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转译生成
——德勒兹的哲学概念与形式课题设计
2014-04-11周庆
周 庆
语言的转译生成
——德勒兹的哲学概念与形式课题设计
周 庆
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汇聚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特性,从其“游牧式”思维中阐发的诸多概念,犹如一块块发光的基石,建构了具有“反形式”特征的理论体系,所倡导的差异性、多样性、反结构、反系统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对设计思维、形式表现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概念特别是对于形式生成的多样性观点引发了对设计教学的思考,为课题设计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视角。本文选择德勒兹最具代表性的几组哲学概念进行分析,并且联系设计作品和教学范例,为哲学语言的视觉形式转化,为实验性课题设计方法的探索寻找新的路径。
德勒兹的概念 分析比较 创作实例 课题设计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1925-1995)在其哲学著作中创立了许多概念,如“游牧”、“块茎”、“褶子”、“解辖域化”、“层化”、“平滑空间”、“欲望机器”、“容贯性平面”、“千高原”等,对这些具象性名词的诠释,还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分析,描述了一个极具视觉性的意境,即充满差异、流变、多样动态生成形式的世界。德勒兹认为,概念能够唤起新的感知和情感,预示着新的思维方式和视听体验。哲学是一种概念的实践,哲学风格就是概念的活动。艺术与哲学一样,是为了表现和分析事物的生成方式,同样存在着概念活动。概念活动是意义的抽取、转化、溢出的过程,呈现出连续生成的多样性。借助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德勒兹表达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立场,即反对稳定的同一性、等级制、总体性等体现一元中心论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诸多传统思维方式和秩序规则。德勒兹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差异、流变和转化的动态之中,异质共生的差异性、多样性与矛盾、机遇、混沌是事物发展的本质。
德勒兹用哲学语言创立的概念术语,反映了他所感知、所理解、所倡导的多样性形式,是一种语言性描述。根据解释学的分析,语言不仅是思想表达的工具,更是一种认识媒介。人类的一切认知以语言为媒介,人际之间的交流依赖于语言形成的意义视域的融合。艺术与设计领域中的形式语言,不同于言语、文字的描述,它是形式要素、表现手法、材料媒介的综合运用与构成,是艺术家、设计师用以表达思维、感知、情感的媒介,是实现某种形式创造的工具。形式语言不仅体现出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的融合,而且使作品的意义获得呈现自身的最大可能性。它存在于形态与色彩的视觉体验中,存在于功能性的使用价值中,存在于空间形式转换的感性触摸中,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在场性与唯一性。形式语言通过在场的观照体验,生成的意义往往扩散甚至重构了作者本人形式表达的原有目的,这种感染力和体验效果具有唯一性,超越了语言、文字原有生成抽象性意义的范畴。
而另一方面,从某种概念的抽象性语境转换为相应的视觉形式,是获得个性化形式语言的方法之一。形式生成即形式语言的表达,既包含形式要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也代表情感认知和理性判断的诸多方面。德勒兹认为,“生成不是对一个主体的模仿,也不是追求一种形式的合比例性。生成是从既有的形式、创作主体、所要实现的功能出发,在诸多要素之间建立起明确而合理的关系。生成是欲望实现的过程。”因此,概念语言和形式语言围绕着主体的欲望互动生成。本文选择德勒兹最具代表性的几组概念进行分析,联系当代设计实例,希望为形式语言的转译生成方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概念阐释与设计实例
德勒兹所倡导的差异、流变、转化的动态形式追求多样性和异质共生,其实质是在建构一套“反形式”的形式体系,用以颠覆和消解固化的样式和既定的规则,将形式生成从现实转化为可能的领域,使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处于不断转化之中,形式的生成也就具有了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当代建筑师从德勒兹概念的解读中,获得在形式语言表达上新的线索和创作灵感,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概念语言生成转化为某种空间形式的创造。
