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武器在战争中的应用
2014-04-12孙立华
目前少数国家正在秘密加紧研制气象武器,在特定的战场环境中人为地采取一定科技手段改变天气状况,实施人造干旱、降雾、降雨、酷热等,创造出有利于己方而不利于敌方的作战条件。
电冰箱故障引发科学家奇想
把天上的云水通过人工影响的作用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在空中白白跑掉,这就是人工降水或者说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指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1946年7月,欧文·朗缪尔正在紧张实验,冰箱却停止制冷,冰箱内的温度降不下去,于是他决定采用干冰致冷。当他把一些干冰放到冰箱的冰室中,小冰粒在冰室内飞舞盘旋,霏霏雪花从上飘落,冰室内寒气逼人,人工云变成冰和雪。根据实验欧文认识到,尘埃对降雨并非绝对需要,干冰具有独特的凝聚水蒸气的作用,即作为“种子”的云中冰晶的成核作用。温度降低是使水蒸气变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只要温度降到-40℃以下,人工降雨就可能成功。在欧文的指挥下,一架飞机腾空而起,飞行在云海上空,试验人员将207千克干冰撒入云海,30分钟以后,狂风骤起,倾盆大雨洒向大地。第一次人工降雨试验获得成功。
此后,科学家们又发现可以用碘化银等作为“种子”,进行人工降雨,用于战争。1967年3月越南战争中,“胡志明小道”上空每隔一段时间便掠过几架银白色的飞机。每当这些美国飞机走后约半小时,该地区便会狂风大作、暴雨倾泻,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给越南人民军的调动和物资运输造成巨大困难。战后人们才知道,美军在越南战场秘密进行了长达7年的人工降雨,整个过程分为试验和实际作业两个阶段。试验阶段称为“鼓眼睛计划”,于1966年在老挝进行;实际作业阶段于1967年~1972年雨季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交界的狭长地带内进行。作业方式主要是利用WC-130E气象侦察机和RF-4C侦察机,向作业地区的积雨云发射装有碘化银或碘化铅的烟弹。烟弹在下落过程中被点燃,产生人工晶核,以达到催云致雨的目的。
战时人工降雨,可以在对方作战地域或者即将进攻地域附近,抓住有利战机,采取飞机、大炮、火箭空地协同作战的人工增雨方式,给对方制造水灾,让其武器装备发挥不了正常效能。
人造干旱使高技术武器装备失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等方面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气象条件有时仍可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与结果。伊拉克战争实践表明,高技术装备的作战性能依赖于精密的仪器,其核心部件如发动机、计算机等,对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纯度等要求较高,战场适应性不强。像海湾地区这种炎热干燥、沙尘暴频发的环境,极易影响直升机等高技术兵器的作战性能。高温天气对武器装备的使用及保障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往往会引起设备或元器件热老化、氧化及结构变化,软化、熔化及升华,液体粘度下降和蒸发,物理膨胀,还会引起物质的化学反应。飞机上的干扰吊舱、防空导弹的处理与显示系统、通信设备等会出现消耗过度、部件失灵等故障。火炮的炮管热分布不均衡,并产生微小变形,导致射击准确度严重降低。士兵会产生错觉,甚至产生幻觉,严重影响对1000米以外目标的观测和识别。
1970年,美苏两国在古巴展开了“干旱之战”。当时,美国科学家发现,在某地人工增雨将会造成周围地区雨量的减少,美军利用这个发现研制出了“干旱武器”。美国中央情报局利用这种武器在古巴的“上游”云层进行播撒碘化银作业,使古巴周边国家洪水泛滥,致使古巴出现反常的干旱天气。对此,苏联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曾多次派遣专家去古巴实施人工降雨,帮助古巴克服干旱。
在未来战争中,除了人为制造干旱外,还可以改制干旱高温武器,通过发射激光炮弹使气温上升,并产生人造旋风,使敌军坦克无法行驶。激光炮弹爆炸时会产生超压、高温等综合杀伤和破坏效应。据称,这种高温武器炸弹在接近地面目标引爆后,可以将方圆500多米的地区全部化为焦炭。
