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台州元宵节独特习俗及其历史文化特征

2014-04-11李亚妮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黄岩花灯台州

李亚妮

浙江台州元宵节独特习俗及其历史文化特征

李亚妮

我国重要节日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主要有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台州元宵习俗与各地习俗有相同之处,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十四夜过节,吃糟羹,观针刺无骨花灯、橘灯以及“间间亮”。这些独特的元宵风俗,具有英雄崇拜色彩,浓郁的慈孝之风,鲜明的橘文化等台州地方历史文化特征。

台州 元宵习俗 历史文化特征

元宵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幅对联说得好:“蜃楼海市落星雨,火树银花不夜天”。它展现了元宵节五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在过节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浙江台州的元宵节习俗与全国各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地域色彩。

一、台州元宵习俗

(一)十四夜过节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然而在台州,却是以正月十四为节。究其原因,在台州各地有许多关于十四夜过节来历的传说。其中,“筑城说”“孝子说”“战事说”三种说法流传最广。

1.筑城说。

台州正月十四夜过元宵节与筑城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唐初将领尉迟恭奉命修筑江南长城,正月十四恰逢海盗在台州湾登陆,将士们一面派兵剿盗,一面加紧筑城。那晚,风雪交加,天气特别寒冷。台州百姓见将士们身单衣薄,冻得瑟瑟发抖,便纷纷拿出家中的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由于当时天寒地冻,刚到军中食物便已凉了。为了让每个筑城的士兵都能吃上自家的菜,百姓便把所有的食物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分给将士。喝了“大锅羹”的将士们,周身发热,寒气顿消,干劲十足,城墙很快筑好,城内百姓的安全也有了保障。从此,台州便形成每年正月十四夜过元宵节的习俗。

2.孝子说。

一说是方国珍为孝顺母亲而提前过节。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率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并建国称王,金殿是今台州城隍庙。方国珍的母亲信奉佛教,按照常例每月十五她是要戒荤吃素的。作为孝子的方国珍,为了让母亲不空度佳节,便下诏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也有说是明朝嘉靖年间临海状元秦鸣雷为感谢伯母养育之恩而提前过节。“秦鸣雷幼时失去双亲,过继给伯父家做嗣子,由伯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后来秦鸣雷考中状元,做了大官,不忘伯母的抚养之恩,十分孝敬,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秦状元就将元宵改早一天为十四。”[1]

3.战事说。

民间有说,“方国珍害怕朱元璋在元宵佳节来偷袭,便提早一日过元宵节。”[2]

另有说法是台州十四过节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的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趁天色已晚逃往内地,有些跑进了橘林。戚家军赶到后,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倭寇,城里城外顿时明亮起来。无处藏身的倭寇全部被抓住。“城关居民为慰劳戚家军,把原先十五日做糟羹提前了一天,后人为纪念戚继光,就约定成俗,留下了正月十四过元宵这一习俗。”[3](P200)

台州元宵在十四夜过节的来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也鲜少有人对此追根究底。但不可否认的是,十四夜过元宵已经成为台州人民的集体心态:“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二)独特食俗:糟羹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而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繁复的元宵节习俗已被简化成“吃汤圆”的食俗了。不管是叫元宵,还是叫汤圆,都有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的寓意。从古至今,吃汤圆都是人们对离别亲人的一种怀念,对合家欢聚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台州的元宵食俗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而是吃糟羹。台州的部分地区称糟羹为“糊头羹”。这些地方的方言里,“糊”与“和”谐音,含有祈求“合家和睦”之意。糟羹有咸、甜之分。早年咸糟羹的主要原料有酒糟、淀粉、火腿肉、冬笋、芋头、油豆腐、香菇等,甜糟羹的原料有酒糟、红枣、蚕豆瓣、桂花、芋头、荸荠等,凡家里有的都可以用作食料。“糟羹的做法很简单,先在锅里炒好肉丝、冬笋丝、豆腐干等菜肴。再用米粉或薯粉入汤,烧成糊状,然后把烧好的菜肴倒入,调匀即可。”[4]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糟羹的原料也有所改变,不再用带糟的新酒当水,在保留其它菜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海鲜如虾仁、牡蛎肉、海参等,既有家庭菜肴又有山珍海味,用料丰富而随意。台州人往往在十四夜食咸糟羹,而在十五夜食甜糟羹,有先苦后甜之寓意。

正月十四夜晚,家家户户都会互相送糟羹,大家一边品尝糟羹一边闲聊,其乐融融。当晚,台州农村还有“讨糟羹”的习俗。在家吃完糟羹后,小孩子便三五成群去邻居家讨糟羹吃。主人家也毫不吝啬,无论谁来都盛上一碗满满的糟羹。民间的说法是,讨糟羹的人吃的家数越多,送糟羹的给的人数越多,喜气和好运也就越多。

糟羹的来历与前文提到的“筑城说”有关系。老百姓慰劳筑城将士的“大锅羹”是用带糟新酒当水,将菜和粉调好,搅成的糟羹。元宵节吃糟羹的习俗也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成了台州人民独特的民风习俗。

