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云故里、故居辨证(上)

2014-04-11秦进才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东垣正定县赵云

秦进才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赵云故里、故居辨证(上)

秦进才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故里与故居是相联系而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赵云籍贯,“常山真定”很明确,具体到乡里目前则无文献与文物资料证明。由于古今行政区划变迁,人们对于赵云故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东垣、真定、东古城的变迁,真定、正定的由来变化以及房子临城沿革、民间传说、坟墓等,无不说明了赵云故里应依据《三国志·赵云传》“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的记载,在东汉真定县(治今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辖区内寻找,正定县城不会有赵云的故居,临城县不会是赵云的故里,故里碑不能作为确定赵云故里的依据。

赵云故里;赵云故居;赵云故里碑

赵云故里何在?《三国志·赵云传》有明确的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1]9481 700余年来没有争论。然而到21世纪初年,临城县以民间传说、光绪戊戌年(1898年)赵云故里碑等为证据,宣称临城是赵云故里,要建赵云文化公园;正定奋起迎战,保卫赵云故里的地位,要建设赵云故居。由此引发了一轮热闹的赵云故里之争,报纸、网络、电视炒得沸沸扬扬,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成为一种标志当前人们心态的社会现象,双方并非为了追求历史的真相,更不是为了学术的真谛,而是精心策划的炒作,是对名人资源的争夺,与学术研究没有多少关系,但存在着历史真相被歪曲的危险。同时,在赵云故里问题上,即使不存在两个县的争夺,因行政区划的变迁,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此,笔者收集资料,追根溯源,对赵云故里、故居稍作辨证分析,以请教于大家。

一、故里与故居含义的考察

顾名思义,循名责实,是中国古老的名实观念,我们不妨从故里与故居含义的考察入手。

(一)祖籍、出生地与故里、故居

故里,又称故园、故籍、故乡、乡里、乡籍、乡邦、乡贯、祖贯、贯籍、原籍、里籍、籍贯等,其含义多解释为:一是指祖居,或称祖籍。二是指个人的出生地。三是地名,如居延汉简有“田卒济阴郡定陶故里贾广年廿五”[2]621,故里是贾广所居之里的名称。这种解释反映的是现代人观念,并非古代人如此认为。

古代社会流动性比较小,出生地与祖籍、著籍多三者合一,也有三者分离者。因父辈为官,或率军驻守,或出外经商等原因,造成出生地与祖籍、著籍相异,多以祖籍、著籍为故里,因古代察举孝廉、科举考试等,都与籍贯相联系,而不以出生地为故里。如汉光武帝刘秀,出生于其父担任陈留郡济阳县令的武帝行宫,而为南阳蔡阳(治今湖北枣阳市西南)人。贵人阴丽华跟从刘秀北征,生汉明帝刘庄于常山郡元氏县万年村(今河北元氏县马村乡万年村),无人讲汉明帝是元氏人。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内湹河桥东),而籍贯为涿郡。明太祖朱元璋云:“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于津律镇;仲兄讳某,生于灵璧;三兄讳某,生于虹县;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3]79兄弟四人出生于四个地方,籍贯不会分属于四地。明戚景通率军驻防山东济宁鲁桥,生子继光,戚继光以祖籍言则自称凤阳定远人,以卫籍言则说是山东登州蓬莱,[4]没有说故里是山东济宁鲁桥者。张之洞出生于其父做官的贵州,少年便在贵州兴义度过,人以祖籍称为张南皮。此类事例从古至今甚多。

故居,又称故宇、旧居、旧宅等,指从前居住过的地方,或从前居住过的房屋。因历史人物曾经居住在这地方、这房屋中,这地方、这房屋也就带着历史人物的信息而成为历史记忆的组成部分。

(二)故里与故居是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故里、籍贯,从空间方面说,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说法,可以笼统地讲是大范围的省府州县,也能具体地说是小范围的县区乡村。从时间方面讲,在不同的时间,籍贯记述也不尽相同。如西汉时,“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5]2971,上官“桀,陇西上邽人也”[5]3957,“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5]3029。 三人都是上邽县人,而有陇西、天水郡的不同。《汉书·地理志下》载陇西郡有上邽县。钱大昕据此认为,《段会宗传》“作天水,疑误”[6]159。实际上,“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5]1611。出生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之前的赵充国、上官桀,出生时不会有“天水上邽”的称谓,因而称陇西上邽人理所当然。汉武帝置天水郡,治所在上邽县①(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一七《渭水上》载,濛水“东流南屈,迳上封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封,故封戎国也。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参见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 493页。。“前汉上邽县属陇西郡,不属天水。据下文盖元鼎时置,郡本治此,后徙治平襄,始以县改属陇西耳。”[7]1493出生于元鼎三年以后的段会宗,属于天水郡毫无疑问。行政区划经常变更,州县隶属关系也时常变化,不是所有变更、变化在纪传体正史中都能记载下来,因此同县人的籍贯归属于不同的州郡是正常的。如《史记》《汉书》说李广是“陇西成纪人”,而《汉书·地理志》载成纪县隶属于天水郡②如《史记》卷一〇九《李将军列传》载,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参见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 867页。)《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参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 439页)记载相同。《廿二史考异》卷八《汉书三》载:“《地理志》成纪县属天水,不属陇西。天水郡武帝所置,汉初盖属陇西也。”(参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成纪隶属关系前后有所变化。等,反映出历史人物出生时著籍的情况。诸如此类,难以尽言。因此,籍贯记述类型多种多样,故里说法有所变化,自有其道理。

