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隽藻《子史粹言》石刻艺术研究
2014-04-11李春凤
李春凤
祁隽藻《子史粹言》石刻艺术研究
李春凤
石碑作为一种独特的石刻形式,源远流长,历代相承。本文从祁隽藻《子史粹言》四条屏石刻的基本情况、书迹释读、书迹内容考释、流传经过、祁隽藻的书法艺术与石刻的书法风格五个方面对现存于太原市双塔寺碑廊里祁隽藻所书《子史粹言》石刻,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阐述祁隽藻《子史粹言》石刻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祁隽藻在书法上的高深造诣及对后代书坛的深远影响。
祁隽藻 《子史粹言》 石刻书迹 书法艺术
保存在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碑廊中的四条屏《子史粹言》石刻为清嘉庆年间进士、著名书法大家祁隽藻所书。
《子史粹言》碑全景
祁隽藻(1793~1866),字叔颖、淳甫,号观斋、息翁,谥号文端,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清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直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世称“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寿阳相国”。他为官50余年,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是影响清代政治的重量级人物,被世人誉为晚清一代名相;又系当时学界、书坛为人称颂和推崇的大家。他的书法艺术,精湛高妙,严守唐人法度,正中求变,以典雅之气创立端严刚健、雍容博大一派,是清代书坛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堪称领袖群伦,对当时及后代的书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笔者由于工作便利,对馆藏四条屏《子史粹言》石刻进行调查考证、翻阅史书资料等工作,对该石刻保存情况、流传经过、书法风格及与石刻相关的一些内容作考证、释读、整理,故撰写本文,仅供同行学者参考借鉴。
一、石刻的基本情况
《子史粹言》石刻位于双塔寺牡丹院,即寺院二进院的最西侧。在嵌满石刻碑碣的砖砌墙壁,自北向南有石刻38通,祁隽藻所书《子史粹言》石刻4通就镶嵌其首。碑石属传统的四条屏,青石质,4石通高均162厘米,宽42厘米,厚20厘米,书体为行书,书丹刻工精湛。碑文为阴刻,从右而左,每石5行,共20行,每行字数不等,无首题,有题跋、款署和钤印及落款。第1石右下角断裂,第3石下部分横裂,刻石中的6字所幸能辨识。该书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祁隽藻55岁时所作,光绪八年(1882)寿阳人荣焕刻石。
最初祁氏所以书写摘句《子史粹言》,一不为赠送友人,二不为刻镌上石,乃是觉得这些古人言录“简要切实,有益身心”,“偶暇摘数条书之,以当座铭”。似乎为其居室、或书斋、或办公之所挂贴,后被人镌刻于石。那么,为何要刻碑立石呢?从题跋“此迹为文端公得意之书也,且别有寓意,洵足宝贵。昔寿邑王刺史刻石行世,今已残漫。又有一拓系京都翻刻,且其间谬误甚多,不足观玩。余家现藏墨迹,恐失真面,而谨摩勒石,以传永世。后学梁东阳谨识”中,记述了《子史粹言》刻碑立石的主要原因。
在《子史粹言》石刻之南还镶有刻石《海藏庐》34块,碑高1.64米,宽0.58米,该石碑镶嵌在此壁与《子史粹言》石刻有着必然的渊源联系。
二、石刻书迹释读
第一通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董仲舒)。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申公)。明者见远于未萌,知者庭危于无形(司马相如)。公卿大臣当用有经术,明于大谊者(霍光)。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仇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汉宣帝)。狱者天下之大命也(路温舒)。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接下通)。
第二通 子孙(夏侯胜)。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疏广)。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黄霸)。律设大法,礼顺人情(卓茂)。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马太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第五伦)。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接下通)。
第三通 为先。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韦彪)。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肃宗诏)。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鲁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表曲(接下通)。
第四通 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李固)。嫁娶之礼俭,则婚者以时矣;丧祭之礼约,则终者掩藏矣(马融)。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刘矩)。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魏昭)。
题跋 此迹为文端公得意之书也,且别有寓意,洵足宝贵。昔寿邑王刺史刻石行世,今已残漫。又有一拓系京都翻刻,且其间谬误甚多,不足观玩。余家现藏墨迹,恐失真面,而谨摩勒石,以传永世,后学梁东阳谨识。
款署 《子史粹言》,山阳丁俭卿编录也,简要切实,有益身心,园居退直,偶暇摘数条书之,以当坐铭。道光二十八年十月祁隽藻并记。
钤印 祁隽藻印 叔颖、淳甫
落款 光绪八年中秋月勒石于晋祁白圭之翰香斋寿阳荣焕刻字
三、石刻书迹内容考释
《子史粹言》一书,为清代丁晏编录而成。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人。清代校勘学家、经学家、史学家,性嗜典籍,勤学不辍。清礼部尚书汪廷珍称赞其:“气平心细,识见明确,当今豪杰之士也。”丁晏撰著极丰,其中有《子史粹言》二卷,书中集有中国历史上著名卓越人物的至理名言,这些古人言录简要切实,有益身心。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略选一、二碑文作者的生平作简单介绍。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申公(生卒年不详),名培,鲁(今山东曲阜一带)人。西汉经学大师、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重要贡献。在西汉时期,诸家诗中鲁诗最为盛行,影响最大。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路温舒(生卒年不详),字长君,钜鹿人(今河北南部),西汉著名的司法官,信奉儒家学说。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
