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探析

2014-04-11鸿

关键词:建设发展

张 鸿

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经验,为恢复新中国社会活力,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之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实践指导。

一、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发展

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理论来源,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依据国际国内客观实际,在实践中丰富起来的。

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

第一,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诸多方面,因此在研究社会的问题时,不应把这些关系分割开来,要注重“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

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相互联结,构成了基本的社会结构。其中,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政治结构是以经济结构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总和;文化结构是以经济结构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这几者有机配合,组成了合理的社会结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人类社会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最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即生产力。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继而发展政治、文化等,也都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来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因此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关系的改造者,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及发展中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毋庸置疑社会建设的主体必然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就应当充分重视及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性作用。

第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此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提出了十个具体措施。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详细论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指出只有到了高级阶段才能真正地实现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超越了阶级、国家、民族等界限,是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也是社会建设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2.列宁、斯大林的社会建设理论。列宁是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领导人,虽然他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十分短暂,但是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俄国实际,列宁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维护和促进了俄国的安全与稳定。

首先,革命后,列宁很明确的提出转型时期面临的新任务是“组织对社会的管理”,同时强调党应当发挥其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其次,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坚持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他始终强调,只有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成果。此外,他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模式,通过各种原则和法律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担负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他带领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社会建设的思想也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建设的变化,指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社会阶级结构,认为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剩下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但同时仍然会有剥削阶级残余,仍旧要注意更尖锐的阶级的斗争。斯大林强调社会建设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这个规律,不依靠这个规律,苏维埃政权是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在这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经济工业化和农村集体化,政治上加强党内民主,文化上注重保护多民族文化等,使得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家。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有着明显的影响,当然也包括这一模式僵化之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中国的革命道路不同于苏联,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社会建设任务时,有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除了吸收借鉴之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必然要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符合中国发展的措施,这也使得其社会建设思想更为丰富,更具有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平稳社会环境。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新生的中国社会更是需要平稳的社会环境才能从战争的创伤中逐步恢复过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但是社会上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仍旧活跃,如何重建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成为首要任务。

对此,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首先,根除旧社会的遗毒,解放妇女,封闭妓院;禁绝烟毒,肃清鸦片;取缔秘密反动组织,消除封建迷信对人们精神的迷惑。其次,清除匪患,地痞、流氓、兵匪、恶霸等遗留物,反动派的残余势力及对新中国有敌对情绪的反动武装,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产生了现实威胁,新生人民政权迅速彻底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稳定金融秩序,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使得市场秩序得以平稳有序,干部队伍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得以极大提高。

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有民主做保障,完善民主制度,深化民主理念,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更有生命力。

第一,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平等是毛泽东的毕生理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他致力于追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除社会差别,消除地位尊卑,实现男女平等,主张消除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差别,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他说到:“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

第二,完善民主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根本、基本政治制度,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与此同时,毛泽东指出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党内矛盾时,要发挥“小民主”的作用,注重批评与自我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以此来化解内部矛盾,团结更多人民群众。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毛泽东在社会建设中始终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他明确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其中就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因素。

在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扩大劳动就业就成为最基本的手段。农村人口实行自热就业,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逐步公社化的体制下实行就业;城镇人口实行固定工和“低工资,高就业”等制度,努力扩大生产服务岗位需求,在城市不能消化多余劳动力时,鼓励闲散劳动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把劳动力安排到需要的地方。

4.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保护网,是毛泽东始终关注的重点问题。从1950年政务院颁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开始,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建设。这其中就包括有对劳动、养老、医疗等提供保障的社会保险;对城乡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救助的社会救济;对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社会福利;以及对军人及家属合理统筹安排的优抚安置等内容。这些基本社会保障,对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有计划性和统一性的解决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5.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石,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石,毛泽东也重点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社会主义教育联系起来,建立新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要培养有文化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要将教育同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两条腿办学”,既要依靠国家办学,也要依靠群众办学,要注重教育的全面化和大众化,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群众教育事业的普及。这些教育方针和制度,为提升新中国的群众知识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积累自己的人才。

6.重视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毛泽东同样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文化和卫生医疗事业等的发展。毛泽东号召党员干部学习科技知识,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充分发挥,1956年还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学术自由;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抵制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毒瘤;积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倡中西医结合,相互学习和发展,在农村地区建立赤脚医生队伍,实行三级医疗网,开展集体和个人合作医疗的等有益尝试。

这些主要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社会建设诸方面,成为新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主义建设稳步推进的有力保障,也为我国社会建设开了好头。

三、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特征及启示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有其特定的背景,故而有其鲜明的特征,对中国今天的社会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

1.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特征

第一,平等性。平等性是贯穿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观念和基本价值取向,毛泽东对平等的追求可以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保障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人人平等的享有政治参与权利,这是政治平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是经济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自由争论,科技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这是文化平等;此外在社会保障、人权人格、生产劳动等各方面都对平等性做了阐释。因此,平等性毋庸置疑地成为其思想的首要特征。

第二,协调性。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协调性也是其突出特征。毛泽东在部署社会建设时,注重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协调发展,将平等与利益协调统一,将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协调统筹,将理想与理性协调配合,将社会主义最高目标同现实实践协调部署,以及在微观层面的关系处理协调考量。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保障社会建设能够有序进行,而不至于重此轻彼,发展不均衡,也为之后中国社会的巨大飞跃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矛盾性。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模型可以借鉴,中国只有参考苏联模式,而在借鉴过程中也将其好的坏的都带了进来,使得初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着矛盾性的特征。指导思想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同“左”倾思想蔓延下的空想主义矛盾,发展上的稳步均衡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矛盾,政策执行的延续性、有效性同理论、实践不成熟性矛盾等等。这些矛盾表现出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仍然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在看待时就应当客观辩证全面的去认识。

2.现实启示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曾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他已经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但是他却没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要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中国。要注重科学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要客观真实的认识中国国情,实事求是,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要达到的高度。毛泽东所努力追求的民主平等在今天更应当始终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合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各方关系,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下中国贫富差距过大、发展机会不均衡、就业、医疗等诸多方面问题突出,这些突出矛盾更加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公平正义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得以实现,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福祉。

第三,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关乎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民生问题处理的好坏关乎民心向背,因此中国共产党应当始终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核心任务。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突出问题,要加快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扩大服务基础和范围,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理念。只有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更有动力和生命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