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评

2014-04-11

关键词:卜算子黄州苏轼

沈 悦

一、简说苏轼及其诗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北宋眉山(今四川)人。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著有《东坡全集》百十五卷。中国当代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苏轼是“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高士。

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君相系狱百日,嘉佑三年贬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苏轼成名虽早,仕途却很坎坷,轼才器过人,性格耿直,又有政治主见,不肯攀附他人,在北宋激烈的变法运动及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里,屡遭贬谪,很不得志,终病故常州。

二、试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及许渊冲教授的英译本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许教授译文如下:

“Song of Divination written at Dinghui abbey in Huangzhou”

From a sparse plane tree hangs the waning moon,

The waterclock is still and hushed is man.

Who sees a hermit pacing up and down alone?

Is it the shadow of a swan?

Startled,he turns his head

With a grief none behold.

Looking all over,he won’t perch on branches dead

But on the lonely sandbank cold.(许渊冲2012,1.)

许教授的译文形式上基本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在韵律方面,用“moon”,“man”;“alone”“swan”;“head”,“behold”;“dead”,“cold”结尾,有一定的音乐感。然就神、情、意而言,译文与原文仍有少许出入。如第三、第四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晚辈笔者以为原文的意思是:谁能理解幽囚孤单的生活,(如同)虚无飘渺的孤雁身影。而许教授译文则为:谁看到一位隐士来回踱步?是那只天鹅的幽灵吗?笔者以为其中“hermit”和“swan”两词使意思发生了偏差,从而未能真正地反映出原作者的本意。

三、正确精准地理解和把握原词本意

对于诗词,仅仅读通字句,还不一定就能通晓其意。《孟子》上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论文,亦强调知人论世。读诗词、译诗词,尤应如此。

笔者以为要理解诗词之意,必先了解:时代的特点、作者的经历与心情和写诗的场合。

从北宋时代的大气候看,中国封建社会已步入无可挽回的走下坡路的历史时期。宋廷本身的“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的“三患”,已导致严重的“积贫积弱”形势。国家在内忧外患的迫使下,正面临着生死存亡,兴废存毁的危难局面中。故自北宋初,就陆续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中经李觏的“富国、强兵、安民”,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的“富国强民”,以及苏轼本人的二十五篇策论,一直到王安石变法,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这一时期围绕着改革主题,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改革派与改革派之间,或因立场不同,或因观点相左,明争暗斗,更有奸党小人从中浑水摸鱼、挑拨离间、残害忠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世称“三苏”。他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受到主司欧阳修的赞赏,名满京师。苏轼一生时值北宋激烈的变法运动及统治内部新旧党争,他才富九车但性格刚毅,说话办事常无遮拦,有意无意中得罪了许多人,致使他成名虽早仕途却很坎坷,在激烈的变法及党争的政治漩涡里,长则二、三年,短则几个月频繁遭贬。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时值王安石执政,欲变科举,改兴学校,罢诗赋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神宗下诏“两制”、三馆“的大臣议论,苏轼直言敢谏,上《议学校贡举状》奏议,反对激进改制。神宗阅后以为是,即日召见。安石闻之不悦,即命轼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认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主张渐变反对激进。基于改革方法上的矛盾,二人事事相迕,间隙越来越大。而急于“更张法制”的神宗皇帝又全面支持了王安石变法,苏轼只得请求“补外”离京。

宋神宗元封二年(1078年)三月,苏轼由徐州徒知湖州。上谢表,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乃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到任不满三月,即被变法派中的投机分子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摭其表语,罗织罪名,指控以文字讪谤君相,于八月十八日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当时,家中被州吏围船搜书,长幼几乎吓死。弟奏请免官为兄赎罪,却因此获罪,贬监筠州烟酒税务。轼在京师天牢,时觉必死,曾赋绝命诗两首寄弟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等句。后因圣上及太后怜轼之才,下诏宽释了他。

