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4-11戴淑妮
戴淑妮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团委,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也考验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来自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家庭背景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现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西部家乡来到中东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于西藏、新疆等偏远西部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之间在居住环境、家庭收入和规模、文化背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居住环境。通过对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西藏、新疆地区生源和父母从事职业信息的统计分析,50%的藏族学生和70%的新疆籍学生都来自农村地区,父母职业也各有不同。表1是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环境的基本情况。
2.家庭收入和规模。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情况来看,家庭收入和规模也有很大差异(见表2)。拉萨、乌鲁木齐等大城市的学生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工资,稳定且有一定存款,一般为3口之家;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收入比较灵活,个体收入来源或者固定薪金,经济情况也相对比较乐观,家庭人数在4口左右;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务农的收入要支撑5~6口之家,加上子女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等等,对整个家庭来说是比较艰难的。
表1 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环境数据统计表(以外国语学院为例,数据来源为学生入学登记表)
表2 学生家庭收入和人口情况表(以外国语学院为例,数据为平均值,数据来源为学生入学登记表)
3.文化背景。少数民族学生在不同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环境中成长,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在校的心理状态等都会受到比较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具有鲜明的特点,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展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实现自我肯定和一定的归属感。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必然对他们的成长历程有着重大影响,所形成的人生观和心理特点都会不尽相同。
二、常见心理问题和特点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既有少数民族的个性,也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要考察来自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对现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1.常见心理问题。①环境适应问题,来自西部地区的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居住环境、文化背景的改变,导致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这不仅仅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生长的特殊文化背景下自然地接收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行为准则、家族模式上,由此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以及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心理体验的改变。我校这部分西藏、新疆籍贫困大学生,自入校后首先面临着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无法与其他人顺利地展开交往交流。其次,他们在衣食住行上与非少数民族学生有很大不同,民族服装、饮食食材的偏好、课余兴趣爱好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再次,由于环境气候特点的巨大变迁,水土不服、空气条件等会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出现各种健康状况,从而引发心理上的不适应。②专业学习问题,以我校外国语学院为例,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藏族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原有英语基础就差,大部分都没有开口说英语的经历,以至于入学后对专业学习选择性地逃避,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这一系列的差距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体验,由此产生自卑心理。③集体生活问题,进入大学后,因为语言交际上的自我设限,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交际生活,集中表现在多与本民族的学生抱团,鲜少与非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交际圈。个性突出的学生之间会出现难以协调以致不能继续共同生活的局面。④情感表达问题,西藏和新疆籍学生基本都有信奉宗教的传统,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地大学生有很大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的表露大多是外向型的,热情爽朗、兴奋型居多。随着与内地文化接触的越来越多,对两种文化差异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这种差异感和陌生感使其情感表达上容易出现一种包含多种负面情感的心理不适应症。我院西藏和新疆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校后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容易出现外向热情和内向拘谨并存的现象。
2.心理特征。①民族自尊特点,西藏和新疆地区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受当地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存在一种天然的自豪感;宗教在少数民族中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也是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民族自尊的重要源泉。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特别是生活在偏远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意识到生活条件和基础教育状况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的客观差距,这些差距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②情感封闭和情感依赖特点。以游牧业为主的西部少数民族以家庭为单位逐水草而居,团结协作、互通有无相对较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个体更倾向独立自主,难以屈从于群体,这种习惯性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后较易倾向于自我封闭。③同民族间亲密和不同民族间戒备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在他们的情感中早已建立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的稳定因素,因而无论在学习或交往过程中,他们都会不自觉地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进入内地高校后,他们身边遍地都是佼佼者,不管是家庭经济条件还是个人学习基础都会使之产生一定落差,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在与不同民族大学生交往时,总是担心被人瞧不起,存在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出较强的自尊维护欲,存在一定戒备心理。
三、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现状和特点既具有其特殊性,也具有大学生心理发展、心理矛盾的普遍规律性。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身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积极想方设法,帮助、引导其心理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正确认识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做好适应性教育。在入学初,对这部分特殊学生就应该给予关注和指导。环境变迁后,他们的一系列不适应心理会凸显出来,作为专职辅导员老师,在学校管理和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沟通排查后做好适当的心理调适指导。重视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及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民族间的学生交流活动,主动让自己置身于各种社会环境,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2.依据学生专业学习实际,开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我校外国语学院为例,针对他们的专业学习问题,特别是那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较弱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汉藏分班、配备专门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以促进他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为进一步促进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学院于去年开始实行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混班的教学模式,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的教学活动,希望他们在差距中互相追赶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机会获得学习奖学金,鼓励他们勇于学习,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重视民族学生的文化宗教习惯,开展多种特色活动。积极营造一定的民族文化生活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能感受到一个类似本土的文化生活环境。尊重他们的文化宗教习惯,支持他们通过过民族节日、穿民族服装、举办民族文化展览等形式创造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围,鼓励汉族学生参与进来共同体验,使来自边疆地区的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亲切感、归属感,逐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开展多种特色活动展现民族风采,以此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的亲近感,加强了各民族学生间的大团结。
4.帮助家庭经济经济困难的学生,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还存在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除了在环境适应、专业学习问题上同样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在生活条件上也不如其他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以及各类校内外补助获得,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脆弱更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排斥与人接触交流。我们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物质资助和心理疏导,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在确保他们生活学习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其提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以实现自我肯定,从而更好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特征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人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是实现教育公平、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帮助这些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新的文化氛围,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实现自身价值。
[1]赵云龙,赵建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1,(10).
[2]庄立臣,任成金.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3]朱文玉.普通高校少数民族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