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德国历史学派的认识与评价

2014-04-11王实

山东青年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发展模式

王实

摘要: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在德国流行了近半个多世纪。它的风格迥异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第一个反对者。纵观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鼎盛和衰亡过程,有一个现象颇引人注目,那就是在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衰落时,历史学派兴起;而当主流经济学重新崛起时,历史学派却衰落了。历史学派兴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它的兴衰以及这一过程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学派;民族主义;发展模式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衰落与复兴

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和时代的原因。在19世纪初,当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之时,德国在经济上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我们可以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顽固的贵族传统、国内不发达的市场竞争机制、脆弱的民族工业来描述当时的德国,这些社会背景使得德国拒绝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虽然李斯特和亚当·米勒两人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我们仍然将他们共同列为历史学派的先驱,或者称为“原始历史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流派,恰恰相反,它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影响,不仅对德国与德语国家,而且对欧洲大陆和美日俄等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把李斯特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算做历史学派诞生的标志,而把桑巴特于1941年去世看作德国历史学派瓦解的标志,那么,该学派一直存续了长达百年之久,这在经济思想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德国历史学派的衰落,是学科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随着经济学界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脱离现实的“自封闭思维”、“经济人”假设、均衡框架、个人主义方法论和数学形式化以及落后的牛顿主义世界观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满,众多“异端”经济学开始在20世纪末出现了复兴与新的发展趋势。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德国历史学派所坚持的方法论多元主义、演化而非机械的研究纲领,近年来也日益引起了制度主义与演化经济学家的注意,研究文献不断增多。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发展现象,激发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思考李斯特的理论。我们对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价值重新认识,也应该及时提上议事日程。关于德国历史学派的重新考察和定位对于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历史学派具体的民族(国家)主义观点

实际上除了德国独特的历史观所提供的方法论基础和思想实质外,流行于德意志诸国的传统的官房学说也是德国历史学派主要的思想来源,而且两者能很好地相容。德国的早期经济思想是作为“行政科学”或官房学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经济被明确地构想为政治现实的一个方面和与政策有关的事务,对其的研究是治国理政的政治科学。

从这两种视角的结合,历史学派形成了其国民经济学思想,因而有别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其核心在于强调经济学的民族性,即经济学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一则是任何一项事务均与众不同,不存在普遍性;二则是一项事物的决定性成因在于其过去,事物可根据其过去或起源来理解。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不可逆。这意味着一种前后交替的传承发展。一切历史都是发展,因此,历史主义和民族主义便可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下面分别从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的政策主张和分析内容来考察这种倾向。

新历史学派是在德国统一并逐步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1871年由于普鲁士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其民族主义处于最旺盛时期,这时其历史观开始服膺于普鲁士德国的社会现实,消极于自由主义,深深认同于普鲁士的封建专制体制,并将为其辩护和谏言视为己任。这时德国的历史观发展到了顶峰,并与民族主义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在继续采用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和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分析法的同时,新历史学派将历史方法发挥得更加彻底和极端:否认每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规律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立场看基本一致。其不同之处在于,处于早期阶段的李斯特、罗雪尔和后期的韦伯一定程度上持有自由主义的立场,并非完全排斥英国的古典经济学,而出于中间阶段的施穆勒则是将历史主义的论调推向了极端,过分强调相对性和特殊性,完全排斥了理论的建构。从这一点看,真正的反古典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只有对施穆勒的学说而言才是成立的。

三、启示与评价

中国经济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是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不仅体现在国家自上而下发动了这场改革,而且也表现为国家主导了这一过程(虽然这也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化过程)。运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似乎并不能有效解释这一发展历程。虽然按照这种理论的说法,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市场逐渐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实际上政府和国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作用依然不会消失。相反历史学派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赶超阶段,国家或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中国经济学仁完全有必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的发展历程,特别应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当然历史学派的衰落和德意志特殊发展道路的悲剧性结局也说明,过于强调本国的特殊性本身也易于走向狭隘性与极端性。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对外交往的加深,民族(国家)主义的心态也须调整,以邻为壑的竞争心态必须转变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开放心态,强调独特性的同时必须加入民主、自由等普适性的世界主义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和平地融入世界大家庭。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历史学派的经验研究并不能系统化和科学化,自然也就无法建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最终难免衰落的结局。从这一点来看,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研究的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构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政策建议或设计蓝图而且在于运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提高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学理论。

历史学派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为德国的国家利益和制定政策建议服务,因此门格尔指责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韦伯批判施穆勒将伦理道德和经济科学研究或政策和学术混合在一起。也因此历史学派后来被批判为历史实用主义者(其历史研究成为服务政策目的的工具)。实际上政策研究并不等同于理论建构。同样研究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和崛起道路,并不等同于创建中国的本土经济学。建构本土经济学的观点似乎将经济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等同于建构本土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8,(01).

[2]Bruce Caldwell,Hayeks Challeng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of F.A.Hayek,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3]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4.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发展模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