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的危机:汉文化磨蚀
2014-04-11张潇
张 潇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英语帝国主义,以强大的新闻媒体为契机在全球范围内大肆进行文化扩张。比如:“美国之音”用40多种语言向世界各地进行每周1300多个小时的连续广播,好莱坞电影也是美国政府用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工具,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英语学习已日趋走向“低龄化”。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仅仅局限在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许多学生不去主动学习汉语文化知识而日日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集中体现在对西方国家的节日,电影以及时尚杂志等极度沉迷,这些必然导致他们汉文化知识的极度匮乏。
一、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现状
国内有位学者曾于2008年设计一份中国文化常识问卷对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交际规范以及民族和信仰等诸多方面,问卷共30小题,每题100分,满分为3000分。结果是:接受调查的30名学生人均总分为928分(相当于百分制的31分),其得分之低远远超出预料。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外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共性问题,即中国文化(母语文化)知识相对匮乏,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为了能够真实了解周围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的现状,笔者有幸回到了母校上海大学,在曾就读的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随机抽取70名大二及大三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研。此次调研由两部分构成:问卷测试和调查。
二、问卷测试及调查
在问卷测试中,所有已编号的试卷随机发给学生,学生匿名作答。此试卷由十道填空题组成,其中四道关于中国古典文化,涉及中国历史,宗教和文学的题目分别为两道,每题10分。所填的信息有错误,不全或错别字均不得分。
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所有试卷均有效。笔者将回收的试卷进行评分并计算平均分数,结果仅为60.2分。在被测学生中,有39%的学生成绩不及格,而仅仅有14%的同学成绩达到80分以上,事实充分表明被测学生基本汉文化知识匮乏。
为了真实了解被测同学平时接触中国文化的途径及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在第一部分测试结束后,笔者又对他们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由十道多项选择题组成:一道关于他们平时观看的视频节目的种类;六道关于他们的阅读习惯;一道关于节日;一道关于他们的消费观念;一道关于校园中的文化社团。笔者对收集后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个问题关于同学们平常观看的视频节目的种类。结果发现,几近所有同学都在观看英美电影(91.07%)和英剧美剧(83.93%),紧随其后,有76.79%的同学观看国产定影,62.5%的同学观看国内外的娱乐节目。于此截然不同的是,仅仅有16名同学(28.57%)观看国学讲座,12名同学(21.43%)观看中国历史纪录片。令我们格外惊奇的是,若把观看国学讲座和中国历史纪录片的人数相加(50%),也远不及观看英美电影和英剧美剧的人数。
第二至七个问题关于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习惯。经常阅读中国经典名著的同学所占的比例最小(15人,26.79%),而绝大多数同学大量阅读英文实事报刊杂志(75%),原版英文小说(71.43%),西方职场励志类书籍(62.5%)和西方时尚类书籍(55.36%)。关于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一半以上的同学读过的数量少于3部。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有13名(23.21%)同学承认自己有阅读中国经典名著的习惯,但他们每周阅读这些名著的时间却少于三小时。当问及不读中国经典名著的原因时,43名同学中有17名同学(39.53%)声称没有相关课程的要求,然而有20名(46.51%)同学甚至认为阅读这些作品枯燥乏味。
在第八个问题中,27名同学(48.21%)称,他们参加的西方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比中国节日的庆祝活动还要多。第九个问题是“若你有足够能力购买品牌服饰,你更倾向购买哪些品牌?”19名同学愿意购买国外名牌和国外奢侈品牌,而仅愿意购买国产品牌的学生人数仅为8人。第九个问题问及同学们在校园中最愿意参加的文化社团。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西方舞台剧(51.79%),瑜伽(35.71%),街舞或国标舞(44.64%),与此产生强烈反差的是,愿意参加中国书法社团的同学仅占23.21%,中国古典文学仅占19.64%,中国戏剧仅占5.36%以及太极拳仅占3.57%。
三、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成因分析
绝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英语已经达到中级水平,他们的学习资料全部源自英美作家的原著及英语国家的原版音频和视频资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国学生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的接触,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和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会发生各种碰撞和融合。英语学习的过程必将会演化成一个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过程。挪威学者David Sam和加拿大学者John Berry从“情感(Affective),行为(Behavioral),认知(Cognitive)”三个方面对文化适应的心理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情感”强调个人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对各种焦虑因素的处理;“行为”强调在两种文化接触过程中的沟通技巧;“认知”强调个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对旧文化身份的保护和新文化身份的建构。两位学者提出的此“ABC”模型为笔者探求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的成因提供了理据。
在“行为”方面,当今广大英语专业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遵循“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s,简称CBI)。在此教学模式中,包含在英语语言中的内容或信息被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语言本身也会间接或隐含地得到传授。英语专业学生是CBI的受益者,通过原汁原味的语言资料,他们能将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相得益彰,这是在文化适应中必须做到的。
在“情感”方面,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合理地处理因中西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各种“文化冲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思想开放,敢拼敢闯,易于接受各类外族新鲜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各种跨文化场合中,他们也会不时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不遗余力地使影响成功交际的各种紧张因素得到缓解。
然而,在“认知”方面,情况却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此文化适应过程中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偏向外族文化,甚至沉迷于西方文化。在当今的中学,英语已受到过分的重视,广大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在那时开始走下坡路,他们的汉文化磨蚀从那时起已经开始。不幸的是,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英语专业要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早已形同虚设。绝大多数大学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仅仅局限在对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操练,而除一门“大学语文”的公共课程外,没有开设任何与汉语言文化相关的课程,使广大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自己母语文化的兴趣得不到激发。另外,从本文第二部分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极其狂热地沉浸在对西方电影,职业发展,时尚,节日和品牌的追求中,他们对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不屑一顾,中国文化归属感十分薄弱,在此文化适应过程中将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置于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当然,在其中也不乏他们功利思想的影响。广大大学生渴望跨出国门,到国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他们成天忙于雅思,托福,GRE等国外考试,而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对他们准备考试或申请学校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由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Individualism是一切行为的准则,Self-actualization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Independence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Personal Rights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广大学生认为,这种西方国家特有的精神是他们在外企立足或出国留学的法宝。
四、改善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的对策
