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逻辑

2014-04-11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民众

程 洪 宝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政党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理论体系和是非标准”[1]44。当政党上台执政后,该政党的意识形态便成为执政党意识形态。执政党意识形态就是掌握国家政权、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所信奉的一套观念体系。执政党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政党意识形态,它是统治阶级执政的理论依据,是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理论指导,与政治统治行为密切相关。执政党为了获得、保持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支持,必须重视其意识形态建设,具体包括建构、传播、认同三个环节,其中,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是基础和前提,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基于保持其执政地位的考虑而生产、完善、变革其意识形态的行为和过程。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要素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目的是为了凝聚本党成员,实现民众认同。为了获得本党成员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和赞同,执政党在建构意识形态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执政党“为了谁”,依据自身性质和自身需要确立其价值取向;然后要明确执政党“做什么”,根据基本价值取向建立政党奋斗的目标体系;当目标体系确立后,需要明确“怎样做”,执政党对相关的客观条件以及自身条件进行分析、判断,进而选择实现目标的基本路径。意识形态建构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实践活动,执政党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还要明确意识形态建构“由谁做”。

第一,价值性要素。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价值性要素即执政党确立的价值取向。执政党通过确立价值取向,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406“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是否相一致或相接近。”[3]35因此,价值的本质就是客体属性同人的主体尺度之间的一种统一。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价值取向指人们按自行的价值观念对不同价值目标所做出的行为方向的选择。[4]执政党的价值取向是执政党按其政治目的所做出的行为方向的选择,它“最终决定做什么好或怎么做好,或者说,从价值、从好坏的角度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5]403。执政党价值取向的实质是行为取向、活动取向,这就决定了执政党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执政党通过这种价值取向的选择,告诉民众它代表了谁的利益以及为谁而谋利益,明确执政党的活动取向是“为了谁”,解决的是执政党“为谁做”的问题。

第二,目的性要素。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目的性要素即执政党建立的目标体系。执政党通过建立目标体系,回答“什么是合乎理想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这样一些问题,解决的是执政党“做什么”的问题,即执政党要实现什么行为、从事什么活动。目标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超前反映,是主客体关系的理想化状态,是主体行为的目的。执政党的目标是执政党依据其所代表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以及民众需要提出的诸多理想化状态。目标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执政党目标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执政党是已经取得政权并以维持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其在每一阶段的目标各有不同,体现为执政党的阶段性目标;执政党的活动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其在每一领域的活动目标体现为执政党的领域性目标。执政党的目标体系就是由政党的阶段性目标和领域性目标构成的目标系统。执政党的目标体系是执政党根据其价值取向建立自身行为的目标。

第三,策略性要素。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性要素即执政党选择的实施路径。执政党通过选择实施路径,告诉民众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目标,解决的是执政党“怎样做”的问题,即执政党如何才能有效实现所要实现的行为,从事所要从事的活动。执政党之所以建构某种意识形态,民众之所以接受、认同某种意识形态,均是出于实践目的的需要。执政党意识形态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具有实践目的性,需要把这种理论变为现实。执政党选择的实施路径不是在知识和价值层面上描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是全面阐明怎样实现个人和利益集团的主张,应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坚持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以理论的形式明确表明执政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目的性。执政党选择的实施路径,是政党根据其确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选择的体现价值取向、达到理想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第四,主体性要素。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性要素即发挥主导作用的执政党本身。执政党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即执政党如何积极主动地实现所要实现的行为,从事所要从事的活动。执政党成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以后,承担起了意识形态建构的使命,这是执政党自身活动的一个方面。执政党确立价值取向,建立目标体系,选择实施路径,均统一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实践之中。

二、执政党的主要特点

执政党的“政”,可做“政府”或“政权”之解,所以“执政党”可以理解为“掌握、控制政府的党”或“掌握、控制政权的党”。执政党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执政党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同时面临被权力腐蚀危险的党。从政党的地位看,执政党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党,同时面临被权力腐蚀的危险。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执政党手中掌握了国家权力。在成为执政党之前,该政党的活动受国家权力的约束,甚至可能会遭到国家权力的暴力镇压。在成为执政党之后,政党依靠手中掌握的国家权力而成了权力的主人。一方面,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意味着它可以把国家权力作为工具,行使政治主导权和社会管理权”[6]90;但在另一方面,执政党却同时面临着被权力腐蚀的危险,这一危险源自于国家权力的固有属性,即权力与生俱来的腐蚀性、异化性。如果国家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制约,必然会发生异化,日益脱离于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从而由人们用来统治和服务的工具变成统治人的工具。当权力异化为统治人的工具时,执政党就容易被权力腐蚀而处于脱离群众的危险境地。

第二,执政党体现为“整合的工具”的党。从政党的功能看,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有四个基本功能:利益表达功能、利益综合功能、政治录用功能和政治社会化功能。执政之后,政党依然履行这些功能,但与执政之前相比,“党掌握整个国家的公共权力,要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要求。所以说,非执政党偏重于特定利益表达,执政党偏重于整体利益整合。”[7]216在执政的条件下,由于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之间利益的不同造成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又由于掌握的是公共权力,所以执政党必须成为超越社会各种利益的力量,必须最大可能地整合这些利益,这就必然要求执政党兼顾和整合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尽量协调执政党与国家各自的利益、执政党所在阶级与其他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以减少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维护国家、社会的团结和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政党体现为一种“整合的工具”。

