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与威利的《论语》英译本比较
2014-04-11张婷婷
张婷婷
中国古代作品的英译和国外作品的汉译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例如英译汉都是中国译者的作品,而从事中国古典作品翻译者,却既有中国译者,也有外国译者,这也呈现出一种很耐人寻味的翻译现象,因此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既富有理论性又具有翻译实践意义的特殊领域。《论语》被众多学者称作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有影响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教育作品。因此,它也成为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被翻译成外文并且传播至西方的著作之一。笔者认为,《论语》英译本作品中比较有影响的(不包括中国学者所译的本子)就有十多种。其中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英译本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以及理雅各(James Legge)的Confucian Analects似乎影响更大些,至今仍在广为流传。这两个译本妙译纷呈,文质领顽,各领了大约70年的风骚,不愧是大家手笔。
不难发现,中国古籍作品的英译情况不同于英语作品的汉译,具体表现为:英译汉都由中国学者而做,而汉译英的工作却既有中国学者,也有外国学者。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为我们研究汉英作品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开拓了一个广阔的领域。《论语》是中国先秦典籍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所以,很早人们就把它译为英文介绍到外国。就笔者看来,《论语》比较有影响的英译本(其中不包括中国学者所译的本子)不下十几种。其中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英译本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以及理雅各(James Legge)的Confucian Analects似乎影响更大些,流传至今。这两个译本妙译纷呈,文质领顽,各引领了大约70年的风骚。
一、两个译本各自妙译纷呈,只是侧重点不同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在原作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选择侧重的过程。一方面,译者要深刻了解原作的意图,忠实地把它传达出来;另一方面则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度。对文化和语言的各个层次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译入语国家人们的思维习惯。同时,尽量保持原文的味道。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运用的翻译理论不同,所偏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随之不同。有的侧重于读者的理解,有的侧重于忠实原文。玄奘虽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二者兼顾。但他同时又提出‘五不译’,实际上是要尽量保持原文的特征。鲁迅提出的只能改变外国人的服装,而不能削低他们的鼻子,改变他们眼睛的颜色,也是同一个意思。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认为译文是原文脱胎换骨的新生,不难看出,重心似乎也在读者一边。
1.理氏所译《论语》着重采用了语义翻译方法,即强调忠实于原文,比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于原文化与原作者。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第二》)
“色难”中的“色”指脸色,面部表情。杨伯峻今译为“难的是保持与愉悦的颜色”。理译为“countenance.”即 facial expression.韦译为“the demeanour”即outward behaviour or bearing.外表举止,行为,有所偏离原意。
2.韦氏着重采用了交际翻译法,即强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反映,屈从于异语,异语文化。其译文比较地道,用词比较灵活,利于读者理解原意。理氏译文属直译,与原文字面意思一致,虽然忠于原文但读起来有些拗口,理解起来也费劲。
(2)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篇第三》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杨伯峻的翻译为“得罪了上天,怎么祷告巴结都没有用。”理氏的译文属于直译,遵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其优点是忠于原文但缺点则是读起来不通畅有些拗口,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而韦氏的译文则为意译,即把“无所祷”译为“has nomeans of expiation left.”这样的翻译则是委婉的表达了原语的意境,相比而言更易于读者对文意的了解。
通过《论语》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理雅各的译本做到了对《论语》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形式的贯通,由表及里一气呵成。相比而言韦利译本则浅显易懂,较容易被大众读者所接受。这两位译者均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典籍有比较精深的研究,因此总体而言他们所提供的《论语》英译本不愧是名家高手之译笔,许多翻译段落看后让人印象深刻,甚至会拍案叫绝,两位学者的翻译功底都相当深厚。
二、“理译”胜过‘威译”之处
1.理雅各译本风格。理雅各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对中国典籍颇有研究,以“忠于原文”为己任,其译本《论语》最大的特色就是汉宋兼采,忠实严谨。译笔严谨细腻,其译风可概括为“如实,冗长,呆板”。忠实原文意味着要全面掌握原文意思的要领,能挖掘出其内涵。将作者欲表达之意不予遗漏,悉数译出。理氏译本汉英对照,详加评注,大到篇章,小至字词都有注解。这是“忠”之精髓所在。理雅各在中国传教多年对汉学造诣颇深,这方面的功底在译文中可见一斑。下面举个实例:
(3)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篇9)
理译:The Master said to Tsze-kung,“Which do you consider superior,yourself or Hui”Tsze-kung replied,“How dare I compare myself with Hui?Hui hears one point and knows all about a subject;I hear one point,and know a second.”The Master said,“You are not equal to him.I grant you,you are not equal to him.”
韦译:.The Master in discussing Tzu-kung said to him,“Which do you yourself think is the better,you or Hui?”He answered saying,“I dare not so much as look at Hui.For Hui has but to hear one part in ten,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ten.Whereas if I hear one part,I understand no more than two parts.”The Master said,“Not equal to him 一 you and I are not equal to him!”