(一)“游牧”
“游牧”是德勒兹借用游牧部落民族的生活方式,反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比喻说法。在德勒兹看来,游牧的自由生活方式如同创造性的实验,具有差异、多样、外在、流变、反系统等特点,能够生成转化为一些意想不到的形式。与有着“国家形式”的定居生活方式相对立。德勒兹认为,“国家形式”作为内在性的形式,往往从差异中抽取恒常的形式,在种种变式中保持自我的同一性,有着稳定、永恒、统一的状态,体现形式与物质之间的稳定关系。而“游牧形式”作为外在性的形式,只能在自身的变形、扩散、流动中存在,且通过持续互动场域的共存与竞争,形成多样的动态变化。在不断介入连续流变的同时,“游牧形式”还包括各种趋向于极限的变形与异质性转化。每次转化所呈现的是一个事件,体现出质料与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与生成本身融为一体。
“游牧”是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其“游牧式思维”激发了众多建筑师的创作灵感。经常以哲学概念作为思考、创作路径的建筑师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从早期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的“句法结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解构主义”到德勒兹的哲学概念,进行了多次设计实践。他设计的那不勒斯高铁车站方案,从形态上契合“游牧形式”的特征。车站设计为几组高低起伏、相互穿插的流体结构,包含了车流、人流、物流等多套系统。其流转的形态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强化了高速铁路时空流动的意象性。在维苏威火山的衬托下,车站丰富的结构曲线给人以连续流变的感官体验。
屈米(Bernard Tschumi,1944-)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从整体布局上更符合“游牧形式”。公园的功能性建筑和绿化设施等要素,被分成三个独立系统分别布局,再套叠在总平面上。差异极大的四个公园出入口对应着具有不同历史文脉的街区,散布的“红色疯狂物”如占据公园的异质元素,形象上虽有一定的类似性,功能上又毫无关联。草地、坡道、断桥、走廊、河道间断地分布在园区,如同形式碎片的碰撞和偶遇,体现出不稳定、不连续的游牧状态。
(二)“块茎”
德勒兹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种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树喻”模式,表现为一种血统制、中心化、层级化的概念体系,支配了西方的思想和现实。为了反对这种模式,德勒兹用形象化的“块茎”一词来指称构成多样性、非中心化的方式,即“块茎”模式。块茎通过随意性的、不受约束的关系形成于一个无边际的平面之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始终处于事物中间,自由生长不断漫溢,形成了多元散播的非等级化系统。在德勒兹看来,世界的形式更多地表现为块茎,构成块茎的成分都是异质性的,反映了艺术、科学、社会等多方面的状况。块茎的形式结构是开放的,如同地图一般,具有多重入口和出口,可以在所有的维度被连接,适应于各种变形或重构,呈现着复杂的流动变异。
“块茎”模式为参数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格雷戈·林恩(Greg Lynn,1964-)对具有拓扑性质的单元模块进行变形组合,使之沿着设定的路径进行动态化的增殖、延伸和展开,形成连续光滑、内外相连、流畅动态的“泡状物”形式。代表作“胚胎住宅”如块茎的生成状态,结构部件相互链接的任意性和开放性,表现了环境中各种能量对空间形式的综合反映,使建筑体呈现出不确定的形变状态。彼得·库克(Peter Cook,1936)设计的格拉茨美术馆(Graz Art Museum)有着如同生物般引人入胜的结构形态。奇异的形态来自于将球体的参数控制点拉伸变形而成,连续性的腔体结构显示了自由生长、自由变化的块茎特征,连同其表皮媒体墙的交互性功能一起,与周围环境形成了差异、矛盾、反射、映像、融合的动态化局面。
(三)解辖域化
解辖域化就是离开辖域的运动。辖域是指既定的、现存的、固化的、有明确边界的疆域。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种模式是将事物划分成条块的形式以便于掌握,从而形成了在时间和空间内的各种“辖域化”。德勒兹认为,辖域化意味着某种等级制、中心主义和静止的时空。解辖域化则是从强制性的社会和思想结构内逃逸而出,从而产生创造新的流变和生成的可能性,同时伴随着某种时空重构的“再辖域化”。“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汇聚了不同的速度和能量,拥有各种混合形象和极为多变的形式。解辖域化也不是向原初的辖域回归,而是由已经被解辖域的要素充当另一个要素的新辖域,并产生互补性的再辖域化的系统。解辖域化被德勒兹称为具有创造性的“绝对运动”。