故里与故居,从与主人的关系讲,有时故里与故居合二为一,如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故居在湖南湘潭市韶山区韶山冲上屋场等。有时故里、故居分开,如汉高祖刘邦迁移其父于新丰,形成“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8]7735的状况。如果说凡是历史人物居住过的地方都叫故居或者称旧居,那么涉及的地域广泛而数量多寡不同,如毛泽东,在北京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八号、香山双清别墅、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有毛泽东故居,在上海威海路五百八十三弄七号有毛泽东故居,在湖北武汉市武昌都府堤四十一号有毛泽东旧居,在江西井冈山茅坪、茨坪等处有毛泽东旧居,在陕西延安杨家岭、枣园有毛泽东旧居,在陕西靖边县小河村、青杨岔、天赐湾等有毛泽东旧居,在山西石楼县留村有毛泽东旧居,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平山县西柏坡有毛泽东旧居等。毛泽东在许多地方有故居或旧居,而既是故里又是故居者仅有湖南湘潭韶山市韶山冲上屋场一处,其他人也可以以此类推。作为历史人物,从理论上讲,都会有故居。然而由于历史地位相异,家庭情况不同,故居的建筑水平、质量不一样,出身富裕、建筑质量好的,容易保存下来,而出身贫寒、居住简陋的,就很难保存下来。

具体到赵云的故里,《三国志·赵云传》明确记载:“常山真定人也。”而赵云故居则可能在所有赵云生活过的地方存在,今山东平原、河北临漳邺城、湖北江陵、湖南郴县、四川成都、陕西箕谷等地都可能有③这是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的赵云生平事迹来说的。有的地方有赵云故居遗迹,如民国《华阳县志》卷二八《古迹二》载:“赵顺平侯宅,在治城中子龙塘街。宅旁有池,相传侯洗马处也,因名洗马池。蜀人称池为塘,故又名子龙塘,其后遂以名街。自建骆文忠公祠后,街又改呼骆公祠矣。”(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3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71页。)解放后,改为和平街,现在为和平街小学,洗马池填成了操场。(参见贺游《成都三国文化遗迹寻踪》,载《四川文物》2004年第5期。)前后变迁记述清楚。。既是赵云故里,又是赵云故居,则只会在一地存在。但“常山真定”只记述了郡国与县名,并没有提供、也不可能提供更为具体详细的乡里名称。因此只能以郡国而言,赵云是“常山人”④万历《四川总志》卷四《蜀省名宦》作:“赵云,字子龙,常山人。”(参见万历《四川总志》,万历九年刊本。)方璲《当阳雄风》曰:“至今长坂坡前路,胆落常山赵子龙。”(参见当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当阳县志》附录《文献辑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第872页。)“常山赵云”⑤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六十孝献皇帝初平二年载:“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参见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927页。等,也就是戏剧、小说、评书中提到的“常山赵子龙”“真定常山人”⑥王季思主编《全元戏剧》第一卷高文秀《刘玄德独赴襄阳会》载:“则我是真定常山赵子龙。”(参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95页。)《全元戏剧》第六卷《两军师隔江斗智》载:“则我是真定常山赵子龙。某姓赵名云,字子龙,乃真定常山人也。”(参见王季思主编《全元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2页。)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不完全统计,“常山赵子龙”出现20余次。。具体到县,只能说赵云是“真定人”,或是夹注上汉代真定县治所今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或是夹注上治今河北正定县南,在没有发现新的考古资料出土之前只能这样说。历史说法依据史料而来,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没有材料不说话,只有这样才符合历史的实际。

二、东垣、真定、东古城的变迁与赵云故里

赵云故里,首先当从《三国志·赵云传》记载的“常山真定”县的治所,即今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说起,因为这是探讨赵云故里的基点所在。

(一)东垣、真定、东古城的变迁

东垣古城,地处燕南赵北,西拥太行山,是控扼晋冀东西往来的咽喉,又当太行山东麓南北的交通要道,东、南面临辽阔的平原,滹沱河从北边穿过,是古代水陆交通枢纽。现存比较早的文献记载,是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出兵攻中山国,“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请和,王许之罢兵”[9]1181。东垣邑转属于赵国。由此可知,在赵武灵王二十一年之前东垣邑已经建立,至于何时、何国所创建,尚待考古新资料的发现。

秦统一六国,改东垣邑为县,作为恒山郡的治所,成为燕南赵北的政治中心。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冬,“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9]385。不仅《史记》《汉书》有记载,而且阜阳汉简中亦有记载。①胡平生《阜阳汉简〈年表〉整理札记》载,阜阳汉简《大事记》有“八年发材官诣东垣”。(参见胡平生《阜阳汉简〈年表〉整理札记》,载《文物研究》第7辑,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402页。)可与《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记载相互印证。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八月,代相陈豨发动叛乱,兵分两路进攻汉朝。汉军兵分两路迎击叛乱军,汉高祖统率灌婴、郦商等将领从邯郸北上攻打东垣,太尉周勃等将领从晋阳向北进击。同时,令梁王彭越部将会兵东垣,齐国相国曹参出兵攻打聊城叛军,河间守张相如出兵力战,燕赵之地成了鏖战的疆场。汉高祖军至东垣,陈“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月余,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原之”[9]388-389。又说:“十二月,上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之。更命东垣为真定。”[9]2641又记载:“真定,故东垣,高帝十一年更名。”[5]1632刘邦改东垣为真定,寓意“真正安定”之意。由此东垣变称真定,仍属恒山郡。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为常山郡以避皇帝名讳。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四县封刘平为真定王。真定县城变为王国都城,而常山国变为常山郡,治所在今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西。

