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党员结构调查与思考
——基于运城市十五个村落党员的分析

2014-04-11王若鹏

关键词:农村党员农村基层比重

王若鹏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发挥着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贯彻党的理论政策的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地区的重要领导力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党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持基层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必要前提。“截至到2011年底,我们党党员人数已突破8000万,农村基层党员也达到了2480万。”十八大报告中要求“更加注重发展党员的质量,重视从青年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发展新党员,使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本次农村党建课题的调研地选取了山西省运城市的十五个村落。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总面积14100平方公里,人口达513万,其中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超过了330万。该地区是我国黄河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产业比较发达,全市小麦、棉花产量和商品量均占全省的50%和70%以上,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比重较大。通过走访运城市有关党政部门,并选取闻喜、夏县、芮城、绛县、万荣五个县共十五个村落作为调查点。这十五个村落在籍人口总数达18657人,其中党员共计521人。

一、性别结构:女性党员比例明显较低

在所调研的这十五个村落的18657人的总人口当中,男性人数9897人,占人口总数的53.05%;女性人数8760人,占到46.95%的比重。其中党员总人数为521人,男性党员、女性党员分别为485人和36人,占党员总数的比重为93.09%和6.91%。

调研结果反映出该地区女性党员比重过低,与女性占总人口46.95%的比例不相匹配,不仅远低于该地区男性党员93.09%的比重,也低于23.3%的全国女性党员比重。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对历史有认知的人都会明白,忽略了妇女的因素,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巨大变革,妇女的社会地位可以用来衡量社会的进步程度。”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党员人数理应不断扩大并在农村政治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历史和现实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该地区女性党员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造成运城市十五个村落女性党员偏低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传统农业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伦理观念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我国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时至今日,这种传统观念虽已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和制度基础,但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农村地区尤为强烈,这导致了女性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家庭这一私领域,被排斥在农村政治生活之外。”

其次,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人们把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义为“贤妻良母”,从而使得女性的活动范围长期被禁锢在家庭内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琐碎的家务劳动和沉重的农业生产以及妇女生养和哺育的生理特征等事项,占据了女性群体的绝大部分时间,这就使得女性无暇顾及家庭生活之外的其他事务。

第三,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与政治素质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政治素养就表现的越高,反之亦然。强化对农村女性教育是提高其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男性,女性群体的参政意识薄弱,这最终使得妇女对党的了解和认知不足,政治效能感不强,入党参与政治生活就无从谈起。

二、年龄结构: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这十五个村落党员中,30岁及其以下、31—44岁、45—59岁、60岁及其以上党员人数分别为22人、75人、168人和256人,所占比重分别为4.2%、14.39%、32.24%、49.14%,通过数据可以看到 60岁以上党员所占比重最大。从调研结果来看这十五个村落的老年党员人数众多,而青年党员所占比重过低,该地区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这种情况长此以往不加解决必然会导致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党组织的日常活动难以开展,影响到我党对农村工作的正常领导。经过进一步的走访调查发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地区新党员发展制度和培养机制缺失。“发展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新党员要严格履行党员发展工作细则,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每个党支部都存在多年不发展党员的情况,但有的年份却突击发展好几个新党员,党员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

其次,基层党员先进性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向心力不断弱化,农村党组织与群众联系密切,农村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和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效能直接影响群众对党的认可。由于市场化经济的作用,拜金主义、金钱为上等意识冲击着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断淡化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弱化,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党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聚合力的不断下降。

再次,农村人口的流动加剧,影响农村新党员的发展,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文化程度高和思想观念较开放的农村青年纷纷外出求学、经商、就业,而他们是农村人口中的佼佼者,这些先进农村分子的不断流失,使得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以我们调研的W村为例,该村共有18-45周岁青年1221人,外出务工就业人员达1088人,占青年人数的89.1%,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他们平时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到村子里,青年人入党参与村里的政治生活更无从谈起。

第四,个别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从个人私利出发,致使公权力私化,把一些农村精英分子拒之门外。调查中发现个别基层党组织干部出于个人私权利,害怕优秀青年入党从而对自身领导地位构成威胁,他们在年轻人入党问题上人为设置重重障碍堵塞党员发展渠道,意图拒绝吸收接纳新党员。例如在本次调研的Z村,现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9月入党,之后竟然长达21年没有发展新党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第五,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加速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运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2011年该市65岁以上老人有41.1509万,所占比重为8.02%,高于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而党员作为全市社会人口的组成部分,呈现老龄化的特点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三、宗族结构:党员队伍宗族化问题突出

宗族是人们以通过血缘关系为纽带聚集形成的群体组织,这种现象在传统农业社会普遍存在。宗族文化的形成源自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组织模式,由于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人们通过姓氏、族谱、宗祠等形式凝聚起来,形成我国农村地区特有的宗族文化。

本次调研农村党员宗族结构选取了R村、Z村两个村落,进行个案研究。

R村现有人口总数为1892人,其中任姓是该村第一大家族,人数共有567人,占到全村人口数的29.96%,李姓是第二大家族,378人的人口数量占全村总人口的19.97%,其他像张、王、孟等姓氏都在百人以下,人口较少,共有567人,所占比重为50.5%。R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任姓党员7人,占到全村党员人数的36.84%;李姓党员有6人,所占重为22.27%;景姓党员有2人,所占比重为9.09%;其他7名党员分别来自张姓、王姓、孟姓、梁姓、石姓、仝姓和武姓,每一姓氏人数各一人,比重均为4.45%。通过对R村党员和普通群众走访,发现该村一个特别的政治生态,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书记均来自任姓党员和李姓党员,随着任姓、李姓两大家族党员对书记的竞选日趋激烈,两大家族相互敌对,龃龉不断,一方如若当选党支部书记,召开党员会议开展党组织生活,另一大家族党员或者缺会,或着故意干扰会议进程,影响党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