哈迪德(Zaha Hadid,1950-)的建筑效果图如同“解辖域化”的代表作。表现手法通常是对影响建筑的各种复杂因素做艺术化处理:消减描述性和再现性的成分,把地形地貌、历史文脉、路网设施、建筑群等各种有形的要素,简化成线条和几何块面,并将它们分层描绘。不同层上的图形相互交叠,复杂的重叠再被有取舍地表现,追求动态多视点和瞬间定格的形式。在形成的“解辖域化”视图中,透视、空间被异化和分解,线条、体块或变形强烈或如同爆炸一般变成了碎片,再受到强力影响,即将飞离或飞入画面。在飞的过程中,线条或体块如同星体运行的轨迹一般,呈现在无边际的平面上。整个画面空间由于强烈的动态形式而“时间化”了,新的集合体仿佛要在这再辖域化的趋向中重新聚集,但压迫性的统一与和谐已不复存在。
(四)平滑空间
平滑,在德勒兹的解释中,就是连续的流变,就是形式的连续展开,如海洋、沙漠等。平滑空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不具有同质性,是无定形的特殊多元体;具有连续流变的方向性,被异质者或不同事件占据,充斥着差异、变动、穿越。平滑空间通过相邻之间的连接或积聚而构成,体现了一种触觉的感知,每次连接或积聚都界定了形式生成所特有的难以分辨的区域。
与平滑空间相对立的是纹理空间。纹理空间的所有维度为整数,能够确定其恒常方向,如城市、织物等。纹理化使得元素相互交错、前后连接,形成相应的秩序感,体现了可度量性的视觉的感知,空间趋于某种同质化。德勒兹认为,平滑空间和纹理空间只有以混合体的方式才能存在,两者相互关联,彼此推进。平滑空间不断地被转译成纹理空间,纹理空间也不断地被逆转为一种平滑空间。平滑空间始终拥有一种比纹理空间更强的解辖域之力。
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Alexander Heatherwick,1970-)设计的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被誉为“种子圣殿”。建筑体本身密集的透明亚克力线杆围合成巨大的圆角正立方体。密集的线杆如同矩阵一般,呈现出连续流变的方向性。在其内部空间的转换中,不断生成难以分辨边界的区域。有一定弹性的亚克力线杆随风轻摇,表现着力的形式,引发强烈的触觉感知。每一根线杆顶部含有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真实种子,作为占据着这种特殊“情状”空间的“异质物”,在随风轻摇中,好似一种无法预知又必将发生的动态感知事件,显示出平滑空间的诸多特征。而在天空和场地的映衬下,建筑体又呈现出可度量的视觉性质。其线杆连接排列的规则性和围合性,将平滑空间又逐渐演化为一种同质性的纹理空间。
(五)“褶子”(折叠)
德勒兹认为,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的方式折叠。折叠形成的褶子相互联系、相互交叠,褶子具有的分裂和扩张的双重性,使得褶子生成为一种迷宫式的多元表达。经过折叠——展开——复折的折叠过程,时间和空间也随之展开生成和变化。德勒兹还将巴洛克艺术所体现出的运动和变化的风格类比折叠的形式:物质按照折叠的样式被堆积成团块,构成了以不同方式折叠且展开的单元模式。继而形成的迷宫式连续体包含了许多折叠形式和折叠种类。这些褶子弯来弯去,并使褶子叠褶子,褶子生褶子,直至无穷。连续体呈现出无穷尽的分割,不断地折叠、展开、重折,构成了一个皱褶式的双重世界。
德勒兹论述的褶子象征着差异共处与多样统一的形式,折叠与展开褶子不仅意味着物理意义上的拉紧与放松,挛缩与膨胀,而且还意味着生命意义上的孕育与发展、进化与退化。论述的实质是以褶子暗指事物需要同时兼顾各方,并使之成为共同体和相依互补的多元化体系。在这些体系内部有着相互依存的嵌套关系,体现出对立而永恒的轮回规律。事物之间因折叠而相通,它们折叠又展开,封闭又开放,差异、流转、多样共生。
折叠概念在当代建筑界被多重解读,广泛地运用于设计实践,如沃克艺术中心、马德里巴耶阿塞隆礼拜堂(Chapel in Valleaceron)、芝加哥图书馆等。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1950-)、库哈斯(Rem Koolhaas,1944-)等建筑师都以折叠作为主题进行了不同形式手法的演绎。在埃森曼看来,德勒兹的折叠概念打破了欧式几何空间的束缚,蕴含着新的抽象原则和操作方法,它使图形与场地、垂直与水平之间形成了错位关系。莱博斯托克园(Rebstockpark)的规划重建方案的设计,埃森曼将两组正交网格重叠调整以符合地形,连接并滑移它们之间的顶点,以产生折叠态势的翘曲空间。折叠面的连续和延伸变化构建了产生持续作用的褶子,建筑形式被引发突变并产生扭曲。
二、教学范例与课题设计
对于设计教学而言,如何突破既有的套路框架,在多学科交叉的课题资源选择中,强化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的训练,开拓形式语言的多元表达,是当代设计教育寻求突破的主题。从哲学概念的语言性解读,转译生成为视觉性的形式语言,是实验性课题设计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强调课题资源选择的多元化、学生主体意象的个性化、作业样式的多样性,目的都在于形式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索与掌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凝聚了师生双方对某种思想观念、原理知识、媒介方法的共识,本身就是从言语、文字体系到形式表达体系的转换,由此关联着教与学、原理与方法、资源与样式、媒介与操作、形式与意义等诸多因素,更接近于动态变化的事件,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无需预设的多样性结果,更具有实践的价值,符合当代设计教育的要求。