更始二年(24年),真定王刘扬与刘秀合兵攻打王郎,后因谋叛被诛杀。建武二年(26年)五月庚辰,汉光武帝封刘扬子刘得为真定王。建武十三年(37年)二月丙辰,下诏降真定王刘得为侯隶属于常山郡。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庚子,汉明帝封皇子刘昞为常山王,真定隶属于常山国。

曹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封楚王曹彪世子嘉为常山真定王。“景元元年,增邑,并前二千五百户。”[1]587西晋时,元氏“改属赵国,其常山郡移理于真定县”[10]1257。真定县城成为常山郡治所所在地。

北魏时,常山郡治所迁移到九门县常山城(今正定县正定镇),真定县治所仍然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后,真定县治所迁移到今正定县正定镇。中国古代是行政权力支配的社会,城市多是政治、军事中心,真定城失去了国都、郡县治所的地位,丢掉了郡县等名号,也就逐渐衰落下来。唐朝称为“常山城”②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唐故成德军节度使宅务专当官赵府君(公亮)墓志铭》载:“中和五年三月六日,迁神于镇府真定县南常山城西约一里中山乡。”(参见《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下册,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由此可知,中和五年(885年)时,东垣古城称“常山城”。,又称“常山故城”③《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河北道二》载:“晋理于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参见《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7页。)可证唐代仍然有人称为“常山故城”。等。元明称“真定古城”,明朝又称“古城村”④万历《真定县志校注》卷三《田赋》附《乡村》载:“古城村。”夹注:“东西有二。”(参见万历《真定县志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说明当时古城村已经分为东西两村。《石家庄市地名志》载:“在雍正十年十一月十七日一张地契(现存东古城吕和尚家)上则写为‘东古城’。这说明,从清雍正年间开始改称今名东古城。”(参见《石家庄市地名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366页。)与明万历年间相比已经晚了一百多年。。清代亦称“东垣故城”⑤雍正《畿辅通志》卷二五《城池》载:“汉东垣故城,在正定南八里。”(参见雍正《畿辅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65页。)民国《河北通志稿·地理志·古迹·古城废署》卷一载:“东垣故城,在正定县南八里。”(参见民国《河北通志稿·地理志·古迹·古城废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593页。)等。民国30年(1941年)3月8日,东、西古城等村划归石门市(今石家庄市)管辖⑥河北省正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正定县志》第一编《建置·境域变迁》载:“民国30年(1941年)3月8日,将县境南部的西古城、东古城、柳辛庄、义棠、桃园、庄窠、八家庄、小沿村、小谈村、陈章、西董家庄等11村划归石门市。”参见《正定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现代东古城先后隶属于石家庄市郊区、长安区,如今东垣古城遗址已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与东古城相联系的赵云故里说法

2 000多年来,从东垣到真定,逐步从邑、县治所到国都、郡治,成为燕南赵北的政治、军事中心。随着真定县治所迁往常山城,汉真定县城逐渐变为东、西古城村,城池也就逐渐变成了东垣古城遗址。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行政区划如何变化,也不管是繁华的政治中心,还是偏僻的普通乡村,东垣名易而地址未变,真定名移而原地未动,这就给我们探讨赵云故里提供了可靠的基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立足于以今石家庄市东古城来说赵云故里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着眼于东古城是汉代真定县的治所,夹注说明。一般说来,历史人物故里的关键在于乡、里,因为州县经常变化,除了地震塌陷、瘟疫流行等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以及人为搬迁外,作为故里的乡、里地址是相对稳定的。具体到赵云,《三国志·赵云传》只有“常山真定人”的记载,而没有乡、里因素。常山,指常山国,国都在今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真定,指真定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村。常山国范围大而不具体,真定县治所就成了赵云故里的关键。赵云故里应当在东汉真定县治所东古城周围寻找,有些学者就是这样认为的。如说:“历史上的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治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人。”[11]93再如言:“赵云(?-229年),字子龙,东汉常山国真定县(治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人。 ”[12]19其三曰:“赵云(?-229年),字子龙,东汉常山国真定县(治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人”[13]89等。上述对于赵云故里的说法,虽然表述并不完全一致,夹注今地名也不整齐划一,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忠实于《三国志·赵云传》的记载,指出了汉代真定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东古城,将历史记载与现实情况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赵云故里应当与东古城联系起来。

二是有些学者认为赵云是东古城人。如说:“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石家庄市郊东古城)人。 ”[14]16再如言:“赵云(?-229年)字子龙,三国时蜀将,常山真定(今石家庄郊区东古城)人。”[15]259其三曰:“赵云(154-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人。”[16]241其四“赵云(?-229年),男,常山真定(今石家庄长安区东古城村)人”[17]626等。这四种说法,出生年代说法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共同特点是说赵云是东古城人。这种说法似乎比夹注东汉真定县治所为东古城更为具体,实际上亦有不确切的嫌疑。因为东古城从秦汉到北朝,曾经是真定国都、常山郡治所,更是东垣县、真定县的治所。治所在东古城,并不等于真定县只有一个东古城,全县人都居住在城里。实际上,东汉真定县人,有居住在县城者,多数居住在乡村里,赵云家有可能居住在东古城里,也有可能居住在东古城周围的乡村。还有汉代真定县辖区,不仅包括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等村庄,还涉及到今新华区赵陵铺等乡镇。赵云是百分之百的东汉真定县人,而说是东古城人的几率最多有百分之五十。因此,该说难以作为定论,关键是汉代真定县与东古城两者不能够画等号。

