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是一门投资
2014-04-11朱为众
朱为众
笔者于2013年四季度从迈克尔斯公司(Michaels Stores)转战金宝贝(Gymboree),也因此对早教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了解。
在美国,早教早已被提到了国策的高度,而作为这一政策的吹鼓手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2月的国情咨文演说中以显著的篇幅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大量的科学研究反复证明:儿童的学习开始得越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表现得越佳。可是在今天的美国,每10个4岁儿童只有不到3个有机会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大多数的美国中产阶级根本无法负担每周几百美元的高昂学费(在美国,各地的费用相差很大,在一些大城市,上千美元的月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至于最需要帮助的贫穷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学前教育的机会,他们的人生可能在此时就被罩上了将困扰他们一生的阴影。今晚,我提议与州政府携手合作,为美国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学前教育。我们在学前教育所投资的每1美元都会带来7美元的回报,因为我们会看到更高的高中毕业率、更少的青少年怀孕和青少年犯罪。”
而早在2010年,美国商会下属的有竞争力劳动力学会(Institute for a Competitive Workforce)就发表了一篇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报告《各就位,预备,跑!商界为什么应该支持早教》,指出提高美国劳动力竞争力可持续优势的关键,在于从人力资源的源头抓起,即从幼儿的出生到学龄前5周岁这一段时间。有竞争力劳动力学会推出的“早教发展方案”明确提出,要把早教看作是对可持续和有竞争力劳动力的一项投资—早教不再仅仅事关年轻父母和家庭的烦恼和花销,它是社会、企业和民族对前途的投资。
人力资源的质量与现代商业的错位
今天的美国人力资源大军中有接近一半(8000-9000万之众)不具备当代企业所需要的教育和交流技能,因而在职场上难以保持竞争力。这恰恰是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尴尬: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很多岗位招不到合格的员工。事实上,大量的测试证明,美国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表1)。
更重要的是,现代商业所要求的技能正在发生变化。研究表明,1960-2002年的40多年间,商界对于在复杂情况下交流的技能要求提高了27%,对具有专家水平思维能力的要求提高了20%。与此同时,对传统和常规的手工和认知能力的要求反倒分别降低了6%和16%。结论很自然:人力资源的质量与现代商业错位了。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竞争力的方式只能是培养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团队工作能力和随时胜任有余的劳动大军,而且只能是从娃娃抓起。
在美国商会的一项调研中,90%的会员均认可:如果美国要想保持强国的竞争优势的话,必须有一支生机勃勃、具有创造力的劳动大军,即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之争的胜败关键则在于早教— 从娃娃抓起。
为什么要从娃娃抓起?
鲁迅先生说得精辟:“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中国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树木和树人的关键都在于最初的几年,树木说的是育苗,树人说的是早教。简单来说,育苗和早教都是打基础,日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打得厚不厚实。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出生后的最初3年时间里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脑神经细胞的生长,因此这一期间的早教直接影响着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当然,这里所说的早教绝不仅仅是背诗、唱歌、跳舞和识字,还包含音乐、体能、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与传统教育中的学习知识相比,它更强调的是儿童在最初5年里从所处环境和体验中得到的学习和发展,与其说是学习知识倒不如说是掌握和发展今后学习知识的能力。早教并不排斥认知能力和智商的开发,但同时还强调对孩子的社会能力以及情商的全面培养。
恰恰是因为大量的科学研究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成人的成功直接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初期,各种早教机构和理念得以蓬勃发展,而过去40年里,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育机构、出版物和近些年流行的数码化教育工具和渠道都大大丰富和改变了早教的内容和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早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泥沙俱下到通过科学研究达到共识的现状。如今,根据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高品质早教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的要素,而它的出现并不在于取代父母第一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恰恰相反,它希望通过教程优化父母这一功能和角色(表2)。因此,高品质的早教无不把父母看作是合作伙伴,很多早教中心均提供家访和家长培训课程。
