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11郭仙珍
郭仙珍
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学生们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以致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前人从实践中发现和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可以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概念、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形成的思维过程,这将为日后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若让学生了解新知获得的背景,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定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促使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供现实的学习背景,是学生应用意识发展的前提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必须以生活实践为依托,提供现实的数学教学内容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正好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它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一旦理解了某个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开始给予真正的关注、主动的参与,因为真实的实际问题能够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可以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阐述和解释,虽然不精确,但总比精确而不理解其意义更有助于发展。学生通过这种体验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知识,真正符合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搜集大量的树叶、蝴蝶、剪刀等实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哪些物体对折后能完全重合,从而体会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特殊图形的欲望。
作为一名教师,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其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加强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估算的学习在实践中更是超出了精确计算,它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的、方法不唯一的等特点,并且推理性、策略性比单纯的计算复杂。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感到困难,难免会发生“不想估算,算着估”的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情境,重视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际价值,才能变“不想估算,算着估”为“喜欢估算”。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估算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进行先估算,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应用价值,并且又可以从中提高估算水平。
例如,让学生估计一下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上学至少提前多长时间不会迟到。估计一下郊游的费用并做出预算,估计一下学校的楼房有多高。这样教师在引导出一个问题之后,不要急于讲解和算理,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且可以使学生有良好的数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并能迅速解决问题。
四、注重问题解决,是发展意识的关键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可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要求目的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再把抽象知识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应用,培养数学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这一课时,3个圆片和5个圆片一共有多少个?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同桌说一说,自己算一算,最后得出答案。整节课学生都在实践,在应用,这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效果好的多。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实践,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此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将知识传授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两者的联系来设计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价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