(三)特色花灯:针刺无骨花灯、橘灯

旧时张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因此,元宵节也叫做“灯节”。在台州,一般在十三、十四就开始挂灯,十四夜是高潮,俗称“十四夜灯会”。十四日傍晚,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吃完“糟羹”,男女老少都会上街观灯。旧时,连深居简出的妇女也在元宵佳节结伙作伴出门观灯。台州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妇女行百步可去疾病,免灾咎。

十四日晚的台州,各地都有元宵灯会。当晚,人们会出门闹花灯。家门口、街道上都会挂上大红灯笼。各种灯具、民间艺术以及特色小吃都会集中在大街上,热闹非凡,绚丽多彩。在各式各样的花灯中,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和黄岩的橘灯最具台州地方特色。

仙居的皤滩素来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每到元宵节,一盏盏玲珑精致的针刺无骨花灯便被悬挂起来。仙居人把无骨花灯称为“唐灯”,也称“神灯”。传说唐开元年间,有一个秀才在深山夜行迷路了,不小心跌落山崖,一位仙女路过将他救起,并把“神灯”赠给他。“神灯”将秀才安全地带回家。秀才回家后日思夜想,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他按“神灯”的模样制作了灯并挂在书房,亲朋好友见了赞叹不已,纷纷仿制,“针刺无骨花灯”因此诞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花灯本来是靠内部的骨架依托,而小巧玲珑的仙居无骨花灯没有任何骨架。它不光是纸糊的,而且纸片上的各种花纹图案是用针一眼一眼刺出来的。点上蜡烛的无骨花灯,通体晶莹,火光通过小孔投射出来的图案美轮美奂。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与普通花灯的作用不同。“每到元宵节,被当地人称为‘状元灯’的无骨花灯是挂在书房的,用来表示书香门第和祈盼状元及第。还有是挂在小姐的闺房中,有安心宁神之说。”[5]

黄岩的橘灯也是台州元宵节灯会的一大特色花灯。旧时,黄岩城里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月十四晚点上灯火,挂上当地特有的橘花灯。黄岩橘灯的制作方法简单。从橘子的上端剥开一个小口,取出橘肉。在橘壳中倒入芯油,再放上灯芯草,点上火后就成了一盏透出红光的橘灯。有些制作橘灯的高手,他们选取最大的橘子,取出橘肉以后,用一根根薄竹片把橘壳撑紧,然后放进半支红烛。由此制作的灯称“走马灯”,能自动旋转,利用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空气对流的原理。“走马灯”上的图案也很丰富,在橘皮上绘八仙、绘花卉,也有绘奇禽异兽的,千姿百态。每到元宵夜,把姿态各异的橘灯放到江面上,带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橘灯随江漂走,整条江五彩斑斓。“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赵构从海上逃走。经过台州时正好是元宵节,晚上他登金鳌山,见到江上随流飘来无数灯火,感到非常的新奇。群众告诉他,这是橘灯。赵构买了两船橘子,让士兵分吃了取出的橘肉,留下橘壳制成橘灯,放入江中祈求平安。”[6]这个传说给橘灯添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台州元宵习俗“十四夜,间间亮”。正月十四晚上,台州百姓在每个房间都会点上灯火,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间间亮”的习俗源自前文提到的“战事说”。为了帮助戚家军找到躲在橘林里的倭寇,百姓们点上灯烛,整片橘林一片通红,每间房屋灯火通明,才使得倭寇全部被擒。为了纪念戚家军,台州百姓就传承了“间间亮”的习俗。

二、台州元宵习俗的历史文化特征

台州地区独特的元宵习俗,根源于台州自身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崇尚正义、自强不息的英雄崇拜色彩

台州元宵习俗如十四夜过节、“间间亮”都是为了纪念英雄而产生,台州元宵习俗有着浓郁的崇尚正义、崇尚英雄的色彩。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台州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越族素有‘处危争死’、‘轻死易发’的传统,加上东晋‘永嘉南渡’与宋代‘靖康南渡’,不少侨民迁徙聚族而居于台州,移入了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形成了‘台州民性强悍,人不畏死’的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的不屈精神。”[7]台州历代农民起义便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方国珍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在台州百姓心中他是英雄。同样,在恶劣的环境下带领士兵们筑城的尉迟恭也是百姓心里的英雄。筑城是为了防盗防洪,为百姓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场所。尉迟恭及士兵们在风雪交加的情境下奋力筑城,他们英勇并且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台州百姓。百姓制作糟羹给将士并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是对英雄的一种敬佩和怀念。

除了方国珍、尉迟恭,还有一个被台州人们熟记心头的英雄是戚继光。明朝时台州常常遭受倭寇的侵犯,倭寇之乱对台州社会的摧残十分严重,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各类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人们无法求生的苦难时刻,民族英雄戚继光来到了台州,临海、黄岩、温岭等地都是戚继光抗倭的地方。同时他还训练了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开创了适合江南水乡地形的攻守兼备的“鸳鸯阵”,使得戚家军在后来的抗倭战斗中屡打胜仗,最终平定了台州的倭寇之乱。百姓早已将他当作保卫民众、保卫家乡的大英雄,每到元宵节,黄岩百姓在橘林点上烛灯,台州百姓仍然延续着“间间亮”的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元宵佳节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橘林缉拿倭寇、保卫百姓的功绩。

