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2014-04-11

关键词:学习者改革课程

马 博

基础教育改革不仅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而且关乎每一位学生,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发展与未来。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基础教育改革应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问题等内容的有机整合,按照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呈现给学习者,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培养目标。因此,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亟需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应该依托自身的传统来改造、完善自身。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一些方面过于激进,采取了一种颠覆性的革命方式,改革存在着不能完全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没有充分体现社会发展对公民素养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只是在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中进行,多数人都忽视了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其实,“爱与自由”、家庭氛围、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环节正是孩子入学后在基础教育中面临问题的根源。

中国的家庭教育从理念到实践都是很缺失的,全国家庭中有多少是单亲家庭、隐性单亲妈妈、隔代寄养、留守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都是以家长包办过多而成为特色。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并没有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良好的发展,同时孩子也不领情。

笔者从事了十几年的中学教育,深深感到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家庭培养出来的,比如阅读习惯,试想你天天看电视,玩电脑,孩子在家里写作业估计也没多少心思,或者他心里也会不平衡,为什么大人就可以,偏偏我不可以?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孩子对阅读也比较感兴趣。在某些情况下,你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认识。事实上,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仅仅在课堂上,而是在日常的阅读上,语文素养是靠积累的,不是学校教育能提高的。

但普遍的社会共识是:学习者进入学校才开始真正学习,教育是教育者的事。其实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根本无法给予学习者全面的关注,无法给每个学习者同等的辅导。

2.关注直接经验获取,忽视知识积累过程。有的专家提出要大张旗鼓地开展一场“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要对现行的课程和教学实行“大破大立”,“重起炉灶”,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接受”转变为“探究”……原有的教育学中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基本概念都是过时了的、错误的,都必须“重建”,甚至有不少学校教师不讲课,发导学案让学习者自学;课桌摆成三五成群式,教室四周全是黑板等课改新形式。然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产生困惑、提出质疑、进行抵制,乃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的科学家批评这好比“一间房子里挂满各种美丽的装饰,却把承重墙推倒了”。

学生上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以探究学习为主,在义务教育的九年时间里,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是所要求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

需要指出,不要以为接受学习就必然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对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种方法全盘否定,接受学习中的学生同样是学习的主体,他要自己听,要自己看,要自己想,要自己主动地参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在接受学习中同样应该而且也能够得到贯彻。关键在于教学能否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也会是被动的。应当看到接受学习方式的短处和局限,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如何在接受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更有难度,也就更需要我们在改进和提高接受学习上下功夫。总之,我们在反对过去学习方式单一化这种片面性的时候,不要走向另一种新的单一化和片面性,显然那绝不是基础教育改革所要追求的。

从教育规律看,知识传承在基础教育中应当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个体认识的起点主要是前人认识的成果的学习和积累,而绝不是完全通过个人实践获得或即兴感悟的直接经验,正如牛顿所说“我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养和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解决之道。不此之求,舍本逐末,“探究”又如何,不“探究”又如何?

3.学科内部缺乏联系和整合性。我国基础教育一直重视同一学科之间的纵向组织,而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基础教育改革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综合,相对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纵向联系。

例如,思想品德课中“爱国”的内容小学就有讲述,初中三年的教材中都不同程度的有涉及到,这就把一个完整的内容编的“杂”而且“乱”,使得一个内容不系统,反倒得不到学习者的重视和落实。又如,六年级学完了小学数学课程,可是七年级的课程中重复出现了小学的内容,而且内容比小学的还容易些,形成了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倒挂现象,课程内容的组织没有遵循顺序性原则。再者,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后,学生往往感觉到物理特别难学,普遍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物理思维方法欠缺、学习方式不适应等问题。许多同学升入高中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常常被这些问题所困扰,这不仅影响学习物理的成绩,而且容易丧失学好物理的信心,甚至会产生畏惧或放弃学习的念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跨度较大,缺乏整合性,导致初、高中物理知识出现明显的台阶。

改版后的初中教材重视实践探究、经验取得,同时降低了难度,教师以“水桶的低板”作为教学的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这种以降低教学要求为代价的做法,会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虽然关注到了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但却忽略了学科知识逻辑性。按一定的逻辑框架对课程内容体系作整体性构建。这样,学习者才能够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后续内容,形成自主、有序与和谐地发展。