Z村现有人口总数为1283人,895人来自武姓家族,占全村人口比重为69.77%;王姓家族人数为89人,所占比重为6.9%;高姓家族共有24人,占1.86%的比重;其他家族共有214人,所占比重为16.6%。Z村共有党员19人,其中武姓党员15人,所占比重超过了78.94%,成为该村党支部的第一大家族势力,王姓党员2人,所占比重为10.52%,陈姓、高姓党员各一人,所占比重均为5.26%。特别要说明的是王姓、陈姓的三名党员均与武姓家族存在姻亲关系。这使得Z村党支部中,武姓家族党员成了绝大多数,党支部书记从不旁落他人,而发展新党员除了高姓党员曾服兵役在部队入党,现在转业回家党组织关系转到Z村党支部外,其他吸收的新党员都来自武姓家族。经过对该村普通村民的调查走访发现,民众对党支部的评价呈两极化,武姓家族民众自然是交口称赞,而来自其他家族民众则对党支部的一些做法表示无可奈何。

尽管宗族文化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有效的互助合作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团结稳定,但与此同时宗族势力狭隘的家族利益观念也给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带来新的挑战。

第一,宗族化现象会严重干扰发展党员工作,使得发展党员不能任人唯贤,农村党员的发展掺杂家族私利,“自己人”成了发展党员的唯一标准,通过发展新党员达到家族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其他一些优秀的青年人长期排斥在党组织之外,Z村的其他家族不能在党组织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宗族化现象会破坏农村政治生态,阻碍农村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个别农村党组织由家族党员势力的代表者把持,使得党组织内部派系色彩浓厚,造成农村大家族势力对立,家族势力以取得党组织权力为目的,在竞选和任职期间,打击排挤其他家族,使党组织内部内耗严重,而其他民众对此没有任何话语权。

第三,宗族化现象也会侵蚀农村基层民主,弱化党组织在农村地区的凝聚力,群众对党组织信任度的下降不利于农村地区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在Z村,其他一些小的家族普遍对该村党支部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党支部沦为大家族操控村级事务的工具,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和体现出来。

四、政治文化结构:党员政治文化呈现层次性

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形成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农村党员政治文化则是农村党员在长期基层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政治观的倾向和认知表达。农村党员政治文化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地区政治文明进步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加速转型发展,农村政治文化尤其是农村党员政治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进步。

通过对这十五个村落党员走访发现,农村基层党员的政治认知度总体上呈现一种模糊化状态。党员对大多数政治事务和政治信息都是有所耳闻,但只是清楚大概情况。调查中大多数党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新农合政策、农村养老保险、种粮直补等只是一般性了解,并非出于清晰的理性认知。此外,基层党员对新农合、养老保险、种粮直补等直接涉及到其生产和生活的政策了解程度较高,而对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理论性强的政治事务认知程度较低。

十五个村落党员的政治情感呈现不平衡性的特点。就总体而言,农村党员仍然保持较高程度的政治情感,调查中超过九成党员对党组织的先进性表示认同。但对村两套班子配合程度和乡镇一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度方面政治情感表达差异性明显,这与对党组织较高满意度呈现出不平衡性。

通过分析得出,运城市农村基层党员政治评价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由于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政治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同一政治事务和政治信息作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这些评价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受,甚至会随着人们情绪的改变而变化,具有高度复杂性。

五、学历结构:党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领导力量,身负着贯彻落实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领导发展农村经济并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重大任务。农村基层党员是否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其自身素质。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党员对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适应能力,而文化素质是由受教育水平决定的。

在这十五个村落的521名党员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分别为75、299、137 和10 人,所占比重分别为 14.4%、57.39%、26.3%和 1.92%。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得出,该地区的党员学历以小学、初中为主,占总比重的70%以上,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具有高中学历的党员人数较少,而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比重过低仅为1.92%。党员受教育水平偏低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的农村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影响到党的农村经济工作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的受教育水平势在必行,这成为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改善农村党员结构的对策

通过对运城地区这十五个村落521名党员的性别、年龄、宗族、政治文化、学历结构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改善农村党组织这些不合理因素,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农村党员性别结构,提高女性参政的自主意识,各级党委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女性群体的参政意识,农村党组织也要主动吸纳女性党员,为女性参与农村政治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拓宽农村党员发展渠道,吸收优秀年轻人入党,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有关发展党员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各项具体标准,并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大民主监督力度严格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

第三,强化对农村党员的党性价值观教育,提升党员的素质,提高对农村党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全体农村党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力度。此外,还要对对党员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和现化农业发展知识教育,提高党员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工作的适应能力,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科学文化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第四,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上级乡镇党委对农村党组织党员发展、党组织活动进行规范化指导,避免党的组织工作的无序状态。实现制度的创新,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依制可循,这有这样才能降低宗族文化对基层党组织的不利影响。

第五,推动农村政治文化转型升级,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引导基层党员对政治事务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传播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理念,提升农村基层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现实农村政治亚文化由顺从型向参与型的转变,最终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2012-11-08.

[5]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J].复旦大学学报,1988,(3).

[6]邸灿.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与平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

猜你喜欢

农村党员农村基层比重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380名农村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坚持问题导向 增强农村党员开展“两学一做”教育的实效
富裕县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基金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