(二)民间浓郁的慈孝之风

“百善孝为先”,慈孝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无论是方国珍为母亲能共享佳肴而改元宵为十四,还是秦鸣雷为感谢伯母养育之恩而改节,他们共同体现的是台州民间浓郁的慈孝之风。在台州,元宵节不仅是团聚的节日,也是孝敬老人、弘扬慈孝之风的载体。元宵节的习俗传承了以秦鸣雷、方国珍慈孝精神为代表的台州的慈孝之道。与此同时,从台州元宵习俗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台州慈孝之风所触及的不只是亲人,也有邻里和素不相识的路人。正如元宵节的糟羹会慷慨地施与乞讨者一样,台州慈孝之风除了孝敬家里的长辈外,更体现了一种和睦邻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鲜明的橘文化特征

台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地宽广,平川肥沃,海域辽阔,地形种类多样,再加上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而不单调,素有“桔果鱼米之乡”之称。在台州,特别是黄岩,有着浓郁的橘文化。

橘,俗字“桔”,古称“吉也”,意为吉祥之物。在黄岩乃至整个台州一直以来都将橘子作为吉祥的果实以及供奉天神祖宗的祭品。宋高宗避难时买下两车橘子,用橘壳做成橘灯随流而去也有以橘祀告苍天,保佑平安之意。台州的橘文化历史悠久。黄岩蜜桔品种多样,是世界柑橘始祖之一,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因而黄岩又有“中国蜜桔之乡”的美誉。每到四五月,桔花飘香,满城春色,十月便是硕果累累,形成独特的江南橘乡风光。苏轼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台州的民间由橘子的吉祥寓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橘乡风情。供奉祖宗、婴儿满月、新娘喜果等都有用橘的习俗。为纪念戚家军,元宵节在橘园里插烛点香,以及元宵佳节的橘灯都有着浓郁的橘文化特征,是橘乡风情的体现。

(四)“民间艺术”的创造精神

台州的元宵节习俗展现出的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创造精神。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和黄岩橘灯,台州元宵灯创意无限,充分展现了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精神。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突破了传统花灯的制作方式,“它最大的特点:一是针刺,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漏影,形成繁多的花色品种;二是无骨,通体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使花灯类别千变万化。”[3](P69)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独特形式使得它的制作尤为复杂,而它的表现形式更是一个丰富生动的艺术空间,有动、静两态之分。静态的为单灯,主要有荔枝灯、花篮灯、十二生肖灯等。动态表现以围绕某个主题的组灯为主,也可穿插其它造型艺术,主要有宝塔灯、财神灯、鲤鱼跳龙门灯等。鲤鱼跳龙门灯取材于鲤鱼化龙的典故,是由花灯和舞蹈艺术融合而成,有强烈的艺术动感。花灯的每个种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且灯的制作和造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充分展现了仙居人民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新。黄岩橘灯,用橘皮制作而成,小巧又美丽,并且制作简单,蕴含对吉祥的祈求之意,同样也是黄岩人民创造精神的体现。

(五)寓意美好的包容和合精神

台州元宵习俗作为台州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蕴含着台州文化的基本精神。饮食习惯是民俗中最稳定、最能保持区域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台州糟羹体现出的是台州文化的包容和合精神。因为糟羹的最大特征是由随意而多元的食材组合而成,用料中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家常菜肴,可以任凭自己的喜好选择食材。在多种食材调和的过程中,食材相互融合,不分主料、辅料,具有一定的平衡性。而这些食物又保持着它自身的形状和味道,使得糟羹的口味既丰富又均衡。糟羹所表现的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和台州文化中的包容和合精神是一致的。

在台州的一些地方,娶了新媳妇的家庭当年制作的糟羹称“新妇羹”,含有祈求“合家和睦”之意。人们在元宵节当晚烧好的糟羹不仅是自家人吃,还要送给左邻右舍,认为送的人越多,吃别人家的越多就会好运越多。在正月十四夜吃完咸羹,十五夜吃甜羹的习俗,寓意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台州元宵节关于糟羹的种种习俗,无不体现了人们对邻里和睦、生活美好的期盼。

台州元宵习俗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台州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注重解读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台州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赵仕法老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1]临海市志编纂委员会.临海市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672.

[2]陈广建,叶维军.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286.

[3]台州市文广新局.台州记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4]黎祖交.可爱的台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1.

[5]秦瑾.隐现古镇的民族艺术:皤滩花灯[J].艺术科技,2013,(2):7.

[6]连晓鸣,周琦等.台州文化史话[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97.

[7]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3.

李亚妮 丽水学院文学院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黄岩花灯台州
看花灯
朵云书院黄岩店
黄岩
挂花灯
做花灯
闹花灯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黄岩富山佛手瓜及其栽培技术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