夏侯胜(生卒年待考),字长公,宁阳侯国人(今山东宁阳)。西汉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西汉朝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自幼跟随其父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及四书五经,也涉学洪范阴阳五行之说。后来又师从欧阳生学习,学问日渐精深。他的做人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崇尚正派刚直,厌恶邪道歪理。
纵观上述,这些历史人物中有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今文诗文开创者申公、辞赋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司法官路温舒、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名臣霍光、汉宣帝刘询、精于《论语》《春秋》的疏广、东汉开国功臣之一著名军事家马援等,他们都是举贤良、正直言之士,这些名言都是古今治学治道、养性之言论。
四、石刻的流传经过
据《子史粹言》刻石上记载,在“光绪八年中秋月”,该石已经“勒石于晋祁白圭之翰香斋”,说明石刻原本并不是保存在双塔文管所的,而是从别处收集而来的。就这一问题,笔者翻阅了一些史料,并进行了调查,逐渐搞清了石刻的来龙去脉。据调查,该石原为山西近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张籁先生所收藏。张籁(1872—1959),字贯三,山西平陆人,生前为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山西政协委员,著名藏书家。贯三先生一生以教学为荣,读书藏书为快。《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赞曰:“晋水文章集百元,赵城带草绕谁园。山丛俗补书香远,谨笃襄勤九世孙。”其所藏图书仅解放后捐于山西大学图书馆者,达五万五千册之巨,另有大部藏于山西省图书馆。民国初年,贯三先生在太原市三圣庵建造藏书庐一处,名曰“海藏庐”(后由字称为“贯三图书馆”),所聚书多集部,尝欲集明清两朝乡会殿试首选而有集行世者,为百元集。行书石刻《子史粹言》就嵌在“海藏庐”的墙壁间。文革后期,一批藏石从太原市三圣庵“海藏庐”中流出,其中就包括有这套《子史粹言》四条石刻。80年代初,太原市双塔文管所有幸征集到这批石刻,并及时在寺院西部建起一座藏石之壁,连同“海藏庐”石刻存藏一处,镶嵌在墙壁之首,永久的公诸于世。
五、祁隽藻的书法艺术与石刻的书法风格
祁隽藻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廷臣,他主持清代道光、咸丰诗坛、书坛长达数十年,为士林所瞻望;他为学主张通训诂,明义理,开后代同光体宋诗派诗人之先河;他的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劲,自成一格,不论楷书还是行草书,早、中、晚期有着不同的风格,有“为一时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之赞誉,是清代书坛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在清代山西书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而论,堪称傅山以后第一人。
祁隽藻书法艺术对当时书坛的影响,其主要书法特点在史书中均有记载。清代欧阳兆熊《水窗春呓》中“馆阁书变体”载:“馆阁书逐时而变,皆窥上意所在。国初,圣祖喜董书,一时文臣皆从之,其最著者为查声山、姜西溟。雍正、乾隆皆以颜字为根底而赵、米间之,俗语所谓墨圆光方是也。然福泽气息,无不雄厚。嘉庆一变而为欧,则成亲王始之。道光再变而为柳,如祁寿阳其称首者也。”这段话指出了清代由于皇帝好尚而形成的“董、颜、赵,米、欧、柳”,历朝馆阁书体流行的审美趋向,而祁隽藻被认为是清道光柳体书的代表书家,碑刻代表作有《重修寿阳县城碑记》,书法书写从容不迫、儒雅端秀,气息顺畅疏朗,完美程度几乎无可挑剔。民国常赞春在《山西献征》中记载:“祁隽藻之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为大书深刻之绝诣,世争宝贵之。”马宗霍《书林藻鉴》评价:“寿阳书欲兼松雪之圆、诚悬之劲、山谷之韵。”祁氏除了柳体书外,对于颜体、欧体都有很深造诣,尤其是颜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山西闻喜裴晋公祠的《平淮西碑》,字径如拳,雄厚有力;笔画挺拔,妍美端肃,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庙堂气息;墨迹对联《读君陈篇联》则是祁氏最为端庄工稳的颜书作品。祁隽藻书法与韩愈瑰文、裴度伟业堪称“三绝”。
祁隽藻的书法艺术造诣很深,学书由小篆入真行,悉宗柳公权,又学颜鲁公,参以黄庭坚,笔意直追魏晋,师法“二王”,探索书法之韵味,形成了潇洒练达、舒逸遒健的风格。善榜书、对联,长短篇无一不精,用笔和结体得力于柳、颜,筋骨具备,遒健端凝,楷书中偶夹行意,得颜、柳之精髓。他的碑帖和墨本中,颜柳风格十分明显,以娴熟的书法技艺把众书家的“内含刚柔,外露筋骨”糅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形神兼备,自成一格,这种传统的认识定式和做法——颜、赵、欧、柳,至今为止还深刻影响着学习楷书的后人。
祁隽藻《子史粹言》石刻500余字,上下相呼应的组合,形成了具有节奏感、多样性、整体和谐的章法。其运笔坚挺腕力、任情挥洒,宛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懈怠之笔。刻工以高超的技艺真实完整的再现了祁隽藻原书的神韵,字体肥瘦相宜,落笔从容自如,笔力遒劲雄厚、流畅娟秀。在清末反传统的碑学大潮中,祁隽藻不随波盲从,对传统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对传统的价值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固守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我国清代晚期文大臣中的佼佼者,也是集政治家、艺术家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1](清)祁隽藻.祁隽藻集.三晋出版社,2011.
[2]刘长海.试述祁隽藻的书法艺术及其成因.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4).
[3]韩伟.略论祁隽藻和他的书法艺术.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李春凤 太原市双塔寺文管所 文博馆员
(责编 高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