4.对农村学习者的整体关注度不够。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大多是城市生活的主题,展现的基本上是城市生活场景,农村生活素材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学习者编写的。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学习者来说,仅以城市人的需求为依据来设计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无疑有失正义与公平的。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来说,教材以“城市人”的视角来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而缺少有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素材,势必会造成农村学习者脱离自己的“文化母体”,对农村文化产生自卑和蔑视,缺乏足够的人生自信和具体思维进行学习支撑,增加了认知障碍,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其取得学业的成功。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关于教师教育。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必须确立,因而更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如果他自己不愿学,不想学,不能学,不会学,不肯学,是注定学不进、学不好的。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古今中外大量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学校中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有教师教,有规范,有指导。事实上,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不仅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大学乃至研究生水平的学科知识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达到对于中小学学科知识体系与内在逻辑的大彻大悟,才能在于无声处熏陶青少年学生那虽幼稚却又敏锐的心灵。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地位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角色不断的更新与转换。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对于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多的是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与学生享有平等的地位,需要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发展的转化。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的科学研究者,从而能够以一定的理论基础,灵活的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这样不断的循环学习中便促进了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过程。

所以作为现代的教师不能要做好“教书匠”的本职工作,还要向一个“教育研究者”不断的靠近,要定期的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不断的反思,从而在自己的课堂上摆脱教育的“低效能”,实现有效教学。

2.关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首先是引导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这是时代和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五个具有”的人才素质标准。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其中,前三句话,表明了“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在现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要破除传统观念与传统模式,更新方法。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是同步的,是师生的共同任务。首先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为目的向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转变;教学方法也由讲授为主向训练为主转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观上从上课听讲(被动、客体)向课上思考(主动、主体)转变;从向老师要知识向课上要学习方法和能力转变。有了这些转变,新的知识观的形成就有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生存能力的培养。不能生存,就谈不上生活,更谈不上工作、也谈不上学习。个人生存能力的获得,一方面靠生活中的“自学成才”,但是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的学习。学生在校期间的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学习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存和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包括各种防止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再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必须以“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为出发点。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又与学生生理成长相协调,确保学生在心理平衡的前提下能够保持生理平衡。

同时,健康发展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健康没有了,一切都是零。全面夯实传统体育教育,树立“体育不仅是为达标更是为健身,不仅是为健身更是为养生”的体育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科学评定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即“健康第一”的精神;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脚踏实地,崇尚实力的精神;公平竞争,虽败犹荣的精神。

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如果不单单以成绩来评价他的话还是相当有思想也很优秀的,反倒是有不少成绩好的孩子在心理、承受力等方面令人担忧。如果允许,我们是否能从教师自身出发,真正用心教育每位学生,给他们鼓励,也许今天就不地有“学生高考结束,考生疯狂撕掉书本,在校园里四处抛洒。当老师来制止的时候,师生发生了冲突,造成了争斗的混乱”的情景了。

3.关于学生教育。南宋朱熹在概括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说明在孔子的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着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的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对学生既要有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适应个别差异性,是各尽其才。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启发我们思考在上课前是否需要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那么面对我们课堂中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我们该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真正弄清楚这里的“材”并不简简单单的指书本教材,而是教学主客体的关系。

4.关于改革形式。如果说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内容是客观的,那么,改革中对学生的训练形式则是主观的。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当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如何“笃行”,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倡导学习方式要多样化,要让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不占位置的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有保证地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结构上也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从小学到高中都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之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以其各自所长的功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使学生在扎实掌握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时不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会学习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我国科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的是,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显现出来,到研究生期间,创造性能力问题才明显暴露出来。在和外国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对于我们引以为傲的成绩,他们往往不置可否。在赞许中国的孩子勤奋、聪明的同时,大多都会委婉地表示,如果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专门针对考试的复习,其实这个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真实水平。到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很多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常常是只能在别人指导下做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或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方向和领域。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好学生”的心态。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学习者升学考试设计的,更多地是注重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形成和认识图式的建构。它不考虑每门学科对以后不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学习者有什么作用,而是把每一个普通人都按照科学家来培养,而没有真正深入其精神世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需求往往随着知识的包裹远离而去。我国基础教育的内容改革应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要重视传统知识中的核心内容,又要把反映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诸多领域涌现出的新知识吸收到课程中来,并把创新意识与能力、竞争与合作、诚信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作为重要的内容,培养学习者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洞察力、领悟力,以及自我知识获得与更新的能力。在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进程中,绝不能认为传统内容都是过时无用的而统统删除,也不能简单地依靠开设新的课程来解决现代化的问题,而应注重课程的发展性,使传统内容与现代化内容达成高度融合。

任何的一项措施,如果伤害到孩子的教育的权利,都不应该强制实施。这就和修路一样,修路是好事,但不能就此毁坏古树,不能拆迁私宅,不能破坏环境是一个道理,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

正如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要这样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1]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7).

[2]程少堂.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中小学课改四年的回顾与反思[N].深圳特区报,2004-11-02(8).

[3]魏正子.叶开明.关于基础教育“教材城市化倾向”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学习者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