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思鑫坊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重点及难点

2014-04-11张倩如彭程雯马军山

山西建筑 2014年13期
关键词:居民历史建筑

张倩如 彭程雯 马军山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000)

杭州市思鑫坊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重点及难点

张倩如 彭程雯 马军山*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000)

通过研究国内历史街区改造案例,对杭州思鑫坊历史街区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该历史街区功能变迁、风貌遗失、硬件简陋、人口混乱等现状,提出思鑫坊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重点与难点

0 引言

作为地方文化载体与城市遗产的历史街区,其保护与更新工作逐渐受到规划设计者的青睐,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因为格局落后、设施陈旧等弊病,大多历史街区已经沦为环境脏差、人口杂乱的“贫民区”。

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思鑫坊,有着和杭州清河坊相似的历史地位与价值。后者经过有序的规划与建设,发展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老街、著名旅游景点。前者却因其地理区位特殊、周边环境复杂以及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等限制因素,没落在污水与油烟之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 国内历史街区的改造研究

1.1 案例分析

表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代表性案例分析

通过对国内一系列案例研究,可以筛选出几种较具特色的改造案例,分别为福州三坊七巷、上海新天地、北京菊儿胡同、嘉兴乌镇及杭州五柳巷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受到了多学科、多因素的影响,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可相应整理出影响历史街区整治工作的社会因子、经济因子以及环境因子。通过以上角度的分析整理,可以得出表1的结论。

1.2 优秀经验总结

1)因地制宜,根据所处城市、周边环境街区自身现状不同制定相应方案。突出街道特色,以街区发展带动区域价值提升。2)自上而下,加强政府主导角色,促进民生工程开展。由政府主持,将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作为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一项。以政府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加强街区保护工作的公益性,促进居民利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也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提升政府形象。3)自下而上,加强公众参与,提升居民责任感。一方面从规划前期征集意见、工程实施管理等角度加入公众角色,促进居民以身作则,增强了原住居民的心理归属感;另一方面,适度经济开发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某些街区鼓励居民开展商业活动,将居民置身于街区复兴工作之中,提高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4)留住居民,连同居民生活常态。原住居民的保留保证了街区人员稳定,便于街道统一管理,减缓了因日常使用所造成的损坏程度;留住居民的同时也留住了其固有的生活方式,促进了街区历史文脉、风俗习惯的延续;随着旅游业更新换代,游客更热衷于深入体验当地生活、感受本土文化,生活风俗的保留提升了街区的旅游价值,促进了民宿等新兴旅游产业的开展。

2 思鑫坊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难点

思鑫坊历史街区始建于1926年,现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湖滨片区,重点保护区1.13 hm2,风貌协调区0.96 hm2,以石库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是杭州城内少有的民国时期建筑群。由于功能混乱、使用人群复杂、政府管理不足等原因,导致街区内建筑损坏严重、场地精神几近消失、居民生活叫苦不迭、整治工作难以开展。

2.1 功能变迁,风貌遗失

思鑫坊曾聚居着杭州商业、文化等各界领袖级人物,是当时的高档居住区之一。然而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崛起,区域人流量不断增大。周边商圈发展而催生的对食、住等功能的需求,导致思鑫坊内闲置建筑大量外租,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街区现有建筑75栋,其中居住用房67%,商住混用房8%,仓储用房8%,办公用房3%,商业用房14%。

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出租房屋被人为分隔,阳台也被占用搭建违章建筑。包括何国柱别墅、“韩国独立运动”旧址在内的大批历史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违章建房、占道现象随处可见。沿街建筑也大多破墙开店,铝合金卷闸门取代了石库门,天井被封闭占用为商店。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店面形式五花八门,从外围已经很难窥探出历史街区的模样。无证餐饮业的产生,导致历史建筑常年遭受油烟熏染,加剧建筑损毁程度。

2.2 硬件简陋,维修不足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白蚁侵蚀,导致建筑墙体酥脆,随时面临坍塌危险。商铺违章占道,使得原本狭窄的道路更加不畅,加上电路老化严重,思鑫坊历史街区存在严重火灾隐患,且施救难度较大。

