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2014-04-11郑国瑞
作为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这些内涵和特征要求在构建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时,应遵循设置情境、正确引导、课下实践、反思评价四个探究步骤;同时,探究的模式还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和探究过程加以完善。
高中 政治课 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创设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由机械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进而提高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同科学家探索研究,都是对未知的探索,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应同科学家一样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自身技能,培养能力,最终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这种理念随后被引入到教学,认为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并引起了教育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关于探究式学习的含义有多种观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张洁认为:“探究式教学是用探究方法去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是探求、求源;究,是研究、讨论。也就是说用研究和讨论的方法去探究真理,寻找答案。而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2]也有人认为可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关键词来表示,是一种“自主学习或者发现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方式”[3]。任长松则把探究式学习理解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4]。靳玉乐认为“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是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确保学生经过探究后能成功地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5]。
首先,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和动脑,而且还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互动的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感和聪明才智,以及自我批判和努力创新精神,进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其次,重视自主参与。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引导和指导,而不是主导。主张通过学生自身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实现其自身个性的发展。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确定问题、选择合作伙伴,通过学生的参与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资料,最终实现预定目标。
再次,重视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无论在学习场所的选择,个体需求的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给教与学的过程创造了富有生机的广阔天地。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重视探究性。与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式教学比较,探究式更着重探究问题的选择、学习过程的多样、操作的自主、资源的开放,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努力实现目标。因此,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富于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设置情境,导入探究
情境的设置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情境设置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好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对探究目标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一节知识点时,以歌曲《春天的故事》作为导入。当歌曲响起时,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教师接着提出问题:歌词中“一位老人”指的是谁?“在南海边画一个圈”指的又是什么?“一九九二年为什么又是一个春天”?“背景是什么”?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学生可能对问题回答不完整,但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也能达到设置情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货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闲置的物品在课堂上进行等值交换,当交换出现困难时,找一种方便可替代的中介来解决,这就对货币的产生、作用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探究货币的兴趣。
2.正确引导,实践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支持者、管理者,学生是探究者、分析者。教师要善于在探究中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理解或暂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轻易表态,引导他们在学习、探究中自行解决,通过交流和沟通锤炼他们的思维。探究时普遍存在学生中的一些疑问,教师可以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方面,组织学生合作集体探究。例如,在学习“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个知识点时,请学生们谈谈对金钱的作用和看法,或者交换自己的心得,再根据这些现象继续探究。面对有人主张“金钱万能”的观点,不是简单地否定,而应该通过实例循循善诱,引起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探究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是教师积极、主动、适时的引导,学生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成为课堂的主人。
3.课下实践,深入探究
“学以致用”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课堂探究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外的探究不仅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更能促进课堂的探究。对于一些政治现象、哲学观点和国际时事,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深入探究,主张他们把自己的观点、理解和看法写成文章,教师进行指导后,鼓励他们把优秀的文章公开发表,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深入调研,得出结论。例如,“社会主义有剥削吗”?“如何看待私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家”?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课下调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
4.反思评价,总结探究
探究式教学活动结束前,对前面的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之前的方式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价,对以后的方法、手段进行改进,能使探究不断深入下去。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表述自己或者是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对照自己观点,并认真思考;第二步是其他同学结合自身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第三步是教师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指出不足,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过程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既关系到课堂的效果,又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思维是否得到锻炼。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反思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反思探究的实际效果如何。又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在思想、态度上会表现出不同,这样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探究,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收获如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能够和教材观点相统一等,也需要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具体来说,一是要反思是否在探究中建构了新的知识;二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否有严谨科学的态度;三是反思和总结是否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提高,也就是坚持反思的科学性。
三、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完善
1.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素质,又要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高中政治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国际政治等知识渗透于整个教材,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贴近实际生活,留给学生思维的拓展空间十分广阔。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探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由“演员”转变为“导演”,组织、引导课堂与学生合作共同研究。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竞争者、质疑者、解决者。因此,教师要给探究活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时空里自主地学习,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最后,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而是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由于环境、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的限制,往往出现脱离探究主题、中途修改和调整主题的现象,因此教师正确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这种指导不同于传统知识点的解释,探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真实的生活,需要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针对探究目标共同面对问题情境,在相互启迪和提升的探究过程中一起研究一起解决,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学科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又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2.探究的“问题”既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又要指向教学目标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因此有时候探究式教学模式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把“问题”贯穿于探究式教学的始终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
一方面对于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或者教师提出,或者是其他途径得来,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探究的“问题”主要是看是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应课堂及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当然“问题”也不能天马行空,远离目标所指向的课本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问题”贯穿于整个“解决”过程,最终结果才能指向教材。另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始终引导学生从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而不能强调学生的回答是否“标准”。固定的“标准”往往禁锢学生富于创造的个性,无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对于学生创新性思路,甚至学生思维只要与“问题”具有某种相关性,教师都应善于发现和把握,适时地给予鼓励,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过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照个别差异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与具体情况,才能把他们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探究式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面向个别优秀的学生。探究活动受课堂时间和学生之间水平差异的限制,探究活动容易受个别学生的控制,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这既违背探究式教学共同参与的原则,又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发挥好“导演”的作用,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首先,教师在课前定好“探究”的方向,要求学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是本次活动权利的分享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防止个别成绩突出的学生的垄断行为代替整个合作过程。对于不发言和发言较少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关照,使他们有信心、有机会参与到过程中来。再次,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同学不能为了照顾全体而打击他们的创造性。既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和聪明才智,又要鼓励他们开展自我批判和创新发挥,促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EB/OL].http://www.pep.com.cn/rjqk/sjtx/sxzz/pg2004_3z3/201101/t20110106_1006355.htm.
[2]张洁.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王利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实践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9.
[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靳玉乐.探究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郑国瑞(1972-),男,河南舞阳人,河南许昌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茂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