三是立足于东古城隶属于石家庄市,夹注石家庄市。如说:“赵子龙:即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8]115这种说法,从大范围理解赵云是石家庄人没有错,今东古城等隶属于石家庄市,今正定县也隶属于石家庄市。但缺陷在于范围大而不具体,把汉代常山真定县与今石家庄市画等号,扩大了其范围。再如言:“赵云(?-229年),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市东)人。”[19]2898其三曰:“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石家庄东北)人。”[20]130这里虽然没说赵云是东古城人,实际上含有此意,因为汉代真定县治所东古城地处今石家庄市区东北,至于说今河北石家庄市东,与东古城实际位置有所偏差。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具体性比较差。比这范围更大的是,“赵云是刘备麾下的猛将,常山真定(今河北)人”[21]128。在中国讲,范围不会错,但在河北讲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大而无当。

《三国志·赵云传》的“常山真定人也”,只说明了赵云籍贯的郡国县,并未注明赵云籍贯的乡里,现在也只能够注明其汉代真定县治所所在。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纪传体正史《三国志》体例所造成的。在汉代文书中,对于官吏、戍卒等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有着明确的要求,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九月下诏,“其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颜师古注曰:“名,其人名也。县,所属县也。爵,其身之官爵也。里,所居邑里也。”[5]253虽然汉宣帝的诏书只是涉及到了“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实际上,汉代公务文书中要求注明人的“名县爵里”因素的应用范围很广,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①在汉代,的确按照这种规范撰写公文,如《居延汉简释文合校》7.31的“参絜坚约刻书名县爵里”(参见《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第12页);《肩水金关汉简》壹73EJT7:148的“啬夫吏使名县爵里年姓如牒□□”(参见《肩水金关汉简》上册,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70页);《肩水金关汉简》贰73EJT21:47的“先闻知得定名县爵里年姓官秩它坐或”(参见《肩水金关汉简》上册,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1页)等,都有诏书所要求的“名县爵里”内容,有的还有所增加,如“年姓”“年姓官秩它坐”等内容,已经超出了汉宣帝诏书所涉及的范围。,在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中,保存着许多完整的名县爵里资料,如“田卒平干国襄垣石安里李彊,年卅七”[2]490,“戍卒魏郡元城正阳里大夫张安世,年廿四”[22]280等。汉画像石题字中也有些完整的名县爵里资料,如“永和四年九月十日癸酉,河内山阳尉西河平周寿贵里牛季平造作千万岁室宅”[23]53,“西河太守掾圜阳榆里田文成万岁室,延平元年十月十七日□(葬)”[24]192等。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知道当时有关人的籍贯爵位、官职等因素记载得具体而详实。有时司马迁把这种类型的资料记入 《史记》,如“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9]2139。同时,《史记》也存在着记述籍贯不统一的瑕疵,“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因此,班彪表示“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25]1327。《汉书》记载人物籍贯,多数著录其郡县,这种体例被《三国志》等纪传体正史所沿袭,很少有记载到乡村的。这样也就限制了对于赵云乡里的记载,从这角度看是由体例局限而然。其实,汉简、汉碑中记述了许多人详细具体的名县爵里等资料,因为年代久远,地形变迁,区划变动,地名更换,很多古代文献已经遗失,面对汉简、汉碑等详实资料,我们仍然很难找到相对应的确切地理位置,也很难找到确实与之相关的人员,就是作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县正定镇)人李杲(约1180-1251年)“所居竹里”①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卷三七《伤寒会要引》载:“往予在京师闻镇人李杲明之有国医之目而未之识也。”“明之世以赀雄乡里,诸父读书喜宾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参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6页。)《元史》卷二〇三《方技传·李杲》亦载:“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乡里。”(参见《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 540页。)镇人,即镇州人。,记载到是很具体,但明清方志已无其记载,今竹里确切位置在何处更难确定②“竹里”今确切位置何在?明万历《真定县志》卷三《田赋》附《乡村》无其记述。乾隆《正定府志》卷五〇《拾遗》载:“《元遗山集》载:镇人李参军麟家世居竹里。又李东垣明之所居竹里,名士日造其门。则竹里郡胜地也。今基址无存,不能无淇园君子之思。”(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光绪《正定县志》卷三《疆域》、卷四《古迹》,1981年版《正定县地名志》,1983年版《河北省地名志·石家庄地区分册》,1984年版《石家庄地区地名志》等,均再无其记载。,何况在李杲之前一千余年的赵云呢!这也算是时代的局限吧。

二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天下分裂,军阀混战。赵云是昭烈帝的虎将,建功立业在荆州、益州、汉中地区,其名声当主要在蜀汉范围内传播,对于被曹操所控制的常山真定来讲属于敌国,故里即使有亲属,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宣传赵云,不可能在故里为赵云树立丰碑、建立高台、建筑祠庙等纪念性设施。

三是从三国至宋朝,赵云并不是名声如雷贯耳、事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即使在故里也不特别著名③《太平寰宇记》卷六一《河北道十·镇州》记载镇州的著名人物,《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乐毅、李康二人(参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05页);中华书局点校本有田叔、李康(参见《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49页),都无赵云的名字,可见当时并不像后来引人注目。。宋元以后,随着宋朝话本说三分、元曲的三国戏、明清三国演义等广泛传播,赵云的影响越来越大,朝野上下人所共知,不过这时已过了七八百年、千余年,故里遗迹早已面目全非,赵云遗迹难以寻觅合乎情理。再则,明清时代,汉代真定城已经变成了普通乡村,即使有人想为赵云在东古城一带树碑建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来的早已湮没,新建的又不可能,至今找不到赵云影响的痕迹,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是笔者在石家庄市体育大街贯通东垣古城遗址的工地现场,看到文化层在今耕作层1米以下,即使当时赵云在故里有故居,经过千余年的沧桑岁月,经历多少次社会动荡,再加上风雪霜冻的侵蚀、地震洪水的摧残,早已坍塌损坏,掩埋在地下,今天找到赵云故居谈何容易。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蛋白电泳点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

