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视新闻的创新
2014-04-11林茵
林 茵
现如今电视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为观众了解世界,了解国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电视节目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电视节目质量是否过硬,能否获得观众的好评,直接关系到创办电视台的宗旨以及广大观众的切身感受。如何创新电视节目,是当前电视新闻领域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广大电视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一、电视新闻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相对单一。现行的电视新闻节目或者栏目基本都是自制自播,采集多少,就编排多少,节目大家都想要去做,并且都要播出,如同自己种菜、养鸡等,自供自给,自我欣赏,不考虑观众的需求,如此不接地气的电视节目怎么能够有创新有发展呢?尽管如此,看起来电视台的日子仍然过得很舒坦,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其不存在所谓的成本核算,不存在投入与产出二者的概念。另一方面,电视台的垄断性资源收入遮掩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带来的亏损,由于电视台具有政府背景,只要电视台所在地有消费市场,仅仅播广告都能收入颇丰。
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议,由于有重要领导的出席,从而引发多家电视追逐,造成多家电视台同时播出同样的内容。此外,大家习以为常的是许多不同的电视频道同时播出相同的电视剧集。另外,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空话、套话等,粗制滥造的现象,影响了观众的生活,也无法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生活需求。由于目前节目制作简单、低俗化,电视节目难以贴近生活,也就无法接地气,背离了电视节目的基本属性——贴近性。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将会失去节目的影响力,失去节目的宣传效力,甚至失去观众。
二、立足本土创新模式
南京的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一播出便引发了极其轰动的效应,引领了当时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类节目的新发展。首先,《南京零距离》把新闻焦点聚焦到了普通群众身上,通过反映民意、民情,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为主要内容,当地电视观众对这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格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认为很贴近自己的生活,感觉就是身边的事情,所以该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还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
1.突破题材局限,突出地域特色,让内容贴近生活。依照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新闻事实与观众在心理上、地理上和职业上的距离越近,其对观众产生的吸引力就会越强。一般的,越是地方的、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就越愿意去关注;同样的道理,越是眼睛向下、笔头向下、镜头向下,对于媒体来说,也就越能抓住当地人民所关心的话题,制作出来的新闻节目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关注和支持。时下的电视节目的发展也正逐步尝试贴近生活、走到群众中去,但做得还不够。很多新闻节目乍一看与群众很贴近,但因为缺少民本取向和服务受众的意识,在报道视角上存在假大空,报道新闻浅薄且浮于表面。新闻传播者在新闻报道要从思想上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事件中,用心体会,新闻信息一直以来都应该是与民生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事如果得不到电视媒体关注,群众自然也不会去关注新闻。说白了,群众所关注的是新闻节目本身传达出来的有效的信息。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其人性化的视角,该节目从群众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感受的角度来选题、考量。新闻愈是贴近,就愈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3.进一步挖掘新闻资源潜力,强化新闻的指导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求新”,“求异”,不断“变换口味”成为当下人民群众对于电视节目需求的心理写照。人们目前关心的是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及政策法规等;关心群众生活中的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话题等等。由此,观众更希望新闻媒体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能够做出层层的挖掘与剖析,从而在新闻事件中获得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所以,在制作新闻节目过程中需要重点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剖析和点评,从横向和纵向对新闻事件进行开发。尤其是那些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热点事件,电视媒体要紧紧抓住这两点,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抓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而让电视新闻报道趋于立体化,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比如《深圳特区报》之前对“爱心大使”丛飞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报道。做报道时通过精心的分析,首先不但抨击了丛飞遇到的不公平的现象,而且进一步挖掘出了受助人不进行帮助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与此同时,深入剖析了支撑着丛飞不断奉献的信念,从而得到全社会关注与支持。该报道一经播出,不但感动了当地群众,也使丛飞的事迹传遍了华夏大地。
4.遵循规律创新,实现更有效的传播。传播有效性的提高,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关注新闻“怎么说”。“新闻要遵循真实、迅速;新闻要遵循有新闻价值;新闻要遵循客观。这就是新闻规律。”一般城市的新闻来源主要是一些领导活动,重要的部门会议等,这类新闻消息基本包含的信息都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力来把这些与大众生活相关的有效信息剖析出来,依照新闻的客观规律将其还原为新闻并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当前一些新闻类节目将新闻与宣传的概念混淆了,不遵循新闻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中,人民大众对新闻的需求屡屡被新闻制作所忽视,这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受众不喜欢看新闻。如何有效的挖掘新闻自身的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新闻节目的制作需要挖掘出新闻信息本质的真实。因为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如果没有了客观真实,没有了时效性,那么这样的新闻信息的发布不但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还会造成公众的误读产生不必要的社会负面影响。泸州市合江县曾经在2006年突发一起特大水上交通事故,死亡共计130人。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当地的电视台并没有及时的将事故的真实情况全部报道出来,在当地群众中反响特别大,大家都认为电视台所报道的新闻不实。由此,在事故的后续的报道中,电视台尽力将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真实地反映,最终获得了当地观众的一致肯定。
第二,要看重新闻的时效性,忽视新闻时效性将会产生新闻的距离感,进而导致节目的有效传播被一定程度的削弱。目前对新闻时效性的忽视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新闻播报具有延迟性,比如常常在新闻播报中看到的词语:“近日”、“最近”等等;另一方面是漏报新闻。其实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可以播报的新闻事件,然而直到中央乃至外地媒体追踪而至,当地的新闻媒体才会有声音,这样也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第一时间。由此可见,新闻报道一定要把握第一时间播报、第一现场,在重大、热点事件上不缺位、不失语。特别是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要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做出新闻播报,掌握话语优先权、舆论主动权。
第三,要不断强化新闻节目的可视性。一般来说新闻的“眼球效应”是新闻能够广为传播的重点,新闻必须要有“有看头”。电视新闻应在报道的角度、报道的方法上符合电视的本体,保持电视新闻自身独有的特色。“真正的好新闻应该具有好看、有用、重要三个基本元素。”一直以来电视台在好看、有用方面功夫下得较少,只重视新闻的重要性。其实对照一下我们制作的新闻,目前“好看”这一点是极为缺乏的。原本活泼的事件,经过新闻制作播报后变得枯燥乏味,只是声音配画面的“两张皮”新闻而已;当前许多新闻的解说表面上看是要素齐全,实际上依然缺乏电视节目的特点,如“大家一致认为”、“此事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等等,画面成了文字的附庸。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一定要用镜头说话,用事实说话;同时要在新闻的表现上着重采用画面的方式来展现事件中的情节与细节,使节目生动活泼起来。
总之,只有创新本身才不需要创新。电视新闻的创新不单单只涉及所谈到的几个点,还与很多因素相关。因此,在电视新闻实践中还会不断的挖掘出更多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让电视新闻在新时代有更大的发展。
[1]陆小华.激活传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李良荣,林琳.浅谈新闻规律[A].新闻改革的探索——新闻传播学名家自选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喻国明.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J].新闻前哨,2005,(7).
[4]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5]李永坤.论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融合[EB/OL].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2007-05-15.
[6]张回春.浅谈电视节目创新[J].视听新天地,(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