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屌丝现象”的文化意义
2014-04-11伏逑逑
伏逑逑
摘要:网络词汇“屌丝”一词自出现便迅速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流行开来,人们争相追捧并乐此不疲地称自己为“屌丝”,这一现象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年轻人对于新词汇使用的新鲜体验,而应该上升到文化层面上来理解并解读。考察“屌丝现象”能够更深一层的理解当下年轻一代的精神与心理状态,而由“屌丝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意义更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屌丝现象;文化意义;多余人;零余者
“屌丝”一词是近来的网络热词,最初出现在百度贴吧。由于前国脚李毅曾自吹说自己的护球像法国球星亨利大帝,于是有网友在百度贴吧之“李毅吧”中称他为“李毅大帝”,“李毅吧”也因此被简称为“帝吧”或者“D8”,他的粉丝则顺理成章自称为“毅丝”或“D丝”。后来“李毅吧”的球迷与另一贴吧球迷相互对骂,后者便取“D”的谐音为“屌”,以嘲讽的语气羞辱“毅丝”为“屌丝”。原本难听的“屌丝”一词是侮辱人的低俗语汇,但这个词却被“李毅吧”的球迷坦然接受并开始以“屌丝”自称,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你来啊,有本事你就踢我脸,你敢踢我脸?你敢踢我脸我就敢给你跪下。”这种自轻自贱的态度,受到年轻一代的网友的关注,“屌丝”一词就这样最先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最初,“屌丝”一词多是指底层的弱势群体。网络上先有一群年轻的男性自称“屌丝”,他们出身卑微,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后来有网友用“阶级的观点”来解释:“屌丝应该是包括了赤贫人群的一部分,是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雇员,流氓无产者,困厄的三本生、专科生,属于社会的中下层。”①基于此,活跃于网络的年轻男女纷纷慨叹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屌丝”。“屌丝”的含义也随即越来越具体:他们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大多出身于贫穷的家庭,没有社会人际关系的背景,他们有的初中毕业就进城打工,从事着苦与累的工作,拿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有的寒窗苦读考上大学,毕业后却不得不从事着与中专生、高中生一样的工作,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他们买不起房子、车子,甚至追不到男朋友女朋友……但是,随着“屌丝”一词的日益流行,“屌丝”这个词的词义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屌丝是你,屌丝是我,屌丝是任何一个愿意自称屌丝的人”,②甚至许多干着体面的工作、收入不错的白领金领也称自己为“屌丝”,“在我的熟人中,有(自称的)女‘屌丝、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屌丝、在中国顶尖的大学和享有盛誉的海外大学读着博士学位的‘屌丝”③,就连韩寒都发微博:“我出身是纯正的上海郊区农村屌丝,无权无势,白手起家……”“屌丝”这样一个原本恶俗的词语,为何使得时下的中国青年“人人听而逐之”?这就不得不说“屌丝”已经上升成为“屌丝现象”。
相对于最初的“屌丝”,显然现在的“屌丝”已然发生了意义上的流变,它生发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屌丝现象”。所谓“屌丝现象”就是说许多不是“真屌丝”的人自称“屌丝”,许多有文化、有地位的青年人也竞相称自己为“屌丝”,而这与最初“屌丝”所指的弱势群体的含义是不同的。那么“屌丝现象”形成背后究竟存在着何种心理动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大四女生孟令做过这样一份问卷调查:“如果你不符合‘屌丝的特征,那么你称自己为‘屌丝的原因是?”其中多数受访者回答:降低成功期望。孟令解释:“心理学上叫‘自我设障,这样成功的话会感觉很好,失败的话也没那么不舒服。”也就是说,每一个自称“屌丝”的人实际是借这个词所象征的“弱势群体”的意义来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安慰。在当今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失败已经成为很多人经常遇到并且要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下,“我是屌丝,所以我失败了”这种慨叹就成为能够治疗失败所带来的伤痛的一种方式。但同时,很多人之所以愿意称自己为“屌丝”并非仅仅要为失败找借口,而是因为它表达了强烈的成功欲求。现在有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做“屌丝的逆袭”,成功“逆袭”或许就是人们竞相称自己为“屌丝”的更深层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屌丝”所包含的处于劣势地位的意义,会给予成功“逆袭”的人们以更强的成就感。人们嘲讽自己是“屌丝”,如果成功的“逆袭”那么就可以借以炫耀,炫耀自己的能力、实力以及爆发力,他们会说:“看,我虽然有先天的种种不足,但这仍然阻挡不了我的成功,因为我是有实力的”。这种炫耀包含了内在的、被压抑已久的自尊与自强。所以,那些自称“屌丝”的人们都是有着强烈的“逆袭”的成功欲,他们大多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表面上看“屌丝”们在吐槽、在埋怨生活的不公,而其实他们的埋怨只是表演性的“自我设障”,埋怨不是目的,只是“逆袭”成功欲望背后的一个有力的支撑。
这两方面的动因不仅揭示了当今青年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折射了青年人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文化层面的内蕴,即“屌丝文化”。所谓“屌丝文化”简单说就是一种自嘲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自觉的自我矮化的追求,包含了主体性的自轻自贱,更是一种借自我的“矮化”寻求自强、借表面的自贱驱动内在的自尊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就如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所说:“‘屌丝身上有一种自觉的阿Q精神”。④