自2010年起,政府陆续开始对思鑫坊内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完善街坊硬件设施。内容包括危房整修、道路翻新、电线整理、消防灭火器安置以及监控设备安装等改造措施。但这些措施仅着眼于表面问题,并未从源头上改变街区面貌、改善居民生活。

2.3 人口混杂,管理不善

过量人口涌入加剧了街区外围环境及内部建筑的破坏程度。解放后原本独门独户的住房被分割作为单位宿舍,而后随着时间发展成为外来人口聚居地,一户内大多租住着数十人。现今,这里的住户多为租客,少有的原住民也以老人为主。居民组成呈现出成分复杂、文化水平低、流动量大等特点。

外来人口增多同时导致街区丧失原有风俗文化,人口密度过大加快了房屋的损坏速度,并促使违章建房、占道经营现象的出现。人口流动速度过快也加剧了社区管理工作难度,无法通过教育、感化工作促进居民保护意识提升。

2.4 责任认定困难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涉及众多单位及个人。思鑫坊要还原历史风貌,首要工作是对餐饮店及外围商铺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对无证经营且影响街区风貌的商家予以坚决取缔,对保留店面形象进行整体规划。但由于餐馆数量多、违法成本低、取缔难度大,导致环保、工商、食品安全等执法部门互相推诿,社区工作量超负荷。

思鑫坊在建立初期,房屋产权归开发者一人所有,房客以租赁形式定居于此。但经过多年转手,房屋产权变得混乱不堪,现288户房产涵盖了单位公房、私人房产、国家公有房产等多种产权责任制。面积较大的私人房产,多存在多人租住或多手转租现象,租户调查整理难度大。同时考虑到便利生活环境与高地价等外界因素,居民大多不愿搬离街区,也对街区整治工作开展造成极大困难。

3 对于思鑫坊历史街区复兴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思鑫坊历史街区的考察、分析得出街区的修复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比国内修复较为成功的几个居住类历史街区,思鑫坊所处环境与上海新天地相仿,可借鉴新天地、田子坊等石库门历史街区的修复手法,结合杭州本土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更新手段,因地制宜提出对思鑫坊历史街区的修复方案。

3.1 功能混合,渐进式生态修复

1)功能定位。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同时受到城市文化背景与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历史街区的准确业态定位和社会文化活动组织是让历史街区从遗产保护走向文化再生的关键[2]。思鑫坊历史街区的周围分布着学校、市场、景区等多种文化与商业场所。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同时可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商业活动,控制性的开发包括文化展示接待、文化创意休闲及旅游商业等业态,着重打造居住、文化教育与展示、休闲体验等功能。借鉴上海田子坊的发展模式,在不影响居住功能的同时,将思鑫坊发展为集中小学生历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小规模创意产业工作室、青年旅社等在内的艺术化生活社区,服务文化工作者、学生和旅游人群。

对待餐饮功能的引入,需采取谨慎态度,在规划上可考虑设置流动摊点并实行分区管制,划分出“禁止区域”“相对允许区域”和“允许区域”,满足周边区域对餐饮的需求。禁止在居民生活较为集中、建筑等级较高的区域经营餐饮业;对居民较少,处于街区外围的区域控制性的少量开设餐饮店面,并将区域控制在居住生活区15 m以外范围;对沿街店铺控制性的开放餐饮营业。同时加强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审批力度,提前对商户进行历史文化保护教育,通过管理减少经营商户的流动性也可以减少其对街区的破坏。

白天,这里是文人艺术家聚集的文化胜地,斑驳老墙上随处可见涂鸦作品,色彩鲜艳让人心态放松;夜晚,老街居民亲热地聊天纳凉,到处呈现出一幅“百无顾忌”的自由天堂。整治后的思鑫坊,呈现的将是一幅特色历史街区生活、创造的微缩景象。

2)修复手段。对于思鑫坊的保护与更新应继续遵循小规模渐进的改造方式,结合生态化提升方案,对街区存在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逐个击破;借助生态化手段与技术,对街区风貌进行整理,强化空间肌理完整度,并通过增加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庭院绿化等做法提升街区生态环境,并以此加强居民参与,培养街区功能多样性、更新有机性和独有的文化特征。