“乌台诗案”死里逃生,后谪居黄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如同流放。东坡《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云“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长夜。┈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当时的苏轼是惊魂未定的幽囚,而绝不是什么隐士。如用比喻的话,他只可算是孤雁,而绝不会是什么天鹅。以此作为该词的主旋律或“神”韵,据此笔者先将该词试译为白话: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滴漏(声)断了,人们始安静。谁能理解幽囚独自往来徘徊?(如同)虚无缥渺的孤雁身影。惊起正回头,有恨无人知。拣遍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到)寂寞的沙洲(甘受)寒冷。

接下来再把白话诗文译成英语。笔者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如下:

Waning moon hangs on sparse plan trees,

The water clock is over,all is still.

Who know exile pacing up and down alone,

As shadow of solitary wild goose.

Startled and it turns its head,

With regret no one know.

Look over wintry bough but won’t perch,

Though lonely sandbank is cold.

四、试说词译中对“神”、“情”、“意”的处理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首推信字,何为信?笔者以为:第一,译文应使原文的精神再现,这种精神比文字更为重要。诗言志,作者一定有其诉求。正确把握这个诉求,也就抓住了它的“神”,以求神似。苏轼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宋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有自己的政治观点,有自己的改革思想及其路线图。性格刚直不阿,不肯攀强附贵,在宋代激烈的变革时期,常坚持己见,不肯攀附新旧两党,故而受到左右两派的排挤和打击,数度遭贬流放他乡,甚至入狱险被杀头。“乌台诗案”轼遭囚捕,系狱百三十天,故旧被连累处罚者达二十二人。其在狱时自度必死。后谪居黄州,灰心杜口,谢绝交往。“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磊落人格的写照。上篇写人喻鸿,下篇写鸿喻人。虽遭排斥,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这正是该词之“神”,抓住它才能将该词译为真正的一种灵魂转生。第二,置身诗境,体察诗“情”。常言道:见景生情。故词人常以咏物写景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以达难达之情。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写物无隐情。忘形的意知者少,不若见诗如见画。”古人最善写景,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也。”所以欲知诗情,先见诗景。看本词是如何状景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人以此布置了一个幽静夜深的环境,并揉进了悲苦凄凉的气氛。月是“缺”的、桐是“疏”的、漏是“断”的、人是“静”的。当我们闭目再现以上景象时,词人彼时的心情也就不言自明了,作者由情生文,读者由文生情。所谓生情,就是置身其间,悲欢与共。以此心情去译,十有八九是不会离谱的。第三,说说词中几个特殊字的含“意”。《文心雕龙》说:“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诗词中有些词义是不可以常用义来解说的,或按常义解释就意思迥殊。如李白《忆秦娥》中“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其中“梦断”不是“梦醒”,“断”字可训为“极”、“尽”(见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本词中“漏断”之“断”亦应为“尽”(over),这样比译为“stop”更妥当。再者,本文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的“见”字,翻成“看见”似乎不妥。《三国志。魏征。王肃传》:“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又陆游《示儿》诗:“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以上的“见”均为“知道”、“理解”之意。本文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的“见”字,应译为“理解”更为妥帖。

东坡老人为我们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和三百多首词,其英文翻译将是一个艰苦卓绝的长期工作。为此许多前辈们和同窗们多会参与其间,自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译本,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翻译文好比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但为人做事总有原理和标准,标准是人为的,原理是天定的。天下事均有一定的道理,太阳不会自西出,父亲不会比儿少,我们翻译东西若违反这种人情天理,那便是笔误。

[1]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2]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孙正刚.词学新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吴孟复.古书读校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5]朱靖华.苏轼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6]臧恩钰.宋词三百首(评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许渊冲.宋词三百首(英文)[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卜算子黄州苏轼
卜算子·咏梅,长征(书法)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轼“吞并六菜”
屈炳水
苏轼吟诗赴宴
《卜算子》的创作感言
卜算子·独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