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平衡发展

2014-04-11爽,唐

关键词:职业技能素质院校

彭 爽,唐 伟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9)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幅放缓、企业生存困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良好表现尤为引人注目。根据2013年7月16日发布的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1]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证明,突出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赢得企业青睐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2]但是,在积极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方式逐渐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为主,企业不仅要求员工熟练掌握某项职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这种新形势,高职毕业生技能单一、知识储备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弱点逐渐显现出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工作相对比较容易,但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却并不轻松。很多人工作不久就遭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在工资待遇、工作稳定性、未来升迁机会、人际交往、学习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方面遇到了困难,感觉自己的上升空间受到很大限制。[3]

这个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均存在不足之处,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又要求高职院校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这些显然不利于我们准确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阻碍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办学方向和教学实践。其次,由于长期受到“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仍然把高等职业教育视为高等教育低层次的附庸或补充,认为高职院校是给本科院校“兜底”,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考试成绩差、学习能力弱、无法考入本科院校的“差生”,所以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给他们提供初步的职业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第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过分注重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几乎所有的考核指标都围绕着“就业率”来设定。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强调职业特色和就业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规划,在教学中出现了重职业技能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由于教学体系的出发点被简化为单一的“遵循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导向”,原本内涵丰富、涉及多个领域的“职业技能”被分割成孤立的 “目标岗位技能”,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把主要教学时间用于岗位技能操练,无暇顾及学生文化理论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将高职院校弱化成培训低层次劳动力的“岗前培训班”,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削弱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还存在另外一种倾向,即轻职业技能训练、重文化理论学习。这个问题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是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型学校转型而来的,属于“半路出家”,自身定位不清晰,对职业教育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加之现有的师资往往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只能延续其“理论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旧模式,职业技能教育不过是在大量的理论学习之余,补充一些简单的实践环节。这些学校在本质上是缩水版的本科院校,走的仍是学术型教育的路子,从根本上迷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认为职业院校的学历“含金量”低,自觉低人一等,甚至有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最大的作用只是收留农村人的下一代,是让他们不至于过早进入社会而沉沦的‘收留所’”[3],自暴自弃,不安心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习能力较强,成绩优秀,但是因为担心将来就业时遭遇社会“对于职业院校的学历歧视”,认为得到更高的学历比获得突出的职业技能更重要,一心想通过“专升本”、“成人本”、“高自考”、出国留学等途径摘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帽子,于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理论学习中,[4]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5]。这项措施既保证了职业技能养成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又通过构建层次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其体系内部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上升通道,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来满足他们自身发展与进步的强烈需求。这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教师和院校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从而有力推动职业教育更健康地成长和壮大。很多业内的专家学者将此项措施视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认为它“打破了传统的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的错误风气,让职业教育的从业者和职教学生更有尊严,让职业教育有更好的发展”[6]。

但是,对于广大高职院校而言,与光明前景并存的还有巨大的挑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向上延伸到本科、研究生层次,国家、社会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这条“上升通道”的重要保障。现在,“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平衡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学模式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重大课题,要求我们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首先, “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平衡发展不是仅能满足学生就业所需的短期目标,它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马克思在阐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对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明确的论断:“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530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人”不仅是自然层面的存在,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存在,他坚信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7]649,让每个人都学会在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得以进步。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8 ]由此可见,真正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到“个性和社会性、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育的文化性和功利性的统一”[9]。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平衡发展,没有切实做到把“人的全面发展”贯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去。

其次,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平衡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中国正努力从 “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要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产品、技术、工艺、工具、材料、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最后的效果验证都与生产一线的具体工作密不可分。由于那些具有突出的职业技能的企业一线员工对于产品特点、材料特性、工艺要求、制造流程等重要环节的理解和掌握通常更加准确、充分和深入,他们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善于解决问题,因此大量的创新工作必须依托一线员工来实现。事实证明, 在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下,深入理解和扎实掌握某项职业技能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知识层面,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为主”[10]61的阶段,生产生活、经济形态、科学技术的各个层面均呈现出高度交叉、渗透和综合的趋势,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往往超出了某个问题本身的狭隘领域。现在很多创新都是在正确掌握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上,从其他领域获得启发而实现的。例如某种全新的建筑结构,它的发明灵感也许是来自材料学、机械学,甚至可能来自某个与建筑看似毫不相干的学科,如生物学。由此可见,突出的职业技能是创新成功的重要推动力,而广阔的学科知识的积累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如果高职学生只知道埋头苦练自己的岗位技能,不积极关心和了解其他行业和学科的知识,看不到事物的全局性、关联性和完整性,不能从全局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问题,那么,他们的视野和能力就会被固化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其职业技能很难达到“突出”甚至“精深”的程度,最终难以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太大的进步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教育体系中的平衡发展,缩短从学校到公司、从课堂到岗位的距离,加速“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由技能向创新力的转化,推进一线人才由学习能力向创造素质的再提高,激发出他们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研究与开发能力”[11]。

在从理论高度认识“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平衡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总结出一些可以有效促进二者平衡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此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实现“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平衡发展并不是机械地把教学时间各分配50%,而是要综合考虑地域差别、学科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它们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比例。例如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图纸测绘、机械加工、设备修理等通常是就业的热门,这类企业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与高职专业衔接紧密的就业岗位大多来自服务业。这一领域的岗位往往比较重视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这只是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比例上的正常差异,并没有质的高下之分,更不能把二者机械分割和人为对立。

第二,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把三年的教学任务按照“主综合素质、辅职业技能——主职业技能、辅综合素质——岗位技能重点突破”的顺序分解完成。第一年把教学重点放在综合素质教育上,辅以专业入门知识的传授;第二年主要通过专业教育的形式,进行以职业技能养成为核心的教育; 最后的教学阶段可以在前期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养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深钻岗位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灵活分配教学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设定不同的侧重点,以保证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循序前进。

第三,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应该从制度和机制上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平衡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将二者平衡的原则贯彻于教学载体选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手段应用、质量评估标准制定和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中。

第四,在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防止片面强调学生的上岗能力和就业能力,避免把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简化、压缩成上岗培训;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变成文化名词、学术术语、思想理论的粗浅介绍,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升综合素质对于发展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深刻体会他们未来在职场中的成功与今天在课堂上获得的文化知识的陶冶、思维方法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第五,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实践教学机制,把“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养成有机地融入社会实践、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使二者平衡发展,互相促进。例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提升职业技能,还可以启发他们培养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只要我们坚持“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 的平衡发展,努力激发学生养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和拓宽知识领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会沿着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道路前进,就能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上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3.

[2] 张建新,吴刚.中国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EB/OL]. http:// www. tj. xinhuanet.com/xhzjgr/c_116340746.html, 2013-06-30.

[3] 郭莹.高职学生发展遇瓶颈[N].京华时报, 2012-08-28(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人才发展报告[R].北京,2007.

[5] 桂田田.国务院:建立学分积累制度 打通中职到研究生通道[EB/OL]. http://www. china.com.cn/news/txt/content_31615286.html,2014-02-27.

[6] 熊旭.业内人士解读国务院职教新政:职教的春天来了[EB/OL]. http://edu. people.com.cn/n/c1053-24485552.html,2014-02-2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9] 王义遒.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0] 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复杂性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1] 刘小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新型劳动者素质的要求[J].经济论坛,2011,(8).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素质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