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九江舞龙文化及其保护

2014-04-11邱梅珍孔军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彭泽舞龙九江

邱梅珍,孔军峰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九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是京九、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的交汇处。从长江流域的格局看,九江是沪、汉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又是长江段赣、鄂、湘、皖四省结合部;从京九沿线看,九江是唯一的水陆交通枢纽;从江西省的发展看,九江是唯一具有通江达海能力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江西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开放带的“北大门”, 具有“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

一个城市的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独具特质的城市文化,九江要想实现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建设与目标相适应的城市文化。2011年《光明日报》曾刊发了一篇题为“江西九江文化旅游建设纪实”的文章,文中指出“在经济建设中,文化产业要发出强音,文化实事与民生实事一并安排”[1]。2008年九江剪纸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保护、发展瑞昌剪纸艺术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09年年底,九江市已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九江提出文化强市口号,并把非遗申报放在首位[2]。在这种形势下,对九江古老的舞龙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文章可以为其它民俗体育非遗保护提供参考。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概念性的词汇,在这些年,特别是近来的几年,这个概念从一个简单的词慢慢变成一个很时髦的词,在这个过程中,从国家的部门到民间群众,都已经对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有所认识,大家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抱有特别大的热情。目前的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据说是在日本那里产生的,它以前用汉字写为 “无形文化财”。这一概念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后,又开始翻译成了法语,到后来又翻译成为英文,而中国驻联合国的那些官员和翻译又把这些词从英文翻译回来了,就写成这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0年,我国就开始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2001年,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同时进入该名录的,还有日本的能乐。但是,当时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只是用一个简短的篇幅报道了这件事情。而日本的新闻媒体却截然相反,用通栏的大小标题,把能乐进入联合国的非遗名录当做他们国家一个极大的荣誉来报道。说明我国在2001年的时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3]。“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民间文学,如药王孙思邈传说;(2) 民间音乐,如定边民间道教音乐;(3) 民间舞蹈,如蜀河双彩车;(4) 传统戏剧,如洋县杖头木偶戏;(5) 曲艺,如黄梅小调;(6)杂技与竞技,如武当武术·武当丹道;(7)民间美术,如武汉剪纸;(8)传统手工技艺,如吹糖人;(9)传统医药,如马应龙制药传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 “保护”指一种措施,是说保证这种非遗强大的生命,也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方面的认证:档案学习研究、保护保存弘扬宣传,还有传承(主要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一些教育)和兴起。目前我国有关文化的法律有两部,一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有一部是《文物法》。 2001年至今,中国已有23个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居世界首位,“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是我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最大特点。目前已建立了四级保护体制,公布的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28项,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448名。

2 九江舞龙文化的历史与特点

九江舞龙,又称龙灯、灯舞、灯戏,与狮子一起合舞叫狮龙舞,其中九江湖口草龙和彭泽板凳龙名气很大。舞龙,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游走形式,由龙头、龙身、龙尾连接的“手举舞龙”,其目的最初是祈神求雨,一般都与龙王庙关系密切[4](P73)。

湖口草龙,俗名谷龙,以稻草为主要材料,辅之以竹木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一般为9-21节,其编织工艺复杂精致,采用了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制作一条长28m,龙身直径0.38m的草龙,用草约8万根,不露人工痕迹,呈现一派庄重威严,古朴典稚的神韵。相传,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元宵之夜……有以草缚成龙,用草幕遮草上,宓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5]。起初,劳动人民为庆祝丰收,会在每年秋收之后,用稻草扎成草把龙,以表达人们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如今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都会在大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的气氛。

彭泽板龙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彭泽民间一种别具特色的灯具。彭泽县地处江西最北部,临长江,依青山。自古以来,彭泽的百姓崇尚“耕读传家”的传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彭泽遭受到的旱涝灾害尤其多,当年百姓有“龙潭汲水”的习俗,因此,彭泽百姓对龙有着固有的图腾崇拜,以祈求丰收祈祷平安,彭泽板龙便因此而生,成为一个特定的习俗留在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里。 它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串联起来,现在为了方便,改用2米左右长短的木板作底座,将木棒穿孔连接成长龙,构成龙身的主体结构,耍龙的人手举着木棒出游。 板座上装有竹篾做成的龙身、龙尾骨架,再在外面糊上彩纸,一节节木板连接起来构成了龙身。通常还会在龙头上画出龙须、龙眼、龙角、龙珠等,装饰上龙鳞、龙鳍,绘上花纹图案、贴上剪纸等工艺品,造型生动,舞起来有腾云驾雾的势头。