16%的资本回报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吉姆斯·海克门(James Heckman)所带领的一个包括经济学家、心理发展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以及脑科学家的跨学科团队对早教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弱势儿童给予优质早教有着明显的经济回报,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吉姆斯早教等式:投资+开发+持续=得益(Invest+Develop+Sustain=Gain)。
在这个等式中,“投资”意味着对弱势家庭提供优质的早教资源和渠道;“开发”意味着对儿童进行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培养,或是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和平衡开发,充分强调1-5岁是“黄金投资期”;“持续”强调了终生教育,即在有了相同的起跑线后,如何进行从少年到成人的终生教育;“得益”则代表更多、更优质、更有效和更具价值的公民回报社会。
而另有研究表明,在优质早教上每投入1美元都会带来2.5-17美元的回报。美国的经济学家还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受到优质早教后的长期回报作过评估,包括教育、社会经济收益和税收、个人经济收入以及减少对社会保险的依赖等,结果显示,对早教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为16%,而且这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净回报率。
事实上,在美国,一些率先投资早教的州,如乔治亚和俄克拉荷马,已经开始尝到甜头。与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相比,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在阅读、数学等方面的能力都更为优秀。他们的高中毕业率更高,也更有希望在未来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家庭。所以把早教看作是投资,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都是名副其实的。“早教是一门投资”,不再仅仅是父母的育儿理念,它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商界和社会的共识,这为早教事业的蓬勃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厚的基础。endprint
“中国梦”要从娃娃做起
笔者育有一子,小名飞飞,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是人见人夸的娃娃,小学时年年是三好生,11岁移居美国没有经历留级和重读就轻松融入本地的教育体制,到了高中时就开始在学校辅导低年级学生的英语;毕业后他考入美国一流的Williams学院,随后获著名的富布赖特奖学金赴德国学习一年,回到美国后如愿成为一名年轻的外交官。
当这些世俗标准的每一个光环降临时,我们都会遇到国内和美国的亲友讨教育子之方,同时夸赞孩子聪明过人。每每我们夫妇只是相视一笑,对于孩子的聪明过人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对当年怎么教他也无法区别1和2的担心记忆犹新。至于育子之方更是无从谈起,既没有像《哈佛女孩》的父母那样刻意地去制定一个育子计划,也没有送孩子去任何早教中心,只是当时笔者锻炼英语阅读能力接触到的几篇泛读文章,意外地成为了对孩子进行学龄前早教的指南。
因为只是一点阅读心得,我们完全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只是模糊地感到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趁早,教育的范畴一定不能局限于背唐诗和算算数,还应包括孩子和他身边人的关系和情感。
如今回头来看,我们无意中遵循了早教的两大原则:一是要趁早;二是注意智商和情商的平衡发展。或许受益于早期的教育,孩子上学后,我们几乎就再也没有为他的成长操过心。
其实依笔者看,美国在人才教育上既无近忧也无远虑,几乎全世界的教育机构都在源源不断地为美国输送最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且具巨大的惯性,一时半会不会改变。但是即使如此,美国商界和社会包括政府和总统都抓早教,可见其重要性。
如果说早教关系到一个民族在国家竞争力乃至国防能力上的竞争的话,中国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吗?富国强民的“中国梦”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必须抓早教,抓早教必须要有行动。
虽然近年来中国民间的早教机构发展如火如荼,但早教始终缺乏政府实质性的重视和扶持,纵观当下中国的早教市场,虽然供求两旺,但是繁荣的表面却掩盖不住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无序竞争,既缺乏行业的自律和规范,也缺乏政府的扶持和监管,当然也谈不上媒体的舆论造势。整个社会既没有把早教与投资划等号,更没有把早教提高到发展国家竞争力和国防能力这样一个高度来看。
同样令人担心的还有家长自身对早教的认识。早教的起跑线和奥林匹克的起跑线有着本质不同,它没有金银铜牌之分,也没有你赢我输的短期结果。关键在于参与,每一个参与的儿童都是赢家,因为他或她会因此发挥更大的自身潜能。早教的目的绝不是拔苗助长,培养形形色色的小神童,恰恰相反,早教为的是让儿童在娱乐中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另外,早教不是消费,早教是投资。投资通常不论贵贱,只谈回报的高低,“少儿不投资,老大徒伤悲”是笔者当年的育子理念。而很多国内朋友省吃俭用甚至卖掉自己的住房让孩子结婚,依笔者来看,这才是最贵的费用。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早教还只是一部分先富起来中国家庭的“奢侈品”,超过1亿的学龄前儿童中的大多数与优质早教无缘。2013年伊始,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并对试点任务、内容和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首条就是明确管理体制,要求试点地区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工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分工,切实把0-3岁早期教育指导纳入公共卫生和教育服务体系。
当美国的儿童开始全力起跑的时候,但愿中国的孩子也别集体输在了起跑线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