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危机论略
2014-04-11田夏彪
田 夏 彪
(大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它要通过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整个农村教育系统优化来实现。然当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整体处于一种薄弱状态,且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催生了人们对农村幼儿教育需求增强的情况下,农村幼儿教育在不断“繁荣”中走向了误区,存在着诸多实践问题和发展危机。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危机的表现
毋庸置疑,城镇化的内涵并非仅为人口城镇化率的“数字统计”和空间的“圈地造城”,更重要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形成相应的价值理念和能力品质。因此,基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和长期发展,有必要高度重视给予农村幼儿群体良好教育,为其成为未来和谐城镇化建设主体打下综合发展的素质基础。
(一)农村幼儿教育过程的“成人逻辑”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村幼儿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送进所谓的幼儿教育机构,可较少有农村父母将幼儿教育看成是其子女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仅仅是为了“便利”他们的外出打工活动,以确保幼儿的“看管”有保障。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家长意识上缺乏“幼儿教育”的价值理念,往往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随从”他人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教育机构,别人孩子如此选择则自己孩子也理当跟从,否则自己“良心难安”。换言之,农村社会成员选择“幼儿教育”是将其当成一种任务,而非一种自觉的主动关怀,他们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关注”是一种成人“抚育”幼儿的责任转嫁。而与之相应的是,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展开的教育过程以“智育”或“知识”为中心,呈现出明显的“小学化”痕迹[1]。如力图通过识字、算术、背诵等内容让幼儿变得“聪明起来”,以便他们能“像模像样”地向成人展示其学习成果,而成人们包括教师和家长对此则引以为傲。然而,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上述农村幼儿教育实践是在“成人逻辑”价值指导下展开的,从让孩子“选择入园”、“接受教育”等各环节都表达着农村成人的“意志或价值”,幼儿父母和老师为了各自的“财富梦”而以“牺牲”幼儿的健康发展为代价,他们没有给其提供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快乐游戏、自由创造的“权利”往往被“成人世界或逻辑价值”所裹挟,这对农村幼儿们来说的确是一种“灾难”而非希望。[2]
(二)农村幼儿教育管理的“非人本”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真正的教育是用爱滋润起受教育者心灵的好奇、主动、宽容、激情等品质的形成。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管理却“劣迹斑斑”,成为一时之“教育重灾区”,频繁发生在各地的“幼儿教育事件”即为印证,如幼儿园长为抢生源往饮料瓶中注射毒药以致幼童死亡;幼儿园为提高幼儿出园率而让其服用处方药“病毒灵”;幼儿食物中毒而集体入医院等,不一而足。虽然这些事件不能直接说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幼儿教育问题,但至少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幼儿教育管理混乱现实的重视和反思,特别是普遍化地将幼儿当成一种工具来处置或换取利益筹码的“非人本”管理。可以说,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管理的确存在着因“私立”而沦为“恣意胡为”的现象,导致了农村幼儿教育不断远离“善性品质”的发展趋势。当然,农村幼儿教育管理的“非人本”更多表现在幼儿具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是被动地按照机构或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一整天的学习任务,并且出于安全考虑幼儿基本上被束缚于房间进行学习和活动。此外,为了避免增加负担,教师往往让学生少喝水、少追逐嬉戏,以减少其“照看”和“料理”幼儿“排泄、损伤”带来的额外事务。此外,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师资及条件较差,不少村落存在着“一师一校”的状况,只要老师遇有“人际关系、农事活动”即可宣布“放假”或让某一“优秀生”代为“教学”,使得教育活动“无章可循”。
(三)农村幼儿教育需求的“被压制”
农村城镇化发展是综合的,其影响扩及农村社会成员传统生活结构的变革上,而变革当中深受心灵或精神煎熬的社会主体无疑是众多的留守老人和幼儿。因为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外出打工,留下“无力”的老人和儿童守望家庭和乡村,这尤其对留守幼儿来说是一种“痛楚和不幸”,他们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其身边朝夕相处的“教导”,没有任何选择地被送进了作为所谓城镇化“福音”的幼教机构中接受教育,而同时农村社会成员根深蒂固的观念中认为小孩最好的选择就是“背上书包上学堂”,过一种“学校”的生活,于是幼儿的命运早早就被不良的现实教育所“捆绑”。并且,农村社会成员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是悖谬的,一方面认为学校是幼儿或青少年学生生活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却对大学生毕业“失业”持有“白读了或白供了”的懊悔或讥笑心态。也就是说,农村家长或社会成员并非真的对教育持有一种“信仰式”的认可态度。显然,在如此的教育观念之下,农村家长将幼儿送往幼儿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并非出于对教育的自觉重视,只因城镇化进程中成人外出打工后家庭缺乏更多的精力或时间来照管孩子,于是只能无选择地跟随他人将孩子送进幼教机构,无论是农村家长包括外出打工者还是留守老人对幼儿教育机构都表现出“不可抗拒性”的被迫接受。至于对农村幼儿而言,“幼儿园”教育是“飘在空中的肥皂泡”,看上去“有花有草有玩具”很有吸引力,且这些“优势”还不断受到农村社会成员的有意“强化”去“诱导”孩子,希望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可实践中这些“美好”都被“教室或安全”隔离开来,他们被迫接受着自己不喜欢的“静坐”或“知识任务”。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危机的成因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短板”,虽然农村社会成员日益熟悉“幼儿教育”概念,而且幼儿教育机构迅速在乡镇或村落“蔓延”开来,但其“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许多问题,如上述教育过程的“成人逻辑”、教育管理的“非人本”性、教育需求的“被压制”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困境的存在呢?
