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孝廉思想探微
2014-04-11李仁君
李仁君
曾子孝廉思想探微
李仁君
曾子对儒家孝廉思想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他曾将“孝、廉”思想融为一体,并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以仁为最高理念,以孝为道德实践基础,以廉为政治伦理途径,以人为本位,最终实现德政的政治目标”的孝廉思想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曾子也始终操守着儒家孝廉思想信念,对后世家庭和政治伦理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曾子 孝廉思想 价值
曾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而广泛。在曾子广博的思想内容中,有关孝的论述比较多,而关于“廉”这个字的直接叙述基本没有,但综观其思想概貌,其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无不与“廉”紧密相关。其孝廉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有着鲜明的特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曾子孝廉思想概述
曾子将“孝、廉”思想融为一体,并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以仁为最高理念,以孝为道德实践基础,以廉为政治伦理途径,以人为本位,最终实现德政的政治目标”的孝廉思想理论体系。
1.曾子孝廉思想以仁为最高理念。
曾子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解是十分深刻而准确的。《论语》中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曾子在笃诚学习和“三省吾身”中深深领会到孔子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就是“仁”,而这个“仁”包括两个方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曾子以孝著称,出仕为官也坚守仁德,《曾子》记载:“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5]晋国和楚国邀请曾子做大官,但他都推辞了,其中缘由有三点:一是担心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不能完成拯救黎民百姓的使命;二是认为在俸禄和道义两者的选择中偏重于道义;三是当时政治环境正值于“无道”,无道则隐,这是孔子所倡导的。三者集中于一点,就是“出仕”绝不能违背“仁”。
2.曾子孝廉思想以孝为道德实践基础。
孔子所创建的仁学体系中,认为孝是一切仁德的基础和根本,其他道德都是由“孝”延伸出来的。《论语》中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在这么多道德范畴中,孔子唯独以“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基础,其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人的生命和身体是父母给予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子女”这一身份,其他一切身份都不可能存在;第二,一切道德都离不开感恩、克制和理性三个因素,一个人感恩意识、克制心理和理性思维的最好培养方式就是奉行孝道,感恩意识培养了爱心,克制人性的弱点便懂了礼节,理性思考便掌握了行为的优良选择;第三,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即谓“教之所由生也”。第四,一切道德行为的施行,又以孝道为检验标准,做一个道德的人是父母所希望的。儒家正是基于此理,充分说明孝为仁的根本,是一切仁德的起点。要践行其他仁德必须首先实践孝德,这正是曾子孝廉思想的核心。
3.曾子孝廉思想以廉为政治伦理途径。
曾子对“廉”概念范畴的界定。曾子曾说过:“上失其道,民散久矣。”[7]曾子以“道”作为衡量政治得失的标准,这个“道”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含义就是“廉”,“廉”是“道”的外在表现。在曾子孝廉思想中,“廉”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择官而仕。“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8]曾子认为君臣有道的社会出仕方可。二是遵纪守法。《曾子》中说:“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非法不言,非道不行。”[9]讲的就是要遵守法度,使自己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三是清廉节用。曾子认为要正确处理“德财”之间的关系,所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10]所以,“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11]。在曾子看来,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生活和赡养父母的需要,再多的俸禄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12]。同时,曾子还认为浪费与腐败紧密相关,主张要“谨身节用”[13]。四是不行贿受贿。“就之不赂”[14],接近别人,不要用财物贿赂,否则,这就是你滑向深渊、走向犯罪的开始。五是不近美色。曾子认为美色是克制欲望的“一道坎”,跨不过这“一道坎”就会十分危险,所以“君子……财色远之”[15]。
“廉”是实现政治目标的伦理途径。俗话说“儒言治世”,渴望清明廉洁的政治环境,实现德治的政治目标是先秦儒家的理想追求。《曾子》中记载:“曾子曰:‘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6]这是儒家所强调的“三纲领”,“明明德”说的是修养好德性;“亲民”说的是以德化民,革新政治;“止于至善”说的是民风淳正、政清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社会。如何实现“三纲领”呢?曾子又强调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八个步骤来看,“格物、致知”讲的是要学好知识和本能,最怕当官没文化,知识和能力是为政的起码条件;“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层面的要求,是对“廉”型政治伦理的规定,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目标的基本准则和必然途径。
4.曾子孝廉思想以人为本位。
曾子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伟大,所谓“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17]。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礼记》云:“人者……五行之秀气也。”[18]曾子向孔子请教圣人之德时,孔子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19]可见,在曾子思想中,人是最重要的,这正是曾子思想中的精华。曾子孝廉思想以人为本位,认为一切德性的修养和廉政的实施,都是为了人,为了天下百姓,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20]。就是告诫统治阶级要以敬爱父母之心对待黎民百姓,以道德感化和教育人民,使人民生活幸福,人民就会拥护它。
5.曾子孝廉思想以实现德政为目标。
