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方法探究
——基于就业能力与就业途径分析

2014-04-11陈希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就业率途径院校

陈希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方法探究
——基于就业能力与就业途径分析

陈希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现象的出现,提高高职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途径的分析,甄别出就业困难群体。学校通过重点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实现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目标。

高职 就业率 就业能力 就业途径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各层次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据教育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51万,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裕。与之相反的是,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及国内GDP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就业问题严峻。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成为各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就业途径是多样化的,不同的途径决定了应聘学生需具备的竞争能力也是多样化的。学校根据学生竞争能力的多寡及优劣,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就业指导,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一、就业竞争力分析

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工厂,学生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学生能否就业,关键看学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招聘学生的主要考察要素,可以从专业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资源等方面,对学生竞争力进行评价。学生掌握的要素越量多质高,就业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一)按照专业基础技能高低划分

高职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评价体系,既包含学科成绩,同时包含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情况。

1.专业基础技能高。这类同学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高,学习能力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他们能轻松完成学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同时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考取证书。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后续发展能力强,在就业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2.专业基础技能中。这类同学学习态度端正,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但此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科学习,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目标,缺乏自主专研和自我拓展的能力。由于自学能力较弱,这类同学后续发展空间不大,但能认真踏实完成常规工作,受中小企业的青睐。

3.专业基础技能低。这类同学学习主动性差,有迟到早退或逃课的现象,部分同学有厌学情绪。普遍成绩差,有一门或多门课程补考或重修,部分同学未考取本专业从业证书。

(二)按照综合素质高低划分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除了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执行能力和交际能力,爱集体,能有效地团队协作等诸多方面的素质。

1.综合素质高。这类同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且普遍担任学生干部。他们在性格上具有热情大方,敢于表现的共性。集体荣誉感强,乐于为集体出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思想较成熟,考虑问题全面。由于担任学生干部,个人能力更易被校方关注,获取各种荣誉的机会较其他同学多。在就业中,他们是学校优先推荐的对象。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作者很用心编写的一本书,对阅读方法做了很全面的介绍,语言很平实但很有力道,比喻贴切自然。如果我们能一边读一边将书中介绍的阅读方法立即付诸实践,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想提高阅读水平的愿望也一定会实现的!

2.综合素质中。这类同学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较前面的同学而言,并不突出。但他们乐于为班级的建设出谋划策,发挥自身的特长,主动承担任务。他们在整个的大学生涯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诸多证书,且逐渐培养了较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恰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品质。

3.综合素质低。这类同学一般性格较内向,不敢于表现;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社交面窄,局限于与本寝室同学和老乡的交往。他们缺乏必要的锻炼,被关注度也较低。

(三)按照家庭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划分

国家着力打造公平的就业平台,但不可否认,现实社会,由于父辈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子女的就业。

1.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这类同学一般是城镇学生,父母或亲戚朋友是公司领导,握有人事权,可以安排入职。这类同学入职门槛低,与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高低关联性较小。

2.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源。这类同学一般是城镇学生,父母或亲戚朋友能帮助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拥有少量的社会资源。这类同学主要来自农村。这类学生无法从父辈那里获取帮助,只能通过激烈竞争,优胜劣汰,获取工作。这要求同学们的发展是全面的,不仅成绩优异,还必须综合能力高,方能找到较满意的工作。

二、高职学生的就业途径

1.专升本。本科院校每年会向高职院校招收专升本的学生,帮助同学加深对本专业的学习。专升本的比例根据专业和院校不同而各不相同,平均比例是5%。能顺利进入本科院校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成绩优异。平均5%的录取比例,要求学生的成绩优异,自学能力强;二是家庭经济宽裕。考取专升本,意味着学生家庭要多提供2年的学费。对于家庭经济紧张,特别是急需学生工作赚钱养家的同学而言,学费是拦路虎,专升本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2.考入企业的订单班。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大型企业会在大三第一学期与高职院校合办订单班,以定制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及企业文化灌输。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在该企业实习,毕业后即签订劳动合同并转为正式工。在劳动力市场为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学校非常愿意和积极地与大企业开办订单班。订单班能否开办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提供优质的生源。因此,进入订单班的门槛是比较高的,进入订单班的步骤一般是系部推荐,然后企业面试。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或担任学生干部,得到系部老师关注。