(一)农村幼儿教育供给结构的“非均衡性”
不可否认,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但形式上的存在和数量上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质量的保证,如果仅停留于此的话,也就无所谓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存在。毋庸置疑,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事业,其宗旨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健全发展,而非只为了少部分人获益。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最优的资源集中于乡镇或县城,只有较少农村家庭子女能获得相对优质的幼教服务,绝大多数家庭孩子只能在村落里由“能读会写”的村民所办“幼儿园”中接受“一对多”的“自由教育”,在目的、内容、方法上缺乏科学有序的计划性、系统性设计安排。可以说,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农村幼儿教育需求的“兴旺”,不管这种需求是“被迫”还是“主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都不自觉地将孩子早早送往幼儿教育机构已成事实和风气。但他们所能享有的幼儿教育资源却是不可选择的,只能将孩子交给自己村落村民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然类似的“幼儿园”更多是为了盈利目的而运作,缺乏真正的“育人”价值追求。所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村村有幼儿园”的“盛景”,却又都是质量低劣的“一师一校复式教学点”,由此能表明的是农村幼儿教育供给结构的严重失衡。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为农村幼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及布局规划,以致大部分农村幼儿教育都步入了“低水平”发展状态,甚或仅仅成为一种“应景之作”。换言之,农村幼儿教育并未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有着同步的质量提升,农村幼儿教育供给结构单一而低劣,大部分农村幼儿难以从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农村幼儿教育师资来源的“随意性”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结构是单一的,主要表现为村落社会成员个体为“盈利”目的而私设幼儿教育机构,没有任何相应的法律或审批程序,在一种“熟人认可”环境下将幼儿“召集”起来进行所谓的“幼儿园教育”,其所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在“有形”的农村幼儿教育背后缺少了至关重要的“魂”,即综合素质良好的幼儿教育师资。众所周知,当下教育教学理念倡导探究和合作,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宽容和激情等品质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必须要重视的,因为其所面对的对象是“涉世之始”的生命个体,自我不良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极易造成幼儿对“知识、学习、生活”的错误认识和价值定位。因此,农村幼儿教师有必要“用心”去组织和带动幼儿的“行动”,通过积极的“榜样”教育力量去滋润他们心灵的健康。然而,城镇化进程中散落于乡村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师大多来自“民间”,其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也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的专门培训,其所进行的幼教方法大多是自我的“设想”加上“电视节目”或“视频材料”的仿制。也就是说,农村幼儿教师在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教育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他们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演绎当下的幼儿教育过程,所以才会有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在幼儿教育中的“复活”,或将“智育”的培养提前到幼儿阶段来实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目前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学极不规范,课程与活动计划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要么‘重教轻保’,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小学化’的教学形式,布置较多的以书写为主的家庭作业;要么‘只保不教’,采取‘保姆式’的管理。”[3]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来源是“随意”的,许多教师缺乏对“什么是幼儿教育”的正确认识,往往以“成人逻辑”而非“幼儿逻辑”来展开教育实践,其后果是危险的。
(三)农村幼儿教育社会环境的“功利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办学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严重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是整个农村社会环境的功利化倾向。首先,从幼儿教育的消费者父母或家庭而言,他们将孩子送进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是为了解除“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以便其“幼有所教”而“安心置外”。其次,农村城镇化进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将农村社会成员卷入到“金钱、攀比”的“竞争”之中,以往平静恬淡的日子被“无人居住”的“豪华”房屋建设和隔离亲情并不顾生命健康的“工作打拼”所代替。换言之,随着城镇化“活跃”了农村经济收入增长“渠道”的同时,也使得新成长起来的幼儿一代的生活“土壤和风气”没有了“乡愁”可记忆。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互助”等价值意识日益淡漠,幼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了“功利文化”,再加之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教师不当的强化引导,使得农村幼儿发展不断趋向“名利”漩涡之中。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危机的应对策略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着危机,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必要运用复杂性思维来采取应对策略,从教育投入、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等方面加以变革,夯实农村幼儿教育的基础,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便培养出身心和谐的农村幼儿生命主体,并成为未来和谐城镇化建设的主力。