英国AA建筑联盟的一组课题设计,通过对德勒兹“折叠”概念的解读,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不同折叠方式的寻找与探讨,继而增加了对铰链、编织、打结等复杂结构方式的比较与研究。通过对平面性材料的折叠操作,课题练习以材料性能的研究为基础,在折弯、叠合、回转与交叉中,构建起的连续性结构,生成了可调节密度的空间体,学生的设计意识在主题意象和不同的寻找建构中得到培养。
瑞士苏黎世高工建筑学院的一组课题设计,首先以线描的形式对地形、设施、交通流量、建筑体等多种影响城市空间的因素进行描绘,然后利用折叠的手法转化生成为实体模型。表现在平面上的点线形式与真实空间形式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在折叠形态中发生的错位、分离、叠合、回转、交叉等一系列变化,将原初明确的内与外、起点与终点、主体与非主体、比例与尺度等方面的界限消解了,折叠形态在分裂与扩张中,使相对应的要素关系形成了多样空间形式的生成依据。
上述范例表明,以概念性的思维分析与主题意象为线索,进行形式语言的转译与表达,可以成为课题设计的方式。教学步骤从主题的分析阐释开始,包括原著的解读、概念意义的发散,继而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进行相应视觉形式线索的发现与寻找,最终在表现样式、媒介方法等环节进行相应形式的转译生成。我们可以以德勒兹的概念为主题,设计几组课题练习:
练习1:以“游牧”为主题的课题练习。首先对原著中相关章节的论述进行分析讨论,寻找收集与“游牧”相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在分析比较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生成个性化的主题意象。练习的表现形式分两种:第一种是“形式碎片与影像记录”。表现为平面形式,即图绘、摄影、拼贴等。以主体的某段运动路径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图像呈现。可以是线描色彩的测绘式记录,可以是表现深度视觉体验的视域拼贴;第二种是“地图与装备”。表现为立体形式。以地图印刷品辅以某种轻质材料,设计制作一款与旅行相关的装备,如服装服饰、背包、鞋帽、旅行箱等,需要设计完整的图版说明。
练习2:以“解辖域化”为主题的课题练习。练习的开始阶段如练习1所示。练习的表现形式分两种:第一种是“物体的解码与编码”。选择某种具有复杂结构的物体,如车辆、机械、传统寺庙教堂建筑等。解构其符号化的部件,以新的组合方式建构具有异化意味的物体。表现手法可以是手绘、3D建模贴图、摄影等;第二种是“动态形式的分解叠化”。拍摄动态形式的连续性图片,如舞蹈、体育项目、踪迹等。描绘其主体形态,置换其背景,选择其中的局部重新透明化并叠加,生成更为复杂的形式。
练习3:以“褶子”为主题的课题练习。练习的开始阶段如练习1所示。练习的表现形式分两种:第一种是“万花筒视域”。以万花筒的观察效果为依据,设计制作一组立体形态。对象可以是某种重影般形式的现成品改造,可以是具体形象的拼贴组合,可以是抽象形态的分割与扩展;第二种是“巴洛克的弥漫与扩散”。表现手法是影像形式。以巴洛克艺术动态、奇异夸张的视觉性形式风格,表现没有静止只有运动、没有完整只有局部、没有简单只有无数的分割与堆积的,复杂变化的视觉对象。
课题练习的路径方式为首先从哲学概念的阅读理解开始,经过思考、寻找、记录、分析、实验、转译、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借助绘画、摄影、装置、视频、行为表演等多种手段及多种表现方法,包括手绘、色彩、拼贴、超写实、现成品、材料建构等等,将每个人不同的感受,以不同的形式语言表达方式加以呈现。
[1](法)吉尔·德勒兹.福柯 褶子.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法)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法)吉尔·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董强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法)吉尔·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姜宇辉 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5](法)吉尔·德勒兹.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陈永国,尹晶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周庆,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