赵云去世1 700余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东垣故城经历了多次战乱动荡,天灾人祸,很多实物、文献资料早已经散佚,因而无法准确地讲赵云是何乡何村人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知道赵云故里的故居何在,也不必难以为情。因此,现在我们只能够说到赵云是常山真定 (治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或是治今河北正定南)人为止,如果还要更详细的证明,只能等待机缘成熟有新资料出现了。

三、真定、正定的由来变迁与赵云故居、故里

正定城,“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26]589,地理位置重要。真定县治所从滹沱河南迁移到滹沱河北时,不是白地起城,而是在原来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仍然叫真定。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清世宗胤禛讳改为正定。那么,正定县城起源于何时?真定县治所是何时迁往正定县城的?此类问题需要回答。

(一)真定县治从滹沱河南迁到滹沱河北的时间现在有着四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唐朝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后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27]477认为安乐垒是唐代恒州治所真定的前身,恒山郡治所迁往安乐垒的时间是魏道武帝时期,这种说法为《旧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等书籍直至现在很多学者所认同。梁勇认为隋代真定徙治今正定城。[28]285-289看法有其合理性。但正定城就是安乐垒的说法,无法解释《魏书·地形志上》记载的九门县“有常山城、九门城,有安乐垒”的问题。因按照纪传体正史惯例来看,地理志、地形志等所记载的州郡第一个县是附郭县,是治所所在地,那常山城当是设立在北魏九门县境内的常山郡城①常山郡治所所在地都可以叫常山城、常山郡城。现在元氏县有常山郡城,东垣故城又称汉常山城、常山故城等。正定县把常山古郡作为自己的名片,以此类推,《魏书·地形志上》的常山城,即是常山郡城。。按李吉甫等人的说法,魏道武帝把常山郡治所迁往安乐垒后,安乐垒就是常山郡城,常山郡城、安乐垒二者实为一体,只是时间先后不同,先有安乐垒,后有常山郡城,不应出现常山城与安乐垒并列的情况。

二是清顾祖禹认为:“隋开皇十六年,分真定置常山县,即故安乐垒也。大业初,复省入真定县。或曰即汉常山郡城也,隋因旧城置县。刘昫曰:后魏太武登常山郡城,望安乐垒而美之,遂移郡治安乐,即今镇州城。悮也。魏收《志》安乐垒在九门县。”“唐初移县于今治。”[26]592认为《旧唐书·地理志》所说魏道武帝迁徙常山郡治所于安乐垒,即镇州(治今正定县正定镇)有误。其说法的合理性,在于把常山县城与安乐垒相联系,又把安乐垒与镇州城(今正定县正定镇)相区别,分列安乐垒,符合了《魏书·地形志上》的常山城与安乐垒并存的记载,契合了《新唐书·地理志》真定县徙治的时间,并为乾隆《大清一统志》、民国《河北通志稿》、现代《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诸多书籍所认可。其说法也存在矛盾因素,安乐垒、常山郡城与正定县城分为三处,至今安乐垒地望,难以落实;常山城在明代真定府西南十八里处,难以寻找。

三是现代人王仲荦《北周地理志》认为恒州、常山郡、常山县治所在安乐垒,安乐垒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真定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关。[29]991-992施和金《北齐地理志》在王仲荦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常山郡,治安乐垒。恒山县,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30]47-49既汲取了《魏书·地形志》《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的成果,又增加了唐代墓志等新资料,将安乐垒与正定城区别开来,并分别认为北齐、北周时真定县治在今正定县城关。但也有矛盾,既然安乐垒作为恒州、常山郡治所近200年,为何现代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标注大致方向在石家庄市东北,而无具体地点来证实。

从上述四种说法来看,都有其合理性,又存在着矛盾因素,问题并没有最后解决。正定城究竟起源何时看法并不一致,涉及到常山城与安乐垒的关系、正定城与安乐垒的关系、真定县治所迁往今正定县正定镇的时间等许多需要梳理的问题,其中有些是需要清理、纠正的承谬传讹,不仅不是这篇小文所能够说明白的,而且有些也不是目前资料所能够说明的,待将来有时间再从容说吧。关于真定县治所迁移到今正定城的时间,有施和金的北齐说、王仲荦的北周说,有梁勇的隋朝说,还有历史久远、人数众多的唐初说,这四种说法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笔者认为,王仲荦的北周说、施和金的北齐说所提供的资料,证明滹沱河北存在着恒州、常山郡、常山县治所是可信的,以此补充《隋书·地理志》的记载是个贡献,证明真定县确实存在事实充分,证明真定县治所北齐北周时代在今正定县城关则有些不足。梁勇说隋代恒州治所在今正定城是可信的,传世文献与碑刻可以证明,但说真定县在隋代已经徙治到今正定县正定镇则说服力不强。既然北齐、北周、隋代恒州、常山郡与恒山县或常山县治所在一起,真定治所就不一定非要迁过去。何况北齐、北周、隋与唐初,恒山县或常山县置废频繁②王仲荦、施和金著述证明了北齐、北周恒山县、常山县的存在与省废。《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载,开皇“十六年分置常山县。大业初置恒山郡,省常山入”真定县。(参见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56页。)《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载:“武德六年析置恒山县,贞观元年省。”(参见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 015页)。从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前,到贞观元年(627年),五六十年的时间中,恒山县或常山县至少设立、省废了四次,其治所当在今正定城,那真定县治所如果也在正定城,那就得先后迁入四次、搬出了三次,现在还找不到直接的资料证明。,无直接资料证明真定县治所先后四次迁入和三次迁出今正定县正定镇。因此,笔者根据《新唐书·地理志三》“武德六年析置恒山县,贞观元年省”的记载,推断当是在贞观元年(627年)省恒山县并入真定县后,真定县治所迁入了今正定县正定镇,笼统地说是“唐初移县于今治”。由此带来了正定城的大发展,一直到清朝,正定城都是燕南赵北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二)正定县城不会有赵云故居

