雷达。

差不多所有的技术设备在运到试验场时已经预先在莫斯科的系统综合试验台上调试好。该试验台位于第30设计局和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装备研究所,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与莫斯科综合试验台设备连接的M-40中央电子计算机也在这里。考虑到拦截弹道导弹的过程非常短暂,人员无法控制这个过程,拦截目标借助于M- 40数字计算机自动进行。

1957年10月11日,V-1000反弹道导弹原型首次发射,系统设备单元试验阶段开始了。为了测定正在研制的反导系统的实际性能,专家们需要研发目标情况数学模型,并使其通过通信线路与反导系统作战电子计算机相联,由此实现其所有设备在最大限度接近对真实弹道目标射击的条件下正确运行。此外,由于正在研制的反导系统是第一种不需要维护人员介入、能够自动运行的装备系统,为了检测程序运行的准确性,专家们还研制了实时工作的综合模拟试验台、效能评估模型、系统单个设备模型等。

1960年初,苏联开始试验型反导系统的综合试验。1960年11月24日,苏联实现了对R-5弹道导弹头部的第一次成功拦截(遥测)。此后的13次发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然而对于真正的试验者来说,没有不成功的发射,每次发射都是向理想的目标更近一步。终于,在1961年3月4日,“A系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拦截了目标—R-12弹道导弹,并摧毁了该导弹的头部。目标被反弹道导弹的杀伤爆破战斗部完全摧毁。这样一来,保护国家重要目标免受核打击已经成为现实。这次试验成功并不是偶然的,1961年3月~6月,苏联一共成功地进行了29次拦截弹道导弹目标的发射试验。

苏联科研人员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A系统”完全具备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第二,“A系统”内的各种雷达表现良好,性能优异,不但能准确分辨出弹头与弹体,还能提供精确的坐标测量数据和制导信息;第三,“A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干扰性。

由于苏联科学家和辅助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通过研制反导系统,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光学和红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新型结构材料和高速燃烧火药技术等)在苏联获得了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在国家的各个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苏联20世纪后半期的地缘政治任务—确保世界战略稳定,也在同时得以完成。

苏联拥有新型的战略防御武器—反导系统,使得西方国家许多发热的头脑变得清醒,他们原准备发动新的世界导弹核战争并消灭苏联的幻想彻底落空。另外,反导系统也迫使美国寻找签订限制反导防御条约和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的可能性。

编译自俄罗斯

《独立军事评论》周刊

责任编辑: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