温压炸弹是美国国防部降低防务威胁局在2002年10月组织海军、空军、能源部和工业界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突击研制的,并成功应用于阿富汗战场。温压炸弹爆炸时能产生持续的高温、高压,并大量消耗目标周围空气中的氧,打击洞穴和坑道目标效果显著。目前,一种新型的激光制导BLU-82燃料空气弹(也称云爆弹、气浪弹或窒息弹)已用于实战,该型炸弹在目标区爆炸后,顷刻间可将目标区内的氧气全部吸收掉,使躲藏在隐蔽处的武装人员窒息身亡。
气象武器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大气科学的发展,人类已掌握了20多种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其中可以起到战术武器作用的主要有人造洪暴、人造干旱、人工造雾和消雾、人造寒冷和酷热、人工控制雷电和人工引导台风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搜集、整编了全世界上千个机场的气象资料,并定期修正。美军先后投资进行过数十个秘密的气象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计划”、制造雷电的“天火计划”和在飓风周围实施人工降雨以改变风暴方向的“暴风雨计划”等。飞机在厚厚的云层上抛撒硝酸银粉尘,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固,大雨就会如洪水般从天而降,这种设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美国曾派出无人驾驶飞机在敌方上空抛撒硝酸银粉尘,雨水导致敌军的雷达系统失灵,而雷雨交加的天气也使敌军的轰炸机无法起飞。空袭中,美军无人驾驶飞机借助晶体状的粉尘,通过微波在目标上空布下厚厚的云层,造成不良天气,阻止敌人的空中行动。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军方为了保护重要工业基地和军事设施,采纳气象专家的建议,在意大利伏尔特河岸地区播洒大量造雾剂,制造出漫天浓雾,使英法盟军的战机无法靠近这一地区。还是在这里,1943年,美军利用人工造雾的方法,制造了一条长5公里、高1.6公里的雾层。浓雾为美军的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掩护,使美军得以顺利渡河作战。
越南战争中,美国密谋在越南南方建立一条十里宽的缓冲地带,以阻止越南人民军南下。为了清除缓冲地带茂密的植被,美军分别出动4架C-130运输机,在南方朱邦山区撒播了大量的二氯苯氧乙酸正丁脂和三氯苯氧乙酸正丁脂混合植物杀伤剂。3天后,这片山区的树叶开始枯黄,芭蕉腐烂变黑;一个星期后,山区附近植被发生了急剧变化,树叶落光,并开始枯萎,地面的矮小灌木林、嫩草相继死去,原来隐藏在密林中的公路、仓库和房屋等陆续暴露出来,随后这些暴露目标在美军狂轰滥炸中迅速被摧毁。
冷战期间,苏联曾秘密研制过另一种气象武器,代号“水星计划”,到俄罗斯时代更名为“火山”。该计划具体内容为:利用核弹引发大规模地震和海啸。提出这一计划的苏联科学家认为,核爆炸可以制造海啸、引发火山爆发和改变大气物理结构,从而产生极大的杀伤力。当时,苏联在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正为此大伤脑筋的赫鲁晓夫立刻批准了这项可以改变两国核竞争态势的计划。苏联科学家立即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他们进行了多次试验,充分证实了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引起环境变化,可以用于毁灭敌方。在此后的20多年里,苏联投入巨资进行代号为“墨尔库里斯-18”的环境武器研究计划,并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进行了30多次试验。
细菌也可以帮助降雨。科学家发现,在海洋表面,有大量的细菌浮在海面与海藻之间,它们进入大气层就能导致海上降雨。美国科学家据此成功地将从海洋里收集的各种附着细菌的海藻研成粉末,放入充满水蒸气雾的密室中,成功形成降雨。
截至目前,人类对影响、改变天气的技术的研究还很有限。贸然启用气象武器,不仅打击不了敌人,反倒可能带来一场全球性灾难。比如,人造酸雨、人造臭氧洞等,对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远远无法控制的灾难性后果。但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联合国在1977年就通过了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用于军事领域的法案,但一些国家的气象武器研究从未停止。
责任编辑: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