3.学校推荐就业。高校既教书育人,同时也服务当地经济。某些当地企业会每年定点向某校招收一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会要求学校推荐应聘者,从中择优录取。学校从学校声誉及长期合作的角度出发,推荐的原则依然是成绩优异,素质高的同学。

4.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或参加社会招聘。各高校会在10月中下旬举办大型招聘会。招聘单位会与学校招生就业处了解学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意向等情况,共同商定招聘专业、职位、人数及应聘条件等问题。校园招聘的针对性很强,学生被录取机会是比较大的。

5.其他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招聘会,其他学校招聘会或者网络招聘会求职,也可通过校友或亲戚朋友介绍求职。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自主创业。

三、甄别就业困难群体

结合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途径分析,不难看出,就业难易因人而异,马太效应存在于就业问题,即就业竞争力越强的同学,就业出路越多。反之,就业竞争力越弱的同学,就业出路越少。根据分析,笔者认为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均较差且来自农村的同学属于就业困难群体。这类同学来自农村,缺乏社会资源,必须靠自身能力在残酷而激烈的竞争中过关斩将,获取工作。但他们在校时,各方面表现均不突出,未担任过学生干部,未拿过奖学金,未在个人比赛中获过奖,因此,得不到校方的优先推荐就业,平凡而简单的简历也难以引起企业的兴趣,获得面试机会颇难。

四、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以提高就业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就业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以此来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能服务区域经济。笔者认为,大部分同学在学校常规的就业工作帮助下,能顺利的就业,就业率提高空间存在于就业困难群体中。学校应该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同学就业。

1.提高整合能力,培养优势能力。

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优先考虑两类人才,一类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专业技能强的同学;一类是综合素质高,成绩虽不突出,但兴趣爱好广泛,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同学。由于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成绩优异者是少数,大部分同学成绩不具竞争优势。因此,学生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出发,培养优势能力,寻求不同的发展方向,实现就业目标。学校在新生入学伊始,通过专题讲座,向学生解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途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学生综合各因素,给予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并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不断扩充优势,改进劣势。特别是各方面均不占优势的同学,更应该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一两个特长,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综合素质不高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应该有意识的多参加集体活动,锻炼胆量,培养沟通、交流能力;社会资源少的同学,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与将来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一方面丰富社会阅历,了解劳动力市场,收集就业信息和走向;另一方面,通过突出的表现,得到领导的赏识,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各班级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同学的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给予锻炼机会,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既全面发展又特点突出的人。

2.建立招聘网站,收集招聘信息。

在毕业季期间,招聘信息呈现量多、乱、杂等特点。大学生运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不容置疑,但他们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大量时间花在对他们而言层次过高或过低的招聘职位上。学校应切实加强校园招聘网站的建设,根据本校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需求,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该校发布招聘信息,举办校园招聘会。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有限,招聘单位提供的职位类型和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其他学校的招聘会。另外,招聘网站也是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招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予学生更多和更广阔的选择。

3.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和积极的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主要是避免学生出现手高眼低,不切实际的错误思想。目前大部分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是留在大城市且专业对口,导致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碰壁,甚至难以获取面试机会。连续多次的就业打击,可能造成学生自我否定,消极应对求职。辅导员应密切关注每位同学思想动态,树立坚定的信心,鼓励同学积极迎接每一次面试,坦然面对每一次淘汰。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途径的分析,发现就业难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自身的就业能力选择相应的就业途径以实现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在解决就业率问题时,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就业困难群体上。学校通过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途径,切实解决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1]陈杏头.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李木新,王秋玉.摩擦性失业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改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2).

[3]解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陈 希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讲师 硕士

(责编 张佳琪)

猜你喜欢

就业率途径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