为恢复历史风貌、找回历史文脉,需对破损建筑进行分级整修与开发利用。根据建造年代、破损程度和历史社会价值对建筑进行分级,相应制定维修整治计划。对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尤其是何国柱故居、“韩国独立运动”旧址,恢复历史原貌、加强日常维护,并根据其原有文脉线索发展成为小型历史博物馆或相关主题展览馆。其余建筑则根据其破损程度进行修复,保留建筑内部主要格局,根据使用情况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建设完善生活、旅游、科普配套设施、梳理路水管网,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3.2 统一开发,明确管理

从宏观角度,思鑫坊历史街区的开发管理工作,可延续杭州以往经验,成立管理委员会,由政府牵头并出资对街区进行开发管理。但由于涉及改造内容较多、资金投入较大,可考虑通过与开发商联合开发管理,减轻政府负担。并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互动,召开意见征求会,吸取居民意见完善规划内容。

细节上,需对整治后街区内所有生活和经营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对街区内住户和建筑进行登记,明确土地产权,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教育普及程度;将具有重大历史社会价值及影响力的建筑登记在册,加强定期监督工作。明确各单位职能及工作范围,便于社区后期工作开展。对商铺经营范围、建筑外立面装修方案、建筑内部格局改造等进行审核监督,严格控制店铺比例,避免在开店过程中对建筑本身和街区环境产生破坏。对沿街店面外立面进行整治,确保其在符合街区的整体风貌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识别性。

3.3 加强交流,促进有机更新

无论是迁移贫民区还是封闭贫民区,都只能加剧和加快贫民区退的速度[3]。与之类似的,封闭只会导致交流的阻断、功能的退化,对历史街区而言就是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加强街区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是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工作的重要环节。

整治后的思鑫坊历史街区将带动周边地价上涨,提升地段整体知名度。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不仅可以让思鑫坊受到更多的关注,也使该片区历史底蕴更加深厚,文化体验层次更为丰富。可联合周边包括龙翔里、湖边邨、中山中路等在内的多个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串成一个整体,发展具有典型杭州人文气息的“历史建筑博物馆”,形成上城区特色商业、人文圈;以此为契机,将上城区众多历史街区与西侧西湖景区、南侧吴山景区联合开发,串联多条人文、自然旅游线路,开发“西湖—湖滨文化寻迹之旅”,将更多旅游资源引入历史街区,联动开发,提升整体经济产值,丰富街区业态结构。

在此基础上挖掘街区文化特色,发展特有的艺术化生活社区。借鉴上海“田子坊”的更新模式,邀请文人名家的工作室、创意店等进驻思鑫坊,在保留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引入外来文化,带动其文化、功能、使用人群多元性发展,丰富体验层次;利用名人效应提高街区的名气,对街区未来的保护和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与国内外相似历史街区达成一定合作,并定期举行主题活动,跳出城市与文化界限,加强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4 结语

每个历史街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的时候需要做到对症下药,切忌拼凑模式、生搬硬套,注重恢复历史街区的文化性、原真性和延续性,以人为本,促进历史街区的自我更新和发展。

思鑫坊历史街区作为杭州市价值较高但破坏严重的历史街区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和媒体的瞩目。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因地制宜的确定街区的发展方向,注重解决现有难点并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提高相关部门管理水平,制定有关预警机制,提升街区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是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1]袁 镔,邹瑚莹.理性与创造——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J].世界建筑,1992(6):65-67.

[2]李欣鹏.从遗产保存走向历史街区的文化再生——以台北市迪化街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C].青岛,2013.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46-266.

[4]汤惠敏.谈传统城市广场及街道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12,38(4):8-9.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Sixin Fang in Hangzhou

ZHANG Qian-ru PENG Cheng-wen MA Jun-shan*
(Landscape Gardening and Architecture College,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000,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cas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ixin Fang historical district in Hangzhou,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change,style losing,hardware poor,population confusion and other status of historic district,put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for Sixin Fang protection work.

historic district,protection and renewal,emphasis and difficulty

TU-87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4.13.008

1009-6825(2014)13-0009-03

2014-02-20

张倩如(1989-),女,在读硕士; 彭程雯(1989-),女,在读硕士; 马军山(1963-),男,硕士生导师,教授

猜你喜欢

居民历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石器时代的居民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