(一)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幼教的基础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和谐,而教育作为城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则承担着培养“人的城镇化”之重任。为此,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有必要作为重中之重获得优先发展,特别是政府的发展投入或扶持要向农村教育倾斜,以确保农村教育有着一个良好的结构体系。就农村幼儿教育而言,它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缘由在于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利于一个人积极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幼儿保持和孕育积极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激情等,这些品质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动力基础,它们的缺乏将影响到人一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可从时下应试教育之中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和学习怠倦严重及其创造力缺乏等教育现实问题的存在得以反衬或折射。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从优质的幼儿教育发展入手,政府或有关部门宁可放慢城镇化发展的规模扩张或数据统计率,也要积极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提升管理的科学化,加强师资的培训或专业化发展,使得农村幼儿能够在城镇化进程中真正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服务,从而开启人生学习的良好开端,为其未来生命的广阔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农村幼教的生活化
任何教育活动的实践都离不开教育观念的导引,错误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错误的教育实践。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农村社会成员关注教育往往是出于对其工具功能的期待,如若它给人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加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则教育会受到人们的“积极”重视或“青睐”,否则就会沦为一种“谈资”来加以讽刺。如那些未能获得“一个铁饭碗”而“游荡”的大学毕业生常被村民视为“书呆子”。换言之,读书或接受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则其价值“为零”,在此工具价值指导下农村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教育变为一条“分数——升学——就业”的产业链条,至于教育改变“一个人”的本体价值则不被人们所尊重,家长和老师为了让子女获得“高分”和“将来的美好”而可以牺牲“幼年、童年、青少年”的“时光”,让其过一种不属于自我“兴趣和选择”所想要和所应过的生活。可以说,如此教育实践所暴露的弊端日益显现,而幼儿教育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普及化”情境下,要不要使农村幼儿重蹈以往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教育不归路”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要转变观念,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通过“自然生长”环境提供、“良好榜样”的师资培训,让幼儿在“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时空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再被“成人世界”吞没了属于幼儿自身的生活世界。“农村幼儿教育中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特有的优势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幼儿教育自身活力的释放”[4],也即农村幼儿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资源、“有情”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民间资源,让幼儿在良好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活体验中孕育“求真”的好奇、“向善”的良心、“逐美”的个性。
(三)净化教育环境,凸显农村幼教的文明性
教育虽然有价值理想和追求,但从来不可能在“真空”中运行,它必然会受到教育之外的社会环境影响。同样,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也受到诸多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首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精神不断受到冲击,处于一种失传和失守的状态,以往较少存在的“吸毒”现象也悄然在农村滋生,且因村落众多分散及政府警力有限等原因而呈蔓延之势,如若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将严重影响到未来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教育环境还有诸如疾病卫生保健意识薄弱、自然生态环境日益破坏恶化以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因此,农村幼儿教育要良性发展,不让当下城镇化带来的某些“不文明”行为所侵蚀,须得净化农村教育社会环境中的“不正之风”,让农村幼儿教育在“谦和宽容、互助友爱”的淳朴民风中运行,使农村幼儿沐浴“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文明、富强和谐、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和谐、绿色城镇化发展真正能在他们身上得以实现。
[1] 于淑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13,(12).
[2] 梁丽珂,谌颖娟.农村幼儿教育——是希望还是失望[J].科教导刊,2012,(32).
[3] 高相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版),2008,(2).
[4] 宋燕.农村幼儿教育优势资源开发[J].辽宁教育,2013,(4).
[5] 于冬青,梁红梅.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6] 陈娟. 加强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后续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