曾子同孔子一样,对周代(西周)施行德治十分推崇,他曾经引用《诗经》中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周代为例来说明政治一定要不断革新吏治。他还以《尚书》中“克明德”“顾说是天之明命”“克明后德”等来说明彰明德行的重要性。曾子对统治者的道德基准十分重视,认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21]。意思是统治者首先应修养德性,并将内在之德性付诸政治,施行德政,这样才会有老百姓拥护你,这就是曾子以实现政通人和、清明廉洁的德政为政治目标。
上述五个方面紧密关联,成然一体,仁为理念,孝为基础,廉为途径,人为本位,德政为目标,共同构成曾子孝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
二、曾子孝廉思想特征
1.注重“内省”修养,强调道德自律。
曾子孝廉思想十分注重“内省”修养和道德自律。曾子说过:“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22]认为赡养父母是起码的、低层次的孝行,只有做到“不辱”和“尊亲”才是更高层次的孝行。如何做到“不辱”和“尊亲”呢?曾子认为需要时刻反省自身是不是保持了一颗“敬爱”之心,这是孝的本质特征。《孔子家语》中记载:有一次曾子耘瓜受杖后昏倒,醒来之后他没有埋怨父亲,而是反省“自身挨打会不会让父亲因此而内疚”,于是援琴而歌,好让父亲知道自己没事。在政治伦理观上,曾子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忠,敬也,尽心曰忠”[23]。可见,忠藏于心中,须自省。同时,忠也是一种政治伦理,是“廉”的表现之一。由此可见,注重“内省”修养,强调道德自律,是曾子孝廉思想的显著特征。
2.以性善的人性预设为前提。
曾子虽然对性善的直接论述着墨不多,但曾子主张性善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如下:
第一,受孔子思想的熏陶。得老师心传的曾子,对孔子思想主张十分准确。孔子对人性的论证集中体现在《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4]孔子讲“性相近”,虽然没有明确道出“性善”,但假如孔子主张“性恶”,那么在其思想体系中会更加强调外力的作用,比如制度和法律,不会过多强调道德的力量。曾子受孔子真传,也强调儒家“三纲领”中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
第二,孟子“性善论”理论来源与曾子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5],孟子学于子思,子思学于曾子。从古代教学传统来看,孟子“性善论”必定有理论渊源,而曾子思想对孟子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第三,从曾子的行为来看。《曾子》中记载:“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曾子固辞。”[26]曾子不受官的原因,我们从晏子为他送行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吾闻反常移性者,欲也,故不可不慎也。”[27]违反常道、移易本性,是因为人有私欲,可见,曾子不受官,是因为不违背本性,这是一种善。
3.以廉行孝的政治伦理实践观。
在曾子孝廉思想中,一方面主张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倡导应将“孝”之家庭伦理进一步推广到“廉”之政治伦理范围,以孝促廉。另一方面则强调“孝”也是一切道德的重要检验标准,也就是说一切道德最终应回归和落根于“孝”。如果为政者违背伦理原则和触犯法律制度,就会让父母颜面受损和担惊受怕,就会无法保住俸禄来赡养父母。因此,为政者应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以正当的俸禄行孝”而不是“以不义之财行孝”,即“以廉行孝”。曾子恪守“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28]的信念,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曾子》中记载:“故吾尝仕齐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逮亲也。”[29]曾子当官时俸禄较低,但仍十分欣慰,原因是自己以正当的俸禄来行孝,“以廉行孝”正是曾子孝廉思想的典型特征。
三、曾子孝廉思想的影响
孝廉思想是曾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子的孝廉思想对社会现实和后世儒家思想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这体现了曾子孝廉思想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曾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是时群雄称霸,战火横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30]。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背景之下,曾子针砭时弊,匡扶正义,希求醒统治阶级于昏庸之际,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曾子同孔子一样,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操守“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31]的执著信念,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追求。在实践中,曾子又将这种理想信念贯穿其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体现了他的实践行为与内在精神追求的一致性。
曾子孝廉思想和孝廉故事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大学》《孝经》《礼记》《孟子》《孔子家语》《韩非子》《韩诗外传》《说苑》《曾子》等著作之中。曾子孝廉思想中以仁为最高理念传承了儒家思想的道统;曾子重孝,子思和孟子对孝道理论也是十分重视;曾子期望构建一个清廉淳正的社会,孟子主张统治阶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32];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其思想渊源于子思对人性和道性的理解,再追其源就是对曾子“性善”的人性预设和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判断;曾子主“德政”,孟子求“仁政”,旨趣相同,一脉相承。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曾子孝廉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上述,曾子孝廉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完备、特征鲜明的理论体系,其思想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和构建反腐倡廉机制起到了启发作用。
[1][2][3][4][6][7][24][30]论语·里仁.雍也.卫灵公.泰伯.学而.子张.阳货.颜渊.
[5][8][9][10][11][12][13][14][15][16][19][20][21][26][2 7][28][29][31]曾子·晋楚.晋楚.仲尼闲居.明明德.明明德.明明德.仲尼闲居.守业.守业.明明德.仲尼闲居.仲尼闲居.明明德.忠恕.忠恕.仲尼闲居.养老.明明德.
[17][22]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大孝.
[18]小戴礼记·礼运.
[23]许慎.说文解字.
[25][32]孟子·滕文公上.公孙丑上.
李仁君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 硕士
(责编 樊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