挪威学者David Sam和加拿大学者John Berry对文化适应的心理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四种策略:同化策略指某文化群体在和外来文化接触中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完全摒弃;分离策略与同化策略相反,是指文化群体牢守本土文化,拒绝与外来文化有任何接触;整体策略指在与外来文化接触中依然保留本土文化;边缘化策略指在文化融合中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均持排斥态度。
笔者在本文第三部分中的成因分析已明确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磨蚀的根源在于他们在文化适应中的“认知”因素,体现在他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未能保护好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中国本土文化归属感不强以及在当今西方国家利用英语在全球进行文化扩张的情形下,他们保护本国文化的意识极为薄弱。因此,为迎合当今必然的全球化形势,在David Sam和John Berry提出的四种文化适应策略中,强调在与外来文化接触中保护本土文化的“综合策略”必然成为改善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磨蚀现状的根本方针,以促使广大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身份得以重建,以及他们在强烈民族归属感的支持下为保护中国本土文化的信念得以增强。
因此,在广大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适应中沉迷于西方文化之时,唤醒他们对此问题的认识,端正他们的动机和态度是改善他们汉语文化磨蚀的根本途径。在此方面,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第一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始终意识到,悠悠中华文化,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华夏文明,是古老璀璨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儒释道”的三教合流构成中华民族“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思想体系。因此,著名国学家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和“行”的问题。认识到这一点能够有力帮助广大英语专业学生在与西方文化接触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前文提到的“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在当今的竞争社会中固然重要,但唯有这些却往往不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必要时能够使我们有效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其他消极价值观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着此态度,笔者为实现在此文化适应中的“整体策略”,就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的教学提出具体的对策,从而为改善此文化磨蚀状况尽自己的一臂之力。
五、对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教学的建议
在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中,涉及到双语实践和各种复杂文化接触的笔译,口译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最高。因此,笔者认为这些课程适当可以和汉语言文化相关的课程结合起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已发现两者的差异和关联。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决不可采取仅仅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应该通过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或讨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所学知识心领神会。通过此“生产式学习模式”,学生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西方文化和汉文化的鉴赏能力互相促进,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除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之外,“生产式学习模式”也离不开合理设计的教科书。当今几乎所有的英语专业课本均由英美作家的原文,以及来自英语国家的原版视频,音频资料组成。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涉及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材料在英语课本中少有体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1-6册)(该套教材被全国众多大学选作英语专业学生一至三年级的精读课教材)”为例,在选取的素材中,仅有三篇课文体现了母语文化(第二册Unit 1:Text I My Father’s Shadow;第三册 Unit 3:Text II Chinese Food;第四册Unit 4:Text I Statement at the 2003 Session of U-nited Nations Disarmament Commission.)。笔者建议,在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本中加入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元素极为必要,它们可以采取翻译,写作,口语会话,视听说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用英语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中国文化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这样,广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母语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
七、对英语专业学生汉文化学习的建议从本文第二节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多数英语专业学生喜欢阅读中文书籍,但仅仅局限在心灵鸡汤,浪漫小说,时尚杂志以及西方意识形态和流行文化的书籍中。在汉文化磨蚀的严重形势下,丰富英语专业学生阅读书目的类型很有必要。有关中国经典小说,散文和诗歌的书籍应该列入广大英语专业学生的书单。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和《列子》,禅宗组经《心经》,《金刚经》更需要我们外语学习者花费毕生精力去研究和钻研,在跨文化交际中使之得到传承。同时,英语专业学生也有必要去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典籍,如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吾国吾民》,丁往道所著的《中国文化掠影》,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等,以培养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的能力。
观看中国文化电视节目也是拓展汉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传奇中国”以及其他的历史纪录片,以及英语频道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的Cultural Reports,Crossover节目均用生动的影像资料对中国语言文化进行深入讲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抓住各种机会积累汉文化知识,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汉文化磨蚀的现状定能得到改善。
其次,随着各种交流项目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校园中为英语专业学生和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举行各类跨文化活动也很有必要。当然,在活动中中国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应该加以强调。活动可以采取读书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晚会等多种形式。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为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知识讲座担任评委和指导老师。在这些跨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还能增进英语专业学生对自己母语文化的热爱。更为重要的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能得到显著提高。
总的说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认识到尽管掌握英语运用能力,领会西方文化知识为我们在众多领域进行国际交流十分必要。但绝不能以汉语和汉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代价,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而最终沦为“香蕉人”。作为外语学习者,保护和传播汉语和汉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需要付出永恒的努力。
[1] Richards,J,Rodgers 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 Sam D.Berry J.Acculturation:Wh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Meet[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5).
[3]程仕娟,窦琴.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的文化导向透视—以《综合教程》1-6册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
[4]郭磊.母语文化缺失成因探析[J].文化研究,2008,(9).
[5]胡渝镛.论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之缺失与补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6]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A].季羡林谈文化[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7]逯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
[8]袁芳.2006.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
[9]左飚.2005.当今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及中西文化交流断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