第三,执政党一般是建设性的党。从政党的作用看,政党是以夺取和巩固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政党为了取得政权,可以采用合法的形式,如议会选举,也可以采用暴力形式破坏旧政权而取得政权。而执政党则一般不采用破坏的方式而采用建设性的方式,以建设性的方式来承担起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责任,通过实绩而不是口头许诺或政治鼓动来赢得民众的信任。“执政党与在野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是,在野党也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主要是通过批评、质疑、否定执政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来体现这一点,而执政党则主要是通过政策建议和推动立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8]91

第四,执政党是以稳定和巩固政权为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党。从政党的目标和任务看,执政党的根本目标是稳定政权、持续执政。围绕着这一目标,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社会集团的利益,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积聚起来,造成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从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执政党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和任务,它的执政地位就不能巩固。

第五,执政党是坚持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执政方式的党。从政党的活动方式看,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朝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方向发展。执政党往往依法掌握公共权力,并自觉按照各主要政党都认可的权力运行规则和范式行使公共权力。它们往往通过法定程序将本党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行政权在行政活动中实现党的政策向国家政策的转化。如英国执政党“通过内阁提出大部分‘公议案’,再在本党议会党团的督促下,依靠在议会的多数地位,使议案顺利通过变成国家法律”[9]302。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理论逻辑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应当反映执政党的特征,其基本逻辑体现在:

首先,确立体现普遍性、时代性的价值取向。与一般政党一样,执政党确立的价值取向总是与其所代表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总是维护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的。然而,执政党要保持其执政地位,不能仅仅站在其所代表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上,还要照顾广大民众的利益,充分实现和尽可能维护民众的利益。这是因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取得,以获得足够多的民众的支持为前提,而民众总是从自身利益实现的角度对政党做出评价,进而决定其支持的政党。这就决定了执政党必须在广大民众面前表明其代表民意、实现民利的行为倾向。执政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0]552。因此,执政党确立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代表广大民众利益的普遍性特征。

由于民众的利益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执政党的价值取向要反映民众的利益需求,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以民众利益为依据做出恰当的调整。执政党面对时代主题的变化,面对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组合,为了赢得选票和保持执政地位而“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纲领和政策,在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同时,积极协调全社会利益,以作为更广大民众的代言人”[11]15。因此,执政党确立的价值取向要体现代表时代要求的时代性特征。

其次,建立体现包容性、合理性的目标体系。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执政党的根本目标是稳定政权,主要任务是协调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要反映广大民众的利益,整合社会力量,执政党必须在其建立的目标体系中体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要求,能够充分反映、涵括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执政党价值取向的普遍性特征决定了执政党建立的目标体系具有包容性。执政党建立的目标体系所体现的包容性,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它有比较广阔的边界,能够把许多不同的利益需求整合在同一体系之内;二是“它有较大的空间,能够为尽可能广泛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支持”[12]234。具有包容性的执政党目标体系,体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能够包含、容纳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愿望和要求,从而得到众多社会阶层的支持和拥护。执政党目标体系的包容度越强,社会各阶级、阶层相互间的冲突就越小,社会的向心力就越大。所以,努力扩大执政党目标体系的包容性,就成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要求。

执政党要建立具有包容性的目标体系,必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目标体系。“意识形态毕竟是客观实际的一种反映。在客观实际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意识形态要想纹丝不动是不可能的”。[13]102这就决定了执政党建立的目标体系必须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14]56—57。执政党建立的目标体系的合理性特征要求:一方面,执政党将目标体系的理想因素与民众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执政党的目标体系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另一方面,执政党的目标体系必须与民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反映民众的利益、需求和愿望。

再次,选择体现建设性、灵活性的实施路径。执政党是建设性的政党,执政党建构意识形态的目的是吸引社会上尽可能多的民众认同和支持其执政地位。民众之所以选择某个政党执政,是因为他们认同该政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对该政党选择的实现其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的实施路径较为认同,对其施政寄予厚望。所以,在选举过程中,选民并不仅仅以政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而更倾向实用化、具体化,更多地以政策的可行性、解决具体问题的效能作为选举投票的依据”[13]6。这就要求政党在执政以后,选择和调整其施政方针和具体政策措施,兑现许下的承诺,这些承诺大多是关于当下社会和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因此,执政党选择的实施路径必须坚持建设性的原则,克服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内容。

最后,建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执政党以推动意识形态建构。执政党建构意识形态是为了使民众了解自己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执政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加有效地开展活动,通过对民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顺利实现政党的目标,所以,执政党建构意识形态与进行自身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执政党在建构意识形态和进行自身建设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也有利于完善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资格,有利于执政党发挥更加明显的主体作用,从而建构较为成功的意识形态。因此,执政党要保持其执政地位,必然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其意识形态建构能力,以建构有利于其执政地位的意识形态。

[1] 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 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毛信德.当代中国词库:价值取向[Z].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5] 王珏.中日价值哲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6]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 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 陈元中,陶维兵.中西方政党执政比较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 顾俊礼.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4] (美)道格拉斯5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