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特征探究

2014-04-11段汶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美术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美术教育明显地呈现出明确“视觉性”、凸显“人文性”、深化“实践性”、强调“愉悦性”等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在肯定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核心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关注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过程和方法改革的重要作用,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等一系列举措,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提升教学品质,提高国民素养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当代美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课程改革 美术教育 新课程标准 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术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怎样的美术教育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如何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优质的美术教育?这些问题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甚至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加速了美术课程改革的进程,有效地改善了基础教育中美术课程的边缘地位,为推进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引发了我国美术教育的整体深刻变革,从学前美术到高校美术教育,不同阶段的美术教学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特征、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更加细致且更具针对性地对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通过美术教师、学生、管理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从美术教育中获益,整体提升我国的国民素养和创造力。在这一系列新课程改革中,我国的当代美术教育也随之呈现出明确“视觉性”、凸显“人文性”、深化“实践性”、强调“愉悦性”等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明确“视觉性”特征,发展创造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美术教育的课程,是根据学生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和发展顺序,结合美术学科内容结构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安排、进程、时限并包括大纲和教材。”[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曾经长时间受到制约,美术课程的结构较为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缺乏美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在总结我国以往美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内容和实施细则。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肯定了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放在首位,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并理清了“视觉性”与“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三者之间的关联,更准确地把握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

1.重视审美教育,把握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正如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前言中所述,“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2]。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管理等领域对图像的消费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基于此,明确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巩固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美的形象、色彩乃至精神对人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发展视觉表达、交流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运用美术语言和新兴媒材与技术富于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充分地享受美和创造美。这不仅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措施。由此,新课程标准对当前美术课程的定位和建议可谓及时而精道。

2.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课程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还应该根据“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尝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强化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3]因此,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承担起引导者的重任,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协调发展功能,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综合运用美术及相关学科知识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使学生逐渐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毋庸置疑,如何促进美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是当前我国美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美术学科教学实力的重点。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代社会的美术教育应该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积累创造力。这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每位美术教育的参与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实现。

二、关注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联系,凸显“人文性”特征,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类审美智慧的体现,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2011版新课程标准着意强调了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使学生学会欣赏、尊重、关注生活中的美及美术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将生活中处处存在但易逝的美凝固并升华为永恒之美。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为美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和挑战。事实证明,枯燥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和单纯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美术教育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当前的美术教育需要以丰富的人文视野积极扩充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把校园内外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分体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快乐,养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在愉悦、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提升人文素养。endprint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还较明显地存在着城乡差异大,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因此,更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正视地区差异,灵活地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生活,大都市的展览馆、博物馆及便捷的网络文化资源与边远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闲适质朴的生活和民族风情虽然具有显著的不同,但经过美术教师的发掘与巧妙整合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感受与创造力的优质美术教学资源,为当代人提供更多参与现实生活、积累审美经验的机会。

三、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深化“实践性”特征,提升教学品质

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对深化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介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当前的美术教学能够很好地把课内与课外、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合作提升教学品质。

1.教、学合一,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学尤为如此。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必须善于读书,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和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这些素养能够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环节中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另一方面,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中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师生双方的协调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中有益的尝试,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合一,教学效果良好。

2.关注社会发展,以多元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

在当代,美术学科的人文特质和“实践性”特征更为明显,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融、多种媒介介入的复杂面貌,包含了绘画、书法、手工、工艺设计、鉴赏、民间艺术、建筑、雕塑、科技等艺术门类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仅着眼于专业知识的直接传授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必须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扩大美术教学的外延才能彰显当代美术教育的特色。除了范画、游戏、故事等传统教学辅助之外,灵活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影像、音乐、参观、访问、探究、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媒介开展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这些都是有益的教学实践与尝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当代社会获取信息的便捷使美术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反馈更为直接,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当前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各个美术学习领域中,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参与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在美术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进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促进美术教学品质的提升。

四、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愉悦性”特征,培养综合能力

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特别强调美术课程的愉悦性特征。2011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提升自信心,以及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的养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内在协调关系,强调“愉悦性”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需要人的脑、眼、手等器官协调并用,且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因为观赏者自身的阅历、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甚至观赏心情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在美术教育中是不科学也行不通的。当前的美术教学应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艺术讨论、表达艺术观点,倾听学生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见解,了解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所展现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也能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获得更多发展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和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把“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2]落到实处。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各环节都应注意保护学生个性,不带偏见地鼓励学生提升自己的自信和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愉悦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意,从而得到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同时,这些措施也能为构建更完备的美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打好基础,有利于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顺利展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美术教育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作为我国普及美术教育的重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丰富的教育价值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进一步发掘。伴随着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中小学乃至高校的美术教育正面临着更加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教师、学生、管理决策人员还是社会大众都是这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美术教育为前提,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中国的美术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传媒集团,2011.

[3]钟启全,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段汶利(1979-),女,四川宣汉人,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程美术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