许子东教授还说:“在我看来,郁达夫如果生活在现在,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屌丝”。的确,文学史上诸如“多余人”、“零余者”的形象是与“屌丝”群体有着某些相似性的,他们之间最本质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不满足于现状,都深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多余人”与“零余者”两类形象由于有相似的性格特征而经常被研究者们放在一起来分析研究。俄国文学史上描写多余人的作品有很多,如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的《罗亭》等等。这些“多余人”,一般都是贵族青年,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理想、有抱负,不满足于现实,他们厌恶旧有的社会体制,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他们又没有能力摆脱固有的贵族习气与偏见,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自私,富贵闲人,追求个人自由、个人幸福),致使他们既被排斥于贵族之外,又无法被劳动人民接受,他们脱离社会实际,因缺乏实际行动而找不到方向,成为“多余的人”,他们都面对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而无能为力,于是忧郁、苦闷、精神极度空虚,他们无所事事、毫无成就的度过自己悲剧的一生……而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零余者”形象同样是一群脆弱、敏感、精神陷入极度忧郁苦闷而不能自拔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诸如《银灰色的死》中的“Y”、《沉沦》中的“他”、《茫茫夜》中的“于质夫”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着郁达夫本人的“自叙性”色彩,《茫茫夜》中的于质夫“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了”;《银灰色的死》中的“他”“大约已经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从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颧骨,同眼下深深的眼窝看来,他却是一个清瘦的人”,这些“零余者”形象的长相都可以说是郁达夫本人的“复制品”。同时他们忧郁孤独、无所适从,经受着“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的精神特征也与郁达夫本人的情绪体验有某种一致性。他们出身贫寒,他们一生为生计劳碌奔波,经济上的苦闷与困顿带给他们深刻的创伤性的生存体验,他们多愁善感,不仅物质上无所凭依就连精神上也无处宣泄,体验着“性的苦闷”,他们是一群“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的人”,因强烈的自尊欲求得不到满足而陷入无底的自卑之中……endprint
“‘多余人与‘零余者都具有某种自怜的倾向,在敏感、苦闷的心理体验中玩弄着自身的卑微”。⑤ 他们之所以陷入理想与现实巨大差异的“魔爪”中不能自拔,以致最终导致悲剧性的人生,就在于无论是“多余人”还是“零余者”都缺乏“屌丝们自嘲自慰”的生活态度,“屌丝”固然也有自怜的心理倾向,但他们更懂得“自嘲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⑥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屌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底层弱势群体,而是那些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与经济能力的人,是那些实际上“混的还不错”的年轻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代社会沉重的生存压力之下,他们又深感个人梦想及事业的卑微,他们也意识到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人们往往为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恼劳累,为房子、车子而搁置自己曾经最真挚的理想追求,这种对生活压力屈服的无奈选择也使得年轻的一代苦闷、落寞,他们同样体验者“多余人”与“零余者”们体验的无奈与忧虑。但是,“屌丝”是聪明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促使着他们用一种近乎“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解构理想,他们依靠自我嘲讽性的精神安慰来使自己不致在这个世界中变得麻木无知,他们实际上是一个意识性特别强的群体,他们有危机意识。“屌丝现象”正是最真切的反映了时下年轻人面对生活无所适从之后的一种选择方式,在这种选择中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与内心忧郁苦闷情绪的宣泄。
但另一方面,自嘲与自觉的自我矮化并不等于说现实生活中的“屌丝”们自我堕落、自甘平庸,这也是“屌丝”群体不同于“多余人”、“零余者”群体的另一个聪明的地方。《当代英雄》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毕巧林在自己曾经爱过的女子贝拉死后,他居然“抬起头来笑了”,这笑正是毕巧林在经受精神追求的绝望之后对自我的嘲笑,但嘲笑之后是什么?是对生活的屈服,是对自我的放逐,也是自己的彻底堕落......这与“屌丝”群体营造的“屌丝文化”意蕴不同,后者是借表面的自我矮化与自贱寻求内在的自强与自尊,是借自身的种种不足来激发自我强烈的危机意识,进而激发自我拯救的奋斗精神,追求“屌丝的成功逆袭”。这也便是“屌丝现象”的第二层意义:由强烈的自我意识性进而生成一种强烈的自我拯救的奋斗精神。
这样看来,可以说“屌丝文化”在今天是有着他的积极意义的,这种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屌丝文化”给类似“多余人”的群体在当今21世纪为自己找到的一条“精神出路”。
[注释]
①摘引自http://old.qqmcc.com/jishu/2012_4_20_2933.htm
② 摘引自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3/c976ee26-201a-4633-983b-0e203b959986.shtml?_ref=360v
③ 摘引自新华网:《日媒文章:中国‘屌丝说法流行令人深思》
④ 同②
⑤ 摘引自张小平:《论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文化内涵》
⑥摘引自 应琛:《屌丝的狂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