这两段译文读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第一段的文字似更显紧凑。这在“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这两句的表述上。最后一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第二段的理解与表达出现了重大的错误:孔子并不是说,他本人与子贡都不如颜回,而是说,你子贡的确不如颜回,我同意你这样的说法。“吾与女”中的“与”,在此是一个动词,作“同意”或“许可”解。
在古汉语中,每个字词极其简略但又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及上下文语境,所以在进行古文翻译是,每个字词的语义以及语气的翻译都需要进行仔细挑选,推敲,诠释乃至概括才能呈现出来。否则,就会出现错译和吴译。
2.理雅各译文之注释。在理雅各的译本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详尽的词句注释以及前言介绍,对于一些读者可能会感到不理解的地方,他都进行了逐个的解释。这被费乐仁高度评价为:理雅各对中国传统儒经的诠释就如从书海里理出了一个完整的头绪(Pfister,2000:371-372),又可把他的长篇诠释理解为为读者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解释,而他则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可以做到这点的翻译家。下面就挑选个例子加以论证。
(4)在《为政第二》中对“孟懿子问孝”,理雅各的译本加注为:“Mang Iwas a great officer of the state of Lu,by name of Ho-chi(何忌),and the chief of one of the three great families by which in the time of Confucius the authority of that State was grasped.Those families were descended from three brothers,the sons by a concubine of the dukeHwan(B.C.711-694),who were distinguished at first by the prenomens of仲,叔,季 and 孟.(Legge,1939:147)。然而,韦利的译本注释为:A young grandee of Lu,whose father sent him to study with Confucius.He died in 481 BC.(Waley,2000:15)韦利在译文中只是单独介绍了孟懿子,而在理雅各的译文中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有关中国文化背景的知识词条,在名字中的“孟、仲、叔和季”分别代表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及第四个出生的人,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世地位。比如,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名字看出他的家庭背。
4.“威译”胜过“理译”之处。第一,通常来讲,从质量上看同一个著作其新译本通常会超越旧译本。理译本与威译本的出版时间相差70多年。在这期间,西方学者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会更深一层,其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甚至中华经典作品的研究也会更加详尽更加准确。从“理译”和“威译”的译本相较我们也会发现,威译对理译的很多地方进行了修正,表现为他替换了理的一些不恰当用词,使其译文更加准确。以则是下一些实例:
(5)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敦敢不正?”(颜渊篇17)
理译:.Chi K'ang asked Confucius about government.Confucius replied,“To govern means to rectify.If you lead along the people with correctness,who will dare not to be correct?”
韦译:.Chi K'ang-tzu asked Master K'ung about the art of ruling.Master K'ung said,“ Ruling is straightening.If you lead along a straight way,who will dare go by a crooked one?”
这两段翻译都基本表达出了原作者的想法。但仔细分析原文之后则会发现,两个译文则有很大的差别。原文有充沛的感情,更有正义的力量。通过这一点来进行判别。第二种翻译在语义和语气上与原文更为贴合。例如,对“问政”一语的翻译,第二种译文是ask about the art of ruling这样翻译非常准确的表达了原文意境。“问政”二字在《论语》中多处出现,其翻译不能只呈现出一种固定翻译,而应依据不同的上下文来构思其英文的匹配。
第二,如果说威译《论语》在语义的合理性上还存在大量不尽如人意之处的话,那么其在句法合理性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倒是可圈可点的。对此,前文(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发现其译文的精彩之处,而下面几个例子则更可以看出其译文的准确流畅。
(6)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第十:1)
At home in his native village his manner is simple and unassuming,as though he did not trust himself to speak.But in the ancestral temple and at Court he speaks readily,though always choosing his words with care.
威译中这两个句子被处理得如原文般有节奏并且准确。把‘恂恂如也’与‘便便言’作为主句,其余部分则为从属或次要部分进行翻译。把这两个两句用but进行连接,不但可以表现出轻便的过渡,同时明确的表现出转折和对比的意境,非常贴切。
(7)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十三:19)
Fan Ch’ih asked about Goodness.The Master said,In private life,courteous,in public life,diligent,in relationships,loyal.This is a maxim that no matter where you may be,even amid the barbarians of the east or north,may never be set aside.
在这章的译文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则译为三个工整平衡的排比句,以三个in短语列出三个英文的排比句,这样不仅准确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且表达出了与原文同样的排比效果。第二句的威译则并没有直接去处理‘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的翻译,而是先补出一个原文并没有明确表达出的原因主句后,再进行连接。这样的补充,不但使译文更加明了更是读者清楚了句子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整篇章节联系更加的紧密相连丝丝入扣。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著作之一已经出现过多种多样的译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论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所选用的两个一本都出自国外译者之手,而时间却相差了七十年之久。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位译者翻译侧重点上的不同,同时了解翻译语言的跨文化交流性,语际交流性同时兼顾语言的专业性,原语材料的时间及民族有效性,实现更加有水平的翻译要求。
[1]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pergamon,1981.
[2]James Legge.The Four Books[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
[3]ArthurWaley.TheAnalects[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4]Ames,Roger T & Henry Rosemont,Jr.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New York:The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1998.
[5]Legge,James.Confucian Analects[M].(英汉对照)Project Gutenberg Etext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6]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7]杨伯峻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