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文化的四大特点

2014-04-11魏登云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文化

魏登云

论红色文化的四大特点

魏登云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一切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它将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文化融于一体,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四大特点,即民族性——红色文化孕育形成之根脉;人民性——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之动力;时代性——红色文化与时俱进之生命;开放性——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之法宝。

红色文化 特点 民族性 人民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一切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它将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文化融于一体,蕴含着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现如今,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牢固把握红色文化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更好弘扬红色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服务和理论支持不无禆益。

一、民族性——红色文化孕育形成之根脉

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红色文化孕育形成之根脉。红色文化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且带有这个民族的鲜明特性,其民族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窥其端倪。首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实践进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抵御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正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不同诠释和高度浓缩,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和时代的飞速变迁,红色文化以时代变迁为依归,紧跟变化了的新形势,客观反映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从而使民族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又产生了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等,这些精神将伴随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脚步而增添蕴藏民族性的新内容。其次,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成果。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就吸纳了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的庐陵文化;苏区时的红色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则融合了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以“保守、稳重、节俭”而著称于世的移民文化——客家文化。当时,有许多革命文化采用“旧瓶装新酒”方式来表达。《十送情郎当红军》就是根据客家旧山歌《十送情郎》改编而成的。在此过程中,剔除了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性糟粕,增添了大量革命化的内容,但保留了爱情的积极元素,令人听来别有一番情趣,这就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魅力。再次,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在此过程中,留下许多“刻骨铭心的磨难”“感天动地的奋斗”的红色记载。每一处革命遗迹都铭刻着一个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史,每一首红色歌曲都传唱着一个民族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不朽回忆。直白点说,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走向和平崛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史。再次,采用民族方式表达。红色文化采用中国人民所熟悉的语言和思维习惯表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1928年,工农革命军打下遂川县城后,利用当地山歌曲调沿街演唱:“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队来到了,你拿斧头我拿镰。”此外,还有用四川调改编的《大败江西两只羊》《草鞋歌》,用采茶调改编的《十送红军同志歌》《当兵就要当红军》等等,都是在当地流传的一些曲调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这些饱含革命精神的诗篇通俗易懂、质朴无华,给人以耳熟能详之感。1930年,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写给党中央的报告称:在革命苏区,对《红军歌》《国际歌》及各种革命歌曲,可谓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这表明革命文艺宣传活动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二、人民性——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之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革命斗争的主力军,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之动力。人民性是红色文化又一突出特点,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管窥其概貌。其一,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智慧的结晶。“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1]此话并非虚言,的确,从历史角度考量,假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和无私奉献,红色文化就会丧失孕育生长的肥田沃壤;从现实角度审视,如果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就会丧失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从理论创造来看,倘若失去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之源,红色文化的理论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1942年5月,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指出: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包括工人、农民、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响应毛泽东的指示,根据地红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戏剧、歌曲、小品、相声、快板,还是成人识字课本、漫画教材、工农兵画报,都体现了根据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鱼水之情,都彰显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此外,还有红色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这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仍广为传颂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的兴国山歌,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党员干部不辞辛苦、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其三,始终不渝植根于社会和人民之中。只有源源不断从人民群众和其他先进文化因子中汲取有益养料,红色文化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从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其人民性也非常明显,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既是红色文化主题和任务产生之源,还是红色文化发展创新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传承红色文化指向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主力军作用,牢固树立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使人民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最深厚的动力之源。

三、时代性——红色文化与时俱进之生命

理论创新的客观标志就是要彰显时代性,“时代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总和,它有着相对突兀的主题,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理论要想始终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反映时代的特征并科学解答时代的主题。”[2]红色文化也不例外,它始终以时代发展为依归,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做到不僵化、不教条、不拘泥于陈规,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其时代性突出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自始至终都与历史发展进程保持一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曾振华教授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一文中,将红色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的形成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的丰富期、建国后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期”[3]。二是反映了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前的“红色时代”所创作出的大量“红色经典”作品,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红岩》等,这些文学作品巧妙运用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在那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饱经血与火洗礼的峥嵘岁月,体现出了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而揭开了“后红色时代”的序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共产党人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完成其未竟的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喜人,捷报频传。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举国上下同心同德,践行科学发展观,红色文化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时代特征。三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空前巨变,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红色文化也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得以创建、形成的,并得到丰富和发展。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拓宽了红色文化视野,深化了红色文化内涵,中国的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开放性——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之法宝

红色文化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文化体系,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广泛吸纳了各种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红色文化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交流沟通的开放系统。“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肇始。自此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边学习西方文化,一边进行自我反思,努力探求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促进了红色文化应运而生。理所当然,西方文明中的许多进步价值理念,如科学、民主、自由等就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在总结20年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非常精辟地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义文化,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4]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积极进步作用为全世界所共同认知和拥有。将红色文化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国,这也是我们党所一贯倡导的文化政策,以埃德加·斯诺的《外国人笔下的红色中国丛书:西行漫记》为代表,此书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以延安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这样,全世界开始逐步了解我们党所创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红色文化的普适性价值意义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感知和认同。比如,“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等等,现在外国不少社会学家还在研究这些口号,认为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就在讲人权。面临着日益开放的时代,主动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力求做到“中国内涵,世界表达”,掌握红色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这不失为积极主动应对之良策。

综上所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其所蕴含的四大特点仍不乏启迪意义:民族性对于妄自菲薄、历史虚无主义者来说,是“自信心、自豪感”产生之源;人民性对于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者来说,是“眼光朝下、甘当学生”要求所在;时代性对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者来说,“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是良药;开放性对于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者来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佳训。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8.

[2]本社编.战斗在山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7.633.

[3]曾振华.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8,(6).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 硕士

(责编 樊 誉)

※ 本文为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资源与遵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ZC07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