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现象的解构与建构

2014-04-11白云芳

关键词:解构主义围城解构

白云芳

一、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之所以称为建构,是由于它系统性地消解了结构主义所存在的结构和意义方面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反对形而上学、结构主义等传统的固有模式,从而建立多元开放型的体制。翻译作为一门开放性的交流体系,解构主义自然而然地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解构主义提倡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多元标准,要求译本不必太过拘泥于原文,译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实现与原文的平等互补,使得译作具有相对于原文的独立性和内容的可读性、完整性。同时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在翻译的过程并不能只注重解构主义消解的力量,还要注重解构之后的建构。可以说翻译就是在一种新的语言环境下对原文本意义进行重新提取并不断加工的过程。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观那种最大限度地达到“求同”“忠实”“对等”等一系列的翻译标准,开始考虑到翻译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性以及对文本翻译的开放性、互文性、多元性,使得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文化对原文本进行解读,然后进一步对译文语言的表达进行选择和构建,这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二、解构主义对《围城》中文化现象翻译的借鉴

《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长篇佳作,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佳作。一经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与赞赏,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它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巧妙灵活地运用语言、犀利笔法和大量修辞论述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宗教及文学等本国民族文化,使得该文学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文化色彩,对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很大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

对此,凯利女士和茅国权博士经过努力,合译出《围城》,并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本族文化,其译本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中。本文旨在分析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本中出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其在译本中的建构。文化现象的翻译指的是将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译介的过程,即对源语言中特有的文化现象的翻译,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考虑到中西方思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围城》英译本为语料,对其中的文化现象翻译进行解构,揭示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制约,并在处理文化想象翻译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文化现象翻译策略,达到赋予原文生命的同时又使译作颇具创新的目的。

三、解构主义视角下《围城》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翻译及翻译策略研究

首先对在《围城》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类。文化作为一种特定语言的表达形式,其定义一直被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提出。考虑到对其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在此以奈达提出的文化分类为主。奈达认为,作为译者,如果想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好的成果,清楚地意识到文化的五个子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及语言所处地理环境的反应。中国是一个有着辽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大国,而英国则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这就导致了双方在生态文化方面的特定词及表达方式的差异。要实现对此文化现象的合理解构和建构,翻译时一定要符合本国文化的特点,又要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这才是对生态语言文化的最佳诠释。如在《围城》中出现的节令“黄梅时节”,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语。因为在中国四、五月梅子黄熟成熟季节时,在长江中下游出现大量潮湿阴冷天气,所以称之为“梅雨季节”,也叫“黄梅时节”。翻译该时节时,译者需要通过分析解构其内在含义,然后在目的语中寻找与此关联的文化符号进行建构,文本译者合理地将其意译为“rainy days”,重塑了不同语言文化下的最佳关联性,使之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正确的解构和诠释。还有一个关于节气的,如《围城》中出现民间所传的“秋老虎”一词,它是指立秋过后短期一段回热的天气,而西方读者对这个天气现象不一定熟悉,在译本中作者巧妙地运用直译法将其得以建构,译为“autumn tiger”,并用“a real scorcher”作进一步的解释,这样不仅为译入语读者扫除了语言文化障碍,也为他们输入了新的节气概念,从而成功地提取文化因素并加以解构。

物质文化指的是语言文化所有国人民在生活中所涉及的一系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对此类文化现象解构的时候,在尽可能地让读者得以理解的同时还应适当的保留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和感情色彩。如在《围城》中出现的“乌纱帽”(P206)一词,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是工作的意思,原文中的“气得丢乌纱帽不干呢”其实就是辞职的意思。在翻译此句时,必然要先对这个文化因素进行解构,译者在了解这个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可以确定该文化符号的意思是“辞职”,然后再看此文化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是否成立。我们知道“乌纱帽”是我们古代文化中的特有词,其意义关联在目的语文化符号系统中相当薄弱,西方文化中没有体现其真正意味的对应词,此时译作译为“the cone-shaped gauze hat”并带着对此词的注释,其实是一种翻译活动中的异化建构,保留了本国源语言文化色彩,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播。

社会文化指的是在一系列社会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国家和民族色彩、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政治色彩以及各种称谓方式的总称。《围城》中出现了具有大量中国文化底蕴的文化负载词,如:阁下、内人、举人、进士、科举等。对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解构时,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对的文化符号进行建构。因此,译本采取了意译的方式对这类词进行翻译,并加以注释说明当时的文化背景,使读者理解了“举人”(chu-jen)或“进士”(chin-shih)后在中国的社会地位。“阁下”“内人”等称谓的词通过意译的方式则分别译为“Your Excellence”“My wife”。这是译者在充分理解两国语言的基础上,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解构,不断建立相对对等关系,通过简洁的语言便将其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但由于英语中关于称谓语的敬语不多,在进行文化建构的时候,难免会造成一点点文化内涵的缺失。

宗教文化指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宗教理念和信仰。由于中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译入语读者在理解中国宗教文化词方面有些困难。西方人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在他们眼里,上帝就是创造万物的主,上帝就是一切。而相比之下,中国人深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于是在文本《围城》中就出现了像“取经到了西天”、“抱佛脚”、“观音菩萨”、“黄道吉日”这样的词和句。译者在解构的过程中,考虑了双方文化的差异,将这些词句分别译为“reached the Western Paradise”“to read something else”“Goddess of Mercy”“choose an auspicious date”。在此重构的译文中,译者并没有直接采取归化或异化,而是赋予了源文本一种全新的解释,让源文本以这样的形象在译入语中继续存在,也使译入语读者很容易接受。

语言文化指的是一系列语言现象。它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以来人民创造的不朽财富。钱钟书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在《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现象,其中包括很多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大量修辞等,语言浑然天成、风趣幽默,展示出其高超的运用语言技巧和能力。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围城》中出现的一个俗语“解铃还需系铃人”,译者在进行解构的过程中并没有直译,也没有对此典故的来源和内容进行解释,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释义,即被译为“Whoever ties the bell round the tiger’s neck must untie it”,这样既减轻了译入语读者的负担,也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达到了一个最佳的建构效果。

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观那种固化的结构模式,提倡多元化标准翻译,肯定了翻译、译者和译文的重要作用,给译者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从而创造出与原文平等互补的译本,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将解构主义引入对文本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的翻译当中,使得处理文化现象有了极大地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译者突破传统翻译观固有模式的束缚,在了解源文本文化基础上利用对译入语语言掌握的能力,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原文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建构。在对《围城》中文化现象解构活动的再现中,译者对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谨慎地选取了不同的翻译方式,使译文在尽可能保留中国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总之,解构主义翻译观为其译文注入了养分,使得译本更加成功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在不断享受这场文化盛宴的同时,又传播了中国特色文化,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和谐。

[1] Davis K.De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Kelly J,N K Mao.Fortress Besieg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 Nida,E.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6]胡龙青.评《围城》英译本[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5.

[7]黄振定.解构主义的翻译创造性与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5,(1).

[8]李帆.《围城》英译本中的文化现象翻译策略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11,(5).

[9]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0]王卫强.评析《围城》翻译中的文化诠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围城解构
还原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解构“剧本杀”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重塑与解构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围城”内外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围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