如果说对于正定县城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对于真定县治所何时迁入滹沱河北的今正定县城有四种不同的看法,但对于《魏书·地形志上》所记载的常山城、安乐垒属于九门县和真定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则没有不同意见。因为北魏时常山郡治所迁移到了滹沱河北的九门县,真定县治所仍在滹沱河南的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因此说在秦汉以后直至北魏前真定县治所一直在今东古城的东垣古城遗址,从现代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述看,虽然不能确切地说明秦汉魏晋时真定县所辖乡里的名称、位置,但真定县辖区在滹沱河以南,则是可以相信的。这是我们讨论正定县城与赵云故居问题的基础。

据报道,2010年“4月1日,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与中华赵族恳亲协会共同签署了《赵云故居遗址认定书》,双方公开确定赵云故居遗址的具体位置为‘正定县南门里广惠西路以北,与华塔隔路相望’”[31]。

从报道所言看,场合隆重,程序规范,还共同签署了《赵云故居遗址认定书》,言之凿凿,但根据何在?

一是人所共知赵云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卒于建兴七年(229年),是“常山真定人”。汉代真定县城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东垣古城遗址,在滹沱河南。西晋时,常山郡治所迁移到今东古城,北魏时迁移到滹沱河北,暂且按通常说法在皇始三年(398年),这仅仅是常山郡治所迁徙到今正定县正定镇最早的年代,距离赵云之死已经170年了。东汉滹沱河南真定县人赵云的故居,建立在滹沱河北九门县的土地上,岂不是咄咄怪事。如果真是那样,那里既是赵云故里,又有赵云故居,那赵云岂不成了九门人,与常山真定没有任何关系了,那就应当说《三国志·赵云传》“常山真定人”记载有误。由此可知今正定县城有赵云故居不可信。

二是清代王复礼为撰修《赵顺平侯志》,曾“致书真定县佐王允吉,令其访觅故乡遗迹,了不可得。惟郡治南门月城有三义庙,门外有汉顺平侯故里一碑而已,余无知者”[32]331-332。这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前的情况。过了300多年,到了21世纪初年,反而知道了赵云故居所在,有何新的重大文物发现来证明呢?从《正定文物》①《正定文物》,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一书看,20世纪以来还没有从今正定县城出土两汉三国文物的记载。1992年版 《正定县志》也没有记载在县城里出土两汉三国文物的事情。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因素的作用,使得正定县城的地面在逐渐增高,唐代王武俊巨碑,元代就“埋土中,止露碑首,长及丈五”[33]27,地面淤积之深可想而知。现代考古发现唐代的地面约在当今地面下的3米处②贡俊录《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正定古建筑相关问题刍议》载:“1994年11月3日,正定县政府新建办公楼前西侧在安装供水装置时,于地下约3米处发现用模印方形莲纹灰砖铺墁的地面。”(参见贡俊录《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正定古建筑相关问题刍议》,载《文物春秋》2005年第6期,第57页。)可证唐代地面在今正定县政府地面之下3米。,那么早于唐朝几百年的东汉地面理当更深,应当不是一般人随便就能看到的。现在地面上有汉代三国的建筑等实物资料证明 “正定县南门里广惠西路以北,与华塔隔路相望”是赵云故居吗?恐怕不会有。如果一定非说这里是赵云故居,那就不妨搞一下考古探测,看看地下究竟有没有赵云故居的遗物。如果能够发现所指认的赵云故居有真实的赵子龙遗物,岂不是天大的好事。用不着面红耳赤的争论,用不着口干舌燥的说明,就让事实来说话有何不好?

其三,如果说以《古常山郡新志》(1984年版)的“县人仰其典范武德,于南门里故址建赵将军庙,香火鼎盛”为根据。[34]那需要搞清楚现代人编著的《古常山郡新志》能够证明何事,记述作者亲身谋划主持的事情,如果有关人员已经去世,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记述他参与的事情,还有其他相关记载者,具有参考的价值;记述当时流传的民间故事,具有反映其时代民间观念的作用;抄录前人者,没有太大价值;以讹传讹者,则没有任何价值。至于说赵将军庙是否是“故址”,则另当别论。因为正定县城南门里的确建有赵将军庙,乾隆二十七年(1761年)记载:“赵将军庙,在南关,祀汉顺平侯赵云。 ”[35]193光绪元年(1875年)记载:“赵将军庙,祀汉顺平侯云。旧在南关滹沱河北岸。移建于城东北隅草场。道光六年,移建于关帝庙东。同治四年,与关帝庙一并重修。春秋二仲与关帝同日祭。”[36]435清代正定府县志书对于赵将军庙的修建迁移说得很清楚,都没有说到“故址”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书籍来说“故址”,是有出土实物作证据,还是有档案根据,还是依据流传有序的传说,有何确切真实的根据呢?如果没有的话,实在不足为据。