彩灯舞,主要流行于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以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最为盛行。古代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大都会表演彩灯舞。游草龙时走“之”字型游龙步,动作主要有游龙、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柱等。五谷灯则配合着围绕在龙身旁边做穿花、扭步、逗龙、搔痒、逐龙等动作。锣鼓响时,草龙左右腾跃,忽而在花灯之中穿窜,忽而在引球之后摇头摆尾,忽而表演龙头龙尾扑腾相咬,呈现出一

派欢庆、吉祥的景象。如今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也会在大街小巷,或者村头湾边,舞起形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九江龙灯,也称花灯、彩灯,是九江各县元宵节最普遍的娱乐活动之一。据说花灯是从北方传入的。九江“龙灯”也叫“龙舞”,俗称“玩龙灯”。龙灯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龙身节数多则近百,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九江龙灯有火龙和布龙之分,龙身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能燃烛者称“布龙”、“沙龙”。“龙舞”套路很多,最常见是一人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逗其作舞。“龙”随红珠做腾跃、滚动、盘起、穿插等动作,使观赏者目不瑕接。

“跳花灯”是体育活动项目,在2000年《体育大词典》中有专门“跳花灯”一条,在壮族地区这一项目有几百年历史。[5](P248)九江龙灯的制作,一般传统用竹篾制成龙体,以彩纸剪贴鳞片,再用色布连接而成。可制成红、黄、兰、白、黑五色龙。龙的大小可九节、十一节直至百节,一般为奇数。每节用木杆持之,分人操作,相互连为一体。龙首有一人持龙珠,引龙飞腾翻滚。玩的套路有滚龙、甩龙、二龙抢珠、九龙参顶等。龙尾有一男扮女丑,手持破蒲扇一路打趣,夜里玩龙时,龙体内点燃油棉灯、蜡烛,草芭龙则插香火,名曰“火龙”。到村组户头玩龙前先投灯帖。九江浔阳花灯是该市所有花灯里面最好的。浔阳龙灯是家族为单位的家祠龙。2010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赣府厅发[2007]7号)文件精神,为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名录体系建设,按照《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赣文社字[2009]23号),各设区市进行了认真申报。省政府办公厅在组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论证基础上,经过省级专家委员会和部门联席会议通过 ,将推荐的206项目向社会进行公示,其中就有彭泽板凳龙。

3 九江舞龙文化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彭泽板龙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每年元宵都要举行盛大的巡游舞龙活动。1979年,在一些民间艺人的努力之下,艺人自发筹款制作板龙灯,组织人员参与游龙活动,让四邻八乡的村民在元宵佳节重新见到了气势不凡的彭泽板龙。从那以后,彭泽板龙成为一年一度闹元宵的重头戏。不论是规模、形式,还是时间、内容,都有了创新和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鼎盛时期。

据介绍,在改革开放之后,彭泽板龙的制作工艺日趋完善,活动规模更大,影响更为广泛。每年元宵节,彭泽村民都要举行游龙活动。板龙出游时,需要200~300名壮汉共同托举,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周边村民百姓纷至沓来观赏。板龙所经之处,沿途群众鸣放礼炮、设案相迎;至县城,活动达到高潮,人声鼎沸、礼炮震天、万人空巷。板龙出游成了彭泽县民间民俗狂欢节。

彭泽板龙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综合性、艺术性、自发性和群体性于一身,展示了木匠、竹篾匠和民间艺人的智慧,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音乐、戏剧于一体,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使之完善地统一在整个游龙活动之中,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去年11月,彭泽板龙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成为赣文化的又一标识。

2006年在开幕式期间穿插九江市彭泽县的板凳龙、湖口县的草龙、修水的花灯,及800人组成的太极扇的表演。

另外,本次大赛共分开幕式、大型演出、踩街巡游、舞龙舞狮比赛和闭幕式五个部分,赛程历时5天。在大赛期间,主办方九江市人民政府还举办了中国(九江)首届龙狮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九江)国际龙狮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龙狮踩街巡游、国际龙狮总会执委会会议和四省毗邻地区区域合作恳谈会。

从2006年起,中国国际龙狮精英赛连续9年在九江举行。9年来九江已成为“长江龙”的赛事基地、训练基地。龙狮已成为九江一个新的品牌,一张新名片;为九江打造“长江龙”基地,建立国际龙狮学术研究,发展龙狮文化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甚至对促进九江的经贸合作、商贸旅游、推动九江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江流泗镇已故老艺人周云开曾于1920年至1945年间多次扎过草龙,是远近有名的扎龙大师。自上

