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活动式的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14-04-11王远远
王远远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汕尾 516600)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生存压力大,要想在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更新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思路,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堂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最基础、最重要的环境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同时受到了本科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课堂教学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因此,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在充分分析高职课堂的现状及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高职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课堂是给学生提供职业准备的教育场所,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学校要求、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笔者认为高职课堂教学应该具备教师、学生、资源和手段等四要素,因此,笔者将从这四个要素来分析高职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教的现状。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和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也处在起步阶段,而且教学方法受到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大多数课程还都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尽管各高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但大多教师由于个人习惯及理论水平的制约,还是以讲授为主要模式,该种模式有其优点,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生,采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学生逃课时有发生,逃课频率越来越高。
2.学生学的现状。相对本科院校的生源来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其知识水平和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的接受能力不高,但高职学生的好交往、爱实践、思维活跃且渴望同教师或同学进行感情交流的性格特点给高职课堂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3.使用教学资源的现状。教学资源使用单一。在高职院校,多数课程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而且有些教材是由教师根据其授课需要进行编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需求,也缺少相关行业人士的参与,编写体例不够多样化,造成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脱轨,同时,在信息社会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课程教材一旦选用,便会重复使用多年,旧知识难以应付岗位的新要求。
4.采用教学手段的现状。高职课程的教学手段普遍存在单一化现象。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高校大部分教室都设有多媒体,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尽管信息化设备齐全,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对信息化教学的误解以及个人的信息素养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使用效果不理想。由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形式改为计算机加投影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还是单一化。
二、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知识
1.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共同体”一词源自社会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共同的精神意识,而“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即是“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目前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由于各自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学习共同体的定义也不同,本文中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构成的团体,在团体内部,学习者之间围绕共同的主体内容,通过对话、协商、竞争等形式,达成共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实现个体的知识更新和成长。
2.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对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目前学术界还不统一,总体上分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基础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在本文中,笔者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认为基于高职课堂的学习共同体构成要素为:老师、学生、共同目标、资源。老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内部表述,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扮演着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扮演助学者角色,对学习共同体进行组织与经营。学生——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学习者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共同体里,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以“专家”的身份参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从原来的“听者”转变为现在的“说者”,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目标——学习共同体中的任务载体。共同目标是教师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设定的学习任务,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协作与竞争,教师可根据既定的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调节。通过共同的目标培养了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协作交流的能力。资源——学习资源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利支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材本身,还包括网络资源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支持工具,因此,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技术支持的资源也包括学术支持的资源。技术支持的资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比如说QQ、博客、维基百科等等;学术性支持的资源是指为解决问题提供学习者本身所欠缺的知识,比如教师、同伴、专家等人力资源,以及书本、网络等资源。
三、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迄今为止,有两类较为常用的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一种是基于生命周期的构建模式,另一种是以交互为主的构建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学习共同体类别及侧重点等方面均有不同。Johnson经过研究,建立了一个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式,它包括四个要素:形成、规范、执行和冲突解决。在参照Johnson(2002)和相关研究学者(王广新,白成杰,2005;况姗芸,2005)对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模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高职课堂学习特点,高职学生的学习背景,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分布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笔者建构了一个基于主题活动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如图所示:
该模式参照路德维格·哈德曼将学习共同体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快地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上。参与阶段,主要分为教师参与和学生参入,教师参入活动主要完成的任务有:确定本次课堂共同的学习目标,提供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学习资源,搭建资源丰富、气氛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异质同构的分组。学生参入活动主要是根据既定的共同目标,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关闭阶段发生在任务完成后,是学习共同体暂时性的关闭。
2.高职课堂学习共同构建的原则。一是平等对话、共同协商的原则,是在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首要原则。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说者”变为“听者”,让学生放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要一味地否定,要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而进行详细的解答。除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外,生生间也要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协商解决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从最初的边缘性参入到积极主动性参入。二是尊重差异共同分享的原则。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根据认知分布理论,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同是也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整体上是有差异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才能够进行知识的共享,才能够让学习共同体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创建资源丰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在web2.0环境下,各种技术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给传统教学手段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教学变革带来了机遇,学习共同体同样需要很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这样能够保证信息的流通得以顺利进行,保证共同体成员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以发挥,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高职课堂构建基于主题活动式学习共同体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高职课堂上学习主体缺失的现状,真正做到学习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根源上解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本文研究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可行性的阐述,给一线老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希望此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S.D.Johnson a1.Team development and group processes of virtual learningteams[J].Computer and Education,2002.
[2]郑琼鸽.高职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归因思考[J].职教通讯,2013,(18).
[3]贾文捷.关于深化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