从上述可知,位处滹沱河南的汉代常山真定人赵云在死了1 700余年后竟然在滹沱河北的汉代九门县境内冒出了故居,想象丰富,不合乎情理。在没有任何真正的两汉三国建筑等实物作证明,没有任何的古代文献为依据,就凭着现代人的指认和20世纪80年代出版书籍的只言片语就确定今正定县正定镇南关有赵云故居,请恕笔者愚钝,实在难以苟同。

(三)与正定县相联系的赵云故里说法

真定县治所从滹沱河南的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迁移到滹沱河北今正定县正定镇之后,真定县不仅合并了常山县,而且以后还合并了新市县(治今河北正定县新城铺镇新城铺),扩大了真定县的辖区。真定县名称内涵经常变化,不仅名同实异,而且名同世异。都是真定县,两汉与唐代、清代等辖区不同,这是名同实异;都叫真定县,秦汉魏晋北朝治所在滹沱河南,唐宋元明清治所在滹沱河北,这可称为名同世异。如《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汉文帝因赵“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9]卷一百一十三。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赵佗先人冢,其地后称赵陵铺,汉代无疑属于真定县。现代在赵陵铺发现了北齐“天保十年润四月八日,真定人张承年卅六死,铭记名迹□”的墓志[37]352,证明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时这里属于真定县。还出土了唐代“开元卅三年岁次□□□□八日壬申口真定□□□□人刘开圆□□□□□□□宅之丁地□立□志□□□”的砖墓志,[37]352虽然残缺很多,模糊不清楚,可能释读有误,还能说明唐代开元年间这里属于真定。明代嘉靖年间,赵陵铺已经成了获鹿县的“赵陵铺集,在城正东三十里,五、十日”有集;[38]534在获鹿八景中有“赵陵烟树”一景,“烟树苍茫锁赵陵”[38]547,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挥笔写诗。赵陵铺从汉代隶属于真定县变为明代获鹿县的辖区,今又隶属于石家庄市新华区。究竟真定县历代疆域如何具体变化,现在已很难准确地说清楚。但真定县历代徙置省废不一,辖区合并分割并存,则是确切的事实。现代正定县辖区,不仅与两汉真定县不同,而且与清代辖区相异,更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具体到赵云故里,民国30年(1941年)3月8日把东、西古城等村庄划归石门市(今石家庄市),使东汉真定县城从正定县中划分出去,从而使人们对于赵云故里的看法逐步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正定县与赵云籍贯问题上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沿袭前人看法,说赵云是今正定人。如说:“赵云(?-229年),字子龙,三国时蜀国将领。常山真定(今正定)人。”[39]846再如笔者也说过:“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县)人。”[40]165其三言:“赵子龙(?-229年)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41]46“赵云(157-229年),字子龙,东汉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42]14其四说:“赵云是东汉末和三国时的著名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市)人。”[43]17这里夹注的今正定、今正定县、今河北正定、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市等,字数多少不同,县市称谓有异,其共同点是都认为常山真定人赵云是今河北正定县人。追根溯源,这种说法主要是沿袭了前人的说法,以今正定县辖区与汉代真定县辖区相同为前提,而不了解或未曾注意到古今县名相同、辖区并不相同的情况,更没有想到汉代真定县在滹沱河南,现在正定县主要辖区在滹沱河北的情况,也不能排除作者未曾深思熟虑赵云籍贯问题,夹注随便采用了前人的说法等因素。

二是考虑到汉代真定县治地望因素,说赵云是今正定南人。如说:“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44]134再如说:“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南)人。 ”[45]45其三说:“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南)人。”[46]46这种说法源远流长,源自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所说战国东垣城在唐代“恒州真定县南八里,故常山城是也”①参见《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第2 244页。《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注“常山”曰:“常山故城在恒州真定县南八里,本汉东垣邑也。”(参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2页。)两者所言基本相同。。即今东垣故城遗址。方位准确,距离明确,沿革清楚,为古今代学人广泛引用。至于“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西南)人”[47]273,地理方位由“正定南”变成了“正定西南”,其本意当与正定南相同,故归为同一类型。

三是立足于汉代真定县治所,说赵云是今正定县人,治今石家庄市东古城或说治今正定县南。如说:“赵云(?-229年),东汉时期常山郡真定(今正定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人”[48]17。标明今正定县,又夹注治所在今石家庄东古城,也比较准确,与直接夹注汉代真定县治所而不说正定县也有所区别。再如说:“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县南)人。 ”[49]503“赵云(?-229年),字子龙,三国常山国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南)人。”[50]123具体地望也是指东垣故城遗址而言。这种说法,与现在有些学者夹注的“常山真定(治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人”异曲同工,有助于赵云故里说法的准确性。两者区别在于观察的基准点不同,一是正定县城,一是东古城,与夹注正定县南有相似之处,而标明治所比前两种说法更准确。