世纪50年代后,由于草龙编扎工艺复杂,没有人有耐心专致从师学艺,导致这一民间工艺濒于失传。期间虽有草龙游舞,但编扎工艺相当粗糙、简单。直到1985年,流泗镇流泗村三组农民喻芳泽,对编扎草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多次登门求教,拜师于当时已82岁的老艺人周云开,才得以把这一民间技艺继承下来,成为当今编扎草龙的一代名师。为使这一手工技艺不致失传,喻芳泽摒弃过去农村“传男不传女”的思想,将其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喻远莉,使其成为当前湖口编扎精致草龙的唯一传人,被当地人们誉为“小龙女”。

近年来,九江掀起风俗乡村喜迎新年的活动,民俗体育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日趋富裕,舞龙彩词又添入了新的内容:

爆竹一声闹元宵,黄龙降临乐陶陶。

新春古镇豪气展,现代新村玉楼高。

改革开放谋发展,脱贫致富有高招。

富民政策千般好,绘出新村分外娇。

小康岁月年年富,人民生活日日高。

与旧舞龙彩词相比,彩词表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反映出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赞美。

4 九江舞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1 多样立体的保护措施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存状态,情形也很复杂。其中的许多舞龙文化事象,尤其是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文化事象(诸如祭龙、龙的故事、谚语等),其内部的构成更是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在对其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必须是全面的和立体的。

比如,对于九江舞龙种类的保护,就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生存现状,实施不同的保护手段。对于具有较强艺术生命力但创演低迷的花灯、桌上跳龙等等,要从人才培养和推动创演入手加以扶持;对于那些有着深厚群众基础但演出市场不健全,且人才匮乏的湖口草龙、彭泽板凳龙等等,要着力于培育市场、培养观众,并从传人培养和创新节目等方面加以扶持;而对那些长期不见演出且传人匮乏、又缺乏专业团体而濒临失传的草龙品种,则要积极关注、主动发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老艺人表演的节目进行录音录像记录整理,建立文物档案。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必须要求有关方面从全局高度予以科学地规划和有效地把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采取多样立体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协调一致,实现良好的愿望。

4.2 科学有机地保护措施

由于门类划分和学科范畴的限定,许多相互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容易出现因被人为“肢解”或“拆分”保护而带来的种种遗憾。

民俗体育和民间艺术、宗教、宗族、美术、戏曲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仅以九江最为著名的“草龙”、“板凳龙”来说,它们无一不是与上述文化相关。其中,浔阳舞龙是家祠龙、瑞昌舞龙是地方对龙崇拜的代表。有些节日剧目的形成过程,就是这些舞龙的形成过程。从历史渊源去看,九江板凳龙、草龙、浔阳龙与农村节庆表演的剧目,实际上互为表里。因此,在实施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文化自身的内在关联和自身规律出发,进行科学有机地保护,避免片面简单地仅从体育学科角度或局部事象出发进行保护。避免保护工作堕入“舍本逐末”的尴尬局面。

4.3 统筹思考、做强九江舞龙文化

对于九江舞龙文化的保护,不能只专注于对舞龙本体进行传统的传承与弘扬,还要注重对其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编辑和出版,注重对其制作工艺,尤其是传统节目包括祭龙祭词的采录和保存,注重草龙、板凳龙艺人的选拔和培养,注重舞龙演出场所的建造和维护,注重舞龙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传承。同样还要采取相应配套的措施,多元发展。

九江,背依庐山、傍着鄱阳湖,旅游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正成为我国和江西省

经济的牵引力,日益受到国家旅游局的高度重视。江西省和九江市均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建设,产业地位愈来愈突出。随着九江市“强工兴城”战略的稳步推进,文化建设对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2012年 4月15日,九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旅游大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九江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厚重的人文历史的核心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九江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在九江旅游发展中,九江县、庐山、浔阳、瑞昌先后推出民俗游(包括赛龙舟、板凳龙)的项目,受到游客的喜爱,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民俗正在成为变革九江旅游的一股动力。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我们不应满足就舞龙抓舞龙,而要跳出舞龙看舞龙、发展舞龙文化。不仅需要在发展舞龙的观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扩大思维半径,统筹思考,汇聚合力抓发展,更要有创新的思维,谋划全局,形成一套成熟的九江舞龙文化发展新理念来指导,才能取得九江舞龙文化跨越式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慧.江西九江文化旅游建设纪实:旅游是船文化是帆[N].光明日报,2011-10-23.

[2] 张新红.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崎岖[N].寻阳晚报,2010-1-2.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瑞士,2003,10.

[4] 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5] 笔记小说大观[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记,1984.

猜你喜欢

彭泽舞龙九江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Particle captured by a field-modulating vortex through dielectrophoresis force
舞龙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长干曲四首(其二)
中秋舞龙
广东省水利厅原巡视员彭泽英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
鹭鸟如诗
永远跟党走
彭泽 “3+X”让基层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