上述与正定县相联系的赵云故里三种说法。清朝人说赵云是正定人比较准确,因为汉代真定治所东古城当时还包括正定县辖区之内,当时汉代真定县辖区所占正定县辖区的比例无疑比今正定县要高,这样增加了清代正定县是赵云故里的几率。现在笼统地说赵云是正定人也可以,因为现在正定县辖区内是否有汉代真定县的村庄并不十分清楚,因此笼统地说赵云是正定县人还有些道理。再则,从尊重历史传统角度讲,说赵云是正定县人还可以理解的,因为一般人是从《三国演义》、戏剧、影视等媒介了解历史知识,多少年都如此讲,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应当清楚现在的正定县辖区不等于东汉真定县的辖区,东汉真定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汉代真定县与今正定县有联系而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明代获鹿县境内亦有汉代真定县辖地。何况正定县南部的一些属于汉代真定县管辖的村庄已经划归石家庄市。行政区划的变化无疑会影响人们对于赵云故里的认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当陈寿把“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写进《三国志》,它就成了凝固性的记载,成了后人说明赵云故里的依据。但应当清楚,陈寿不可能了解真定县治所的迁移,无法想象真定之名因雍正皇帝名讳改为正定,更无法预测1941年3月8日东、西古城等村庄会从正定县划归为石门市,而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作为后来人不能熟视无睹行政区划的变迁,讲究唐朝人的说法,重复清朝人的言论,可以说是持之有故,但未必言之成理,因为辖区已经变化,结论与现代事实不符。章学诚讲“志笔不能越境而书”①参见(清)章学诚著,叶锳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七《永清县志政略序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4页。乾隆《正定府志·凡例》载:“常山置郡肇于汉初,武帝始以正定名国。宋为正定府,明因之,领州五县二十七。国朝定鼎以来,州邑分合不常,今则定为一州十三县矣。凡天时人事地理不在今封域者,槩不登载。”(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知与行并不相等,有了认识,列为凡例的条文,即使做不到,也是一个进步,终归会有一天会把思路变成实践的。,已经成为中国志书恪守的传统准则,研究地方史应当借鉴这种思路,应当根据当前县境实际情况作出新的解释。在叙述历史人物籍贯时,使用历史上的郡县地名,夹注治所现在的地名,以尊重历史,以反映现实,这正在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方法。如《明史·刘基传》载:“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51]列传十六1946年,从青田、瑞安、泰顺三县边区析置以刘基谥号为县名的文成县,现代有人就写为:“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今文成县)南田人。 ”[52]321《清史稿·纪昀传》载:“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53]卷3201945年,纪昀故乡崔尔庄划归沧县,现在有人就写为:“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今沧县崔尔庄)人。 ”[54]149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符合行政区划变化的实际情况。按照这种思路来考虑,赵云故里应当表述为:赵云,常山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县南)人;或是:赵云,常山真定(治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人,能够体现出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局限就是不十分具体。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郎瑛.七修类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秦进才.戚继光籍贯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26-133.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郦道元.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8]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石家庄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家庄风物志[Z].1995.

[12]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石家庄历史名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3]赵明信.历史上的石家庄[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1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市县概况[Z].1986.

[15]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16]赵新月.开国第一城:石家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7]石家庄市长安区志编纂委员会.石家庄市长安区志(1991-2005)[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8]郦道元.水经注[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19]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0]张兵.从天下第十八福地到千古一秀[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

[21]李玉洁.儒学与中国政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3]李林,康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4]李贵龙,王建勤.绥德汉代画像石[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8]梁勇,杨俊科.石家庄史志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29]王仲荦.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施和金.北齐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1]赵云故居遗址确在正定城内[N].河北日报,2010-04-13.

[32]王复礼.季汉五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32]纳新.河朔访古记[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4]任利.河北正定与临城争夺赵云故里两地大兴土木[N].河北青年报,2010-03-18.

[35]乾隆正定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6]光绪正定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37]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石家庄市赵陵铺镇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1959,(7):350.

[38]嘉靖获鹿县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

[39]河北省正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定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40]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历史名人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1]盛巽昌.毛泽东与三国演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42]孙万勇.石家庄历史名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43]古山月.读古人学做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44]仓阳卿,张企荣.三国人物故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45]韩盼山,李远杰.河北名人小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46][日]狩野直祯.三国智慧的启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47]张建业.李贽全集注:第四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8]孙万勇.石家庄市民文明礼仪读本[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9]赵聪惠.赵文化论丛[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0]周文夫,周振国.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5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2]刘云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5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4]大学人文精华读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程铁标)

Differentiation of Zhao Yu’s Native Place and His Former Residence

QIN Jin-cai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Guli(native place)and Guju(former residence)are related but different.Changshan Zhending is Zhao Yun’s definite native place;however,there are no documents and natural relics to testify where his village is.Owing to the change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e past and present,opinions on Zhao’s native place differ.Considering the changes of Dongyuan,Zhending and Donggucheng,the origin of Zhending and Zhengding,the evolution of houses,folktales and tombs,the confirmation of Zhao’s native place should be based on “Zhao Yun,styled Zilong,residence of Changshan Zhending”recorded in History of Three Kindoms·The Life of Zhao Yun.Zhao’s native place can be found in Zhending County of the Easter Han Dynasty (present Donggucheng,Chang’an District,Shijiazhuang,Hebei),and his former residence cannot be found in Zhengding County.Lincheng County is not Zhao’s native place for a stone tablet of native place cannot be ascertained to be his native place.

Zhao Yun’s native place;Zhao Yun’s former residence;stone tablet of Zhao Yun’s native place

K207

:A

:1673-1972(2014)05-0005-10

2014-07-16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燕赵历史人物研究”(HB08BLS001)

秦进才(1953-),男,河北衡水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史与历史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东垣正定县赵云
石家庄市正定县总工会以“零工驿站”竭诚服务劳动者
A NOTE ON MEASURE-THEORETICEQUICONTINUITY AND RIGIDITY*
正定县正定镇太平庄村 夯实党建工作 扎实推进乡村治理
《无风的夏日》
标点符号的争吵
Jokes Today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正定县人大常委会 “网上代表之家”增强监督实效